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古诗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是民族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它们内涵丰富,意境高远,富有哲理,而且语言凝练,朗朗上口,传承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池上》和《小儿垂钓》这两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点,它们均传神地刻画出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形象,传达给我们无限的遐思、纯真的童趣和朴素的美感。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的《池上》写乡村孩童的天真可爱,一是“偷采”,二是“不解”。二年级上册的《小儿垂钓》描绘了一个乡村儿童在河边学钓鱼的情景,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下面笔者结合语文核心素养评析这两首古诗的教学。
一、少讲多读,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顾之川老师在《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一文中指出:阅读教学,应通过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披文入情,激发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人文与审美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针对古诗教学,明确提出第一学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古诗的语言精练、言简意赅,需要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去感悟。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直接想象诗中的画面,感悟诗中的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诵读,在读中品味诗歌。
【片段1】
师:小娃看到这么多荷叶和莲蓬,他是怎么去采莲蓬的呢?谁来解读情境?
生:小娃看见荷花千姿百态,碧绿的莲蓬露出了乳白色的籽儿,于是他……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插图,展开想象,想象小娃采莲时的神态和动作。
生1:于是他悄悄地撑着小艇往荷花深处驶去,小娃东张西望生怕被别人发现,他采了满满一箩筐莲蓬,满心欢喜地离开了。
师:“悄悄地”“东张西望”和“满心欢喜”仿佛看到了小娃偷采时的神态和动作,非常生动、准确。
生2:于是他迅速地摘下一片荷叶戴在头上,生怕被别人看见,他东瞧瞧西看看,见四周没人,便偷吃了好多莲子,美滋滋地撑着小艇唱着歌离开了。
师:你仔细观察了插图,同时展开了合理的想象,很棒!
【点评】叶圣陶先生指出:“画面不单是文字说明,且可以开拓儿童的想象。”因此,插图是学生想象内容、理解古诗的好帮手。为了让学生对“偷采白莲回”这句诗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想象小娃当时“偷采”的画面,教师可以结合书中插图,适时、适度地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赋予图中人物一定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进行入情入境式的大胆想象,想象小娃是如何偷采白莲的。
经过一番引导和铺垫,诗中的意象已不仅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娃,还有一幅富有生机、充满活力的画面。此时,教师再让学生想象着画面品读古诗,感受诗中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对小娃的喜爱之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二、少讲多议,渗透方法,合作探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琪老师在《浅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针对核心素养教学》一文中指出:在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要求下,小学语文课堂上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协作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还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有很大的帮助。
【片段2】
师:咱们从小就背了很多古诗,作为一个中国人,这些古典的诗词和我们的生活乃至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上课之前,我们来做一个对诗游戏。
师:牧童骑黄牛。
生:歌声振林樾。
师:儿童散学归来早。
生: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同学们对答如流,真好。读了这些诗句,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些诗都是描写儿童的。
师:儿童是中国古诗中的常见主题,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首和儿童有关的诗——《池上》。
师:池上的意思就是——
生:在池塘上。
师:学习诗歌第一步就是要“熟读诗句”,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以及读对诗的节奏,指名读。(朗读点评:字正腔圆地读“撑、艇、萍”、有节奏地读。)
【点评】课堂伊始,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通过对诗的形式进入古诗的意境中。接下来,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从生活世界走进文本,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初读古诗,教师把读诗的要求交代得清楚、明白,并在对学生朗读古诗的点评中渗透了读诗方法——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味。学生读得扎实投入,兴趣盎然。
【片段3】
师:我们用熟读诗句—理解诗意—想象诗境的步骤学习了古诗《池上》。与白居易一样喜欢乡村儿童的还有诗人胡令能,你能不能按照这样的步骤,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小儿垂钓》呢?(出示四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熟读诗句: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诗的节奏。
理解诗意: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诗的意思。
想象诗境:结合插图和诗意,想象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选择其中一小组进行汇报交流。
生1读《小儿垂钓》。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2再读《小儿垂钓》。
师:谁来汇报你们组理解的诗意?
生3汇报。
师:结合插图,想想稚子是怎么钓鱼的?说说你想象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4: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路人想问路,小儿向路人招招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点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习古诗《小儿垂钓》时,教师总结了《池上》的学习方法:“熟读诗句—理解诗意—想象诗境”,并出示自学提示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放手让学生自学,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小组汇报:读懂了什么,想象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既是帮助学生梳理古诗学习的方法,又体现了“教—扶—放”的教学过程,真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日积月累下来,学生欣赏古诗的水平会得以提高。
【片段4】
师:小娃,你会撑船吗?做做撑船的动作,感觉怎么样?这里换成“划”好吗?请你读。(朗读点评:声音多么洪亮啊!)
师:“偷”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透过“偷”字你感受到了什么?让你“偷采”你会怎么做呢?小娃偷采白莲时会有什么动作,又会有什么表情呢?指名读。(朗读点评:偷采白莲的乐趣被你读出来了。)
师:这里“开”是散开、分开的意思,老师还读出了“公开”的意思,你们觉得呢?
师:这个小娃知道自己的行踪被公开了吗?
生:不知道。
师:你们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生:“不解”。
【点评】白居易的诗相对浅显易懂,在遣词用字方面也是精妙绝伦。紧扣“撑、偷、不解、开”这些“点睛”之笔,教师不仅让学生感受词语本身的美,也结合语境体会到诗人用词的准确性。“为什么是撑小艇而不是划小艇?你能做做撑的动作吗?”“‘偷’在字典中有三种解释,在这里选择哪一种解释?”“小娃知道自己的行踪被公开了吗?你是从哪一个词语中读出来的?”更值得一提的是对“浮萍一道开”中“开”的理解,大部分学生都能读出“向两边散开”的意思,当教师问到“你还读出了什么意思?”时,学生进行了思考和讨论,最终在教师的点拨下也读出了“行踪被公开”的意思,思维得到了发散。
三、少讲多思,引发思考,启迪智慧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及时点拨。顾之川在《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一文中指出:教师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应注意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培养阅读的兴趣和发现的眼光。好学生不再是像过去那样把已有的知识烂熟于心,而是能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能够自己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片段5】
师:“遥招手”是什么意思?
生:“遥招手”是远远地招手。
师:一起做做动作。
生:摇手的动作。
师:你们认为是这样吗?这是“遥摇手”吧。
生:应做招手的动作。
师:为什么远远地招手,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师:真是有礼貌的孩子啊!想想看,他在招手之前可能还会做出什么动作?
生1:指指自己的鱼竿。
生2:做出让路人不要出声的动作。
师:结合插图,想想他是怎么钓鱼的呢?让我们把这一幕演出来。
【点评】学贵在疑。为什么是“遥招手”而不是“遥摇手”?蓬头稚子当时究竟是什么动作和神情?他是让路人靠近点说话还是让路人不要过来?此处是理解这首诗的难点,学生出现了疑问,思维产生了碰撞,形成了不同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蓬头稚子是让路人不要过来,害怕吓到鱼儿;有的学生认为蓬头稚子是让路人靠近点小声说话,不要把鱼儿吓跑了。此时,教师没有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扶一把”,给一点小帮助“大家看看书中的插图,稚子做了什么动作?”“稚子在招手之前还可能做了什么动作?”“稚子是一位有礼貌的孩子,如果不搭理路人,会显得很没有礼貌呢!”最后学生理解了“遥招手”的意思。
【片段6】
师:学到这里,我想问一下,当时白居易、胡令能可能在哪儿?
生1:白居易就在远处看着小娃。
生2:白居易就是这位小娃。
生3:胡令能是问路的人。
生4:胡令能是蓬头稚子。
生5:胡令能在远处看到了这一切。
【点评】两首古诗学完之后,教师巧妙地提出了问题:你觉得诗人白居易和胡令能当时在哪里?这一问题看似可有可无,却引发了学生积极的思考和激烈的讨论。不难发现,两位诗人正是都有一颗童心才写出了儿童的天真可爱,也才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名诗。
总之,笔者认为,指向语文核心素养下的第一学段古诗教学致力于反复诵读古诗,想象并描绘画面,获得情感体验,欣赏优美的语言,保持学习热情,从而主动积累更多的古诗。教师在教学时要少讲多读、少讲多议、少讲多思,从而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当学生真正形成了语文学科的品格和能力,其语文核心素养也就自然而然地提升了。
参考文献:
[1]顾之川.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语文教学,2016(3):15-17.
[2]时琪.浅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针对核心素养教学[J].新课程(小学),2016(7):9.
[3]张琳.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考[J].考试与评价,2016(7):46-47.
(作者单位:扬州市育才小学西区校)
编辑: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