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指出,教师要通过给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感染,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还存在缺乏审美教育的现象,学生关注的是古诗词翻译、相关的文学常识等,审美育人的目标在这样的模式下付诸阙如。基于此,教师要结合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发现和感知古诗词中的美育因素。当学生在课堂获得美的熏陶,他们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审美情趣就能得到培养。
一、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感知古诗词的语言美
小学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无论是现代文的阅读还是古诗词的学习,学生都要能运用其中的语言发展学科素养。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理解和传承的重要基础,也就是说,后三者目标的达成必须通过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来实现。古诗词的语言不但凝练而且优美,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它的美。
(一)重视诗词积累
积累是学生感知古诗词语言美的一个重要方式。中国古诗词汗牛充栋,学生的积累不能只局限在课本上,教师可引导他们有选择性地积累。学生喜欢什么,就可积累什么。教师将积累的选择权交给学生,他们能主动地汲取古诗词语言的精粹,获得最有价值的内容。教师还需引导学生有方法地积累,如这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如果学生能借助画面去记忆,很快就能将这样的诗句刻入自己的脑海。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积累中运用,只有运用才能让积累更有意义。学生要能在积累的基础上运用古诗词的语言进行充分的语言实践,才能在积累中不断发现古诗词的美。
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可以让他们搜集跟春有关的古诗词,扩充他们的知识面。学生搜集到这些古诗词:杜甫《绝句》中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王维《鸟鸣涧》中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贺知章《咏柳》中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追问他们最喜欢的有关春的诗句有哪些,并说出理由。这其实就是让学生在积累中感知语言的美,在积累中逐步地走向运用。
(二)加强诗词诵读
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揣摩时间,让他们在诵读、思考、辨析中感知古诗词的语言美。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时可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设计出多种活泼、有趣的形式,如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在场景中朗读。在诵读的同时,教师又可创设轻读、领读、师生共读等方式。在多样化的诵读中,学生能感受古诗词的形态美、创意美与节奏美等。
以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李白的《静夜思》教学为例。在诵读前,教师可以先帮学生梳理诗歌的内容与情感,以让学生能读出其中的语言美。教师提问:课文中哪个字表现了李白当时的心情?在提问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李白思念故乡的感情读出来,将“望”和“思”读得真切一点。学生在诵读中加上抬头和低头的动作,他们通过多元感官的参与,在诵读中发现诗歌的语言美。可见,诵读是一种能展现诗词语言美的教学方式,在诵读中学生能感知语言建构出来的意境。
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感知古诗词的构思美
学生学习古诗词,能从学习中感知当时的社会与生活。社会生活是五彩缤纷的,诗人、词人的想象力也是精彩纷呈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古诗词的构思美,让他们准确把握诗词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一)创设教学情境
大多古诗词都有具体的情境,如果读者理解其中的情境,就能体会其中的美,但是对小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没有生活的体验,不能将诗歌中的感情与切身的体验对接,这就需要教师给他们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以让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作者美妙绝伦的构思。教师创设情境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可在黑板上画一些简单的画,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其中的情境,还可借助信息技术以流动的画面呈现诗词所表现出来的完整情境。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为例,这首诗的构思是非常巧妙的,以一次拜访为线索,描述了春天的盎然与美丽。“屐齿”“苍苔”“柴扉”等学生基本都没见过,基于这样的认知状况,教师可制作视频,创设情境,在视频中学生能看到上面提到的真实景象,进而理解诗歌所显现的艺术美。教师先是提问学生:对着画面能说出诗歌的大意吗?学生答道:古诗描述了诗人前去游园,主人不在,没能进到园子里的故事。为进一步发现诗人的构思之美,教师对着画面再次追问:诗人如此“小扣柴扉”多长时间?诗人没遇到主人,不能得偿游园的心愿,内心充满了怎样的感情呢?这种基于具体的情境,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能使学生更清晰地理解作者的构思。
(二)运用读写结合的方法
读写结合是开展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手段,它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就古诗词的学习而言,读写结合就是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的写作训练。比如,学生可就古诗词进行改写,增加一些具体的细节内容,也可基于原来的内容进行续写,让故事呈现得更完整,让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无论哪种类型的写作,学生将读写结合起来,能沿着作者的思路继续思考,进而感知诗词的结构美。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过故人庄》的教学为例。诗中描绘了作者到乡村做客的场景,通过作者的描述学生能看到旖旎的乡村风光,朋友杀鸡烹酒的热情,主客把酒言欢、对谈农事的深厚友谊等。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改写其中的场景,要写出老朋友准备饭菜时的心理感受,同时要写出我的心情以及乡村的景致。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当我收到朋友的请柬我的心就飞到了他的村庄,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方,一个树木成排、鸡鸭成群的地方。这样的改写是沿着作者的构思,与古诗词中的情感是一致的,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在写作中发现作者构思的绝妙。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知古诗词的想象美
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不能直接让学生背诵,也不能只讲述古诗词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要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让他们感知古诗词的想象美。教师可以把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开展激活学生想象力的多样化的训练活动,能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审美情趣的提升。
(一)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在古诗词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想象力既是培养他们审美情趣的主要方式,又是推动他们综合素养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可让学生想象古诗词中描绘的画面,进而理解古诗词的意蕴和诗人的情感等。总之,教师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强化。
首先,教师可让学生抓住特定词语进行想象,以理解作者的表达。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元日》的教学为例。教师先是将文中一些特定的词语,如“爆竹”“屠苏”“新桃”“旧符”等呈现出来,让学生想象一下这是什么节日才有的场景,大多数学生从“爆竹”入手就能想到新年或者元宵节。但学生无法进行下一步猜测,教师列举的后几个词汇,学生不知道具体是指什么事物,教师可将“屠苏”“新桃”“旧符”以图画的形式勾勒出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面对这些直观的画面,学生自然地想到了这是春节该有的场面。教师可让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去查阅资料。学生在查阅中发现在宋代的大年初一,全家人会坐在一起饮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同时求得长寿。人们也会用桃木板写上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的旁边用来辟邪。经过这样的查阅,学生就能更具体地想象出当时人们过年的画面,进而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二)开展自主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诗词中的想象美,就要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开展自主探究。诗中所展现的想象美,需要学生结合当时的场景,以自己的视角进行多方面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可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的思考更有深度,更好地感悟诗词的想象美。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的教学为例。在学生阅读古诗时,教师可让学生将读到的景象以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绘画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探究“想象美”的路径,就“清明时节雨纷纷”而言,教师发现不少学生将春雨细、密、轻的特点画了出来,这就是学生借助“纷纷”展开的想象;就“路上行人欲断魂”而言,教师发现学生所画的行人大多惆怅失意,甚至暗愁深恨,这是学生对“欲断魂”的充分想象。大多数学生用一幅画展现诗中的一句诗,也有的学生用四幅画来表现,其中第一、二幅的画面色彩比较暗淡,但是三、四幅却又明亮起来。教师将画作展示出来,让学生进行探究,以强化他们的审美能力。
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知古诗词的文化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通过古诗词教学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让他们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进而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文化素养与文化自信等。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引导学生发掘其中的文化美,感悟诗词带来的人文意蕴。
(一)了解诗词背景
大多诗词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文化背景,教师要丰富学生的审美内容,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这些背景知识大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如果学生对其完全不了解,就不能理解诗词的主题、情感,甚至造成审美的错位。显然,将诗词中的背景知识融入课堂能丰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增进学生与教师、同学的审美交流,获得多方面的审美体验。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为例。教师先是展示诗中的这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节日?大多数学生猜不出。教师再呈现诗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学生很快就能猜出这是重阳节。教师追问重阳节有什么样的习俗,学生从教师列举的四句诗中想到赏菊花、插茱萸的习俗,他们也想到生活中的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拜访老人等习俗。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对重阳节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能感知其中流淌的文化美。
(二)开展主题活动
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审美教育其实就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进而在生活与学习中发现美、创造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言,教师不能直接讲授相关知识,可创设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文化的内涵,达到知行统一。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可挖掘一些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营造出来的美。
还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为例。教师带领学生到附近的一个敬老院陪老人一起过重阳节,当学生到了敬老院,他们也感受到节日的气氛。这样做既让学生过了传统的节日,又让他们养成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深化对古诗词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知道什么是重阳节,如何过重阳节,也知道重阳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优化教学手段,以提升审美教学质量,以让学生在多元化的体验中发现诗词中蕴含的文化美、内涵美、韵律美等。
五、结语
当学生走进古诗词也就走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殿堂,同时也走进了美的世界。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的美,让他们在美的场域中感知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因此教师要采用启发的方式,让他们成为审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主人,还要充分挖掘古诗词中蕴含的育人价值与审美资源,以给学生多方面的美的享受。总之,教师借助古诗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促进他们形成健全人格与良好个性的有效路径。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第一实验小学)
编辑: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