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

2023-04-12 00:00:00柏小册
新课程·上旬 2023年4期

在新课改理念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育人的主要目标。小学体育教师应与时俱进,秉承现代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采取富有趣味的教学方式设计课堂,将现代教育理念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一、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课堂应结合教情、学情精心准备教学,精研教材,精选授课内容,并与信息化时代的步伐保持同频共振,大胆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促进学生掌握应用技能,形成健康的体育行为,同时为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助力。

首先,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有助于强化体育教学工作。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因素就是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量身打造具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教师要切实发挥体育教学的功能作用,立足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情况,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渗透其中,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助力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促进学生健康的体育知识与体育行为共同发展。在体育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通过体育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体育观,培养社会责任感。

其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促进新课改的重要依据与核心主旨。其主要任务就是结合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不断探索、实践先进的教学方式,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将教学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起来,在强身健体、意志锤炼中促进学生身心的良好发展,为学生的快乐、健康成长提供支撑。

二、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特征

小学体育教学应始终遵循新课改的精神主旨,着力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而基于此开展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必须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课堂要体现趣味性、生动性。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师可以创设富有趣味的活动,如以游戏的形式、小组合作的形式、竞争的形式等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乐中思,不断体验快乐,增强竞争意识,同时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师生之间的情感共融。

第二,体育课程要体现多样性。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主题,多维度开展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学习,达到教学目标。

第三,体育课程要体现应用性。学生学习体育的相关知识后,能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并能在运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还能促使学生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健康积极的体育价值观。

第四,体育课程要体现综合性。体育课程不仅仅是向学生讲解体育知识以及要求学生练习体育动作,更需要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使得体育运动不再简单、机械,而是富有内涵、生动有趣。

第五,体育课程要体现拓展性。学生学习的体育知识以及练就的体育技能既能在课上展示,又需要在课下继续加强,从而使学生形成系统的体育运动意识,这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与此同时,体育教育还需要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合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拓展学生体育运动的空间和时间,助力学生不断练就健康体魄,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

(一)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渗入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中

1.落实现代教育理念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立足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进行教学设计。小学体育教学应发挥学科育人的功能优势,秉承现代教育理念,将核心素养培养具体落实到教学全过程,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体育技能以及健康行为,不断促进学生道德品质、正确价值观以及积极态度等的形成。

2.精研体育教材

体育教师围绕学生的认知情境,精心研究当前使用的教材。不难看出,教材中关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内容不够丰富。因此,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切实围绕学生体育技能、良好品德、健康行为的形成,而不断丰富教材,拓展教材。具体授课时,教师应将传授体育技能与培养学生体育品德紧密结合起来,将呆板的讲解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示范,将单一内容不断拓展,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切实发挥体育的育人价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3.学情分析与掌握

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对其掌握的体育技能的层次水平以及在授课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做了全面了解,从而找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时进行弥补、完善以及优化。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足,并及时进行纠正与弥补,突出“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个体差异,从而有的放矢开展教学。

4.综合考虑教学流程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设计体育教学流程时需要综合考虑。基于新课改理念,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身体素质以及掌握技能的程度来科学地设计教学目标,适当补充体育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教师应给学生安排具有挑战性的体育任务,让学生在了解体育知识、练习体育动作以及不断巩固锻炼中获得愉悦感、成功感。

5.不断完善安全教育

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不可避免隐藏着一些安全隐患,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时,应加强保护学生的身体不受损伤,应讲明注意事项,教会学生掌握自我保护的技能,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能理性认识到安全隐患的存在,进而采取有效的方法防范,促进学生健康安全地成长。

(二)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渗透进小学体育课堂教案要素中

1.教学目标的制订上

教师围绕教材以及学生情况,多元化精准设计体育教学“三维”目标,将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其中,既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又注重学生学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这也意味着体育教学并非知识的简单传授,更强调的是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后,做到灵活应用。

2.教学重难点的精准设计上

在预习环节,教师要提炼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从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知识。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技术动作学习的关注,增强体育技能的实际应用,使学生通过学习、模仿、练习、巩固,不断提升实践能力。无论是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的教学,还是一些非技能的教育,教师都要充分把握住教学的重难点,从而让学生更精准地学习以及练习,并及时化解遇到的困难或是疑惑,助力学生提升学习能力。

3.教学内容的改进上

小学体育教学中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教师教授的有基础体育知识,还有各类运动项目的技能训练。教师应切实以技能教学为主线,借助各个环节来渐次渗透人文类的内容,逐步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道德品质。体育教师要通过选择符合学生认知需求的内容,以新颖有趣的教学方式加以呈现,丰富学生的体育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4.教育教学活动的改进上

在具体的授课环节中,还应着重体现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基于新课程理念,教师应不断向专业技能延伸。教师应完善自身的教学方式、方法,创设情境,使学生融情入境,感受体育的快乐,从而真正获得体育教育的心灵滋养以及身体素质的锻炼,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生活中。

5.学生活动的完善上

体育教学进入学生活动环节时,教师既要为学生教授技能,又要引领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不仅在课上积极进行体育锻炼,还保有可持续的体育兴趣,课上课下紧密衔接,让学生在业余生活中不断加强体育锻炼。面对当前信息化时代,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是多元的,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及时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加以解决,确保学生体育学习活动的顺畅。

(三)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渗透至小学体育课程的创新上

1.确保体育技能与知识学习的有效性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向有限的时间要效率,开展主题化知识技能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顺利掌握体育技能。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具体的实践应用情境,让学生融情入境。教师还可借助各种游戏、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学习主题单元,掌握体育技能,丰富知识储备,提升和巩固自我技能,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因材施教,注重创设适宜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语言、视频或者音乐等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如小学生喜欢有趣的事物,小学体育课程只有体现趣味性,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在“立定跳远”教学中,如果单凭教师讲授或是让学生机械练习,学生的兴趣自然不高。教师可以将立定跳远的姿势与小学生喜爱的青蛙形象结合起来,让学生做跳跃运动时想象自己就是一只青蛙,感受青蛙灵活的跳跃姿势,还可模仿青蛙呱呱叫几声。在语言与表演的情境下,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更调动了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实现了跳跃动作练习的创新。情境的创设能让学生感受到跳远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更易于学生掌握跳远动作的基本技巧,以确保学习效果。

又如,在“乒乓球”教学中,打乒乓球要求的技术性较强,教师可以创设竞争情境,让学生在竞赛以及对抗中学会打乒乓球,掌握其技巧以及规则。学生可以采取单打或者双打的模式参与乒乓球竞赛,最终产生获胜方。学生在比赛中既掌握了技巧,又体会了团队协作的意义以及重要性,并对乒乓球产生浓厚兴趣,从而不断巩固技能,增强体魄。

2.合理安排教学课时,丰富教学资源

体育教师要敢于突破传统,大胆革新,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注重对教材内容的选择、重组与整合,合理分配课时,不断发展创新思维。教师通过将传统的体育活动或是当地民俗中的体育活动融入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本土资源引入体育课堂上,既丰富了体育教学内容,又使体育教学凸显地域特色,师生共同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结合体育内容设计选择菜单,合理地融合外来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眼界,增强感官体验,使学生不断掌握新技能,强身健体、锻炼意志、培养良好品质。

3.丰富组织形式

新课程理念下,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教师应选择适合学生的课堂组织形式,不断完善教学策略,丰富教学手段与方法。在体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非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而是结合实际丰富组织形式,让教学方式体现新颖性,将所联系的知识点集中排列,帮助学生整合体育的各类知识,从而形成学习知识之间的思维关联性,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技能水平。

4.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体育素质

在体育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与示范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引路人。因此,教师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教学的质量,而教师的人格魅力以及品德也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塑造人格以及健康身心上,学生的态度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反馈有利于教师不断完善自我、提升素养。教师在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既要强调自身的引导作用,示范标准动作,提升体育技能以及高尚情操,又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不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真正将“教”与“学”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小学体育教学在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教师精研教材、设计教学目的以及突出重难点,改进教学内容,改善师生的教学活动,从而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学生在练习巩固中可以提高学习能力,拥有体育技能,并在参与运动中获得丰富体验,养成良好的品质与习惯。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玉门街小学)

编辑:赵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