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小规模学校“五育”融合实践路径

2023-04-12 00:00:00蔡琴骆燕齐
新课程·上旬 2023年4期

笔者学校所属区域,校际的办学条件差距仍然存在,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实行“五育”融合实践的路径时具有一定的局限。笔者认为,“五育”融合是教育实践整合的过程,应具有理性的建构与创新。以校本为例,可以通过以下实践路径实现“五育”融合:学校文化引领融合、课程教学实践融合、活动体验融合、教育主体和谐融合。

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与期待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即全面回归基础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笔者认为,“五育”融合是新时代背景下教育该有的模样——德育为先,智育为源,体育为本,美育为根,劳育为荣!

在新时代,加快推进教育均衡,实现现代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方针指向。目前,我区校际的办学条件差距仍然存在,特别是办学规模参差不一。同一教育教学行为,在不同办学规模的学校之间,落实的效能也不甚相同。小规模学校实际教育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许多困境,特别是教师配备少的问题十分突出,导致在实行“五育”融合实践时具有一定的局限,这与时代的需求相悖。因此,研究如何在小规模学校进行“五育”融合,不但为有效落实“五育”并举带来了更多新的思路和方法,而且具有现实性。

概念的界定——小规模学校:特指办学规模在12个班级及以下,包括不完全学校的办学点、边远乡村地区的教学点。这类学校的特点是人、财、物等资源都相对匮乏。

以校本为例,我们通过实践研究,摸索出小规模学校“五育”融合的四条实践路径。

一、学校文化引领,为“五育”融合铸魂

学校文化是学校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及办学发展理念的积淀,是学校抽象形态的集中体现。它是学校育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深刻、正向持久的教育作用和导向价值,对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意识、行为方式乃至学校运行有着统摄性的作用和影响。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应将学生、教师及学校的发展相结合,将“五育”融合厚植于学校已有的文化基因之中,这样学校文化建设才会有新的高度、新的发展,才能发挥文化的综合育人功能,为“双减”赋能。在上述理念的引导下,我们通过以下两条路径进行学校文化的融合。

(一)价值理念融合

“五育”融合首先要实现价值理念的融合,这一主线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对师生的共同成长起到了目标导向和价值引领的作用。学校必须坚持“五育”并举,“五育”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弱。在国家倡导“双减”的背景下,学校要将价值融合摆在首要位置,和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等结合起来,统一师生和家长的思想观念。

(二)精神品质融合

“五育”融合还体现在精神品质的融合上,将“双减”“五育”融合所倡导的精神品质与学校所主张的精神价值相融合,要构建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学习共同体,凸显劳动精神、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科学精神。建设“五育”融合的环境文化,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和家长正确认识并深刻理解“双减”政策,赋能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以“养善”教育为特色,以“存善念于心,育善道之人”为办学理念,鲜明地提出“培育善品学生,成就上品教师,打造名品特色学校”的教育发展愿景以及“把学生培养成为品质优良(正直友爱 勤奋乐学 身心健康 言行得体 自信感恩)的社会新生代,把教师培养成为专业素质较高的教育专业人员”师生发展目标。(见图1)师生拥有饱满、幸福的生命状态,是善、融的理想状态。

因此,在特色学校发展的推进中,学校要进行“五育”融合,以“特色+创新”,走内涵发展之路,润物细无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建设善品文明班级、最具魅力班级,构建文明校园、书香校园、绿色校园、体育传统项目校园,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二、课程教学实践,为“五育”融合培根

课程是学校的灵魂,也是学校办学发展的基础。学校在已有课程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全面融合“五育”的课程,“五育”融合成为撬动我校课程文化的总舵手。

我校的课程结构总共经过三次改革调整,逐步形成了合理、完整的课程体系。(见图2)通过构建“五育养善”课程,让每一个“善品”生命更丰盈。以“善品”活动为载体,实现以“德”铸魂;以“善思课堂”为核心,实现以“智”启慧;以不断扎实推进阳光体育课程建设,实现以“体”强身;以启发激趣为目标,奠基审美元素,实现以“美”塑心;以树立“劳动创造幸福”的观念,搭建体验、实践为主线的知行合一课程,实现以“劳”成人。

我们发现,我校育人目标体系的确立与当前提倡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理念不谋而合,与国家立德树人的素质教育理念目标一致。我们以“善”文化特色教育为教育改革的契机,深刻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学校教育的根本阵地在课堂,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开发各学科课程资源,掌握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五育”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融合,实现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学段的内容、知识、思想、经验等相互之间的渗透。单学科内部的各育融合是我校学科类课程与教学融合各育的实践途径和方式之一。

单学科内部的各育融合,是指在单个学科的教学中,运用本学科教学资源,挖掘该学科内容与其他各育之间的连接点,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用好学科教材,全面挖掘单元教学内容在德智体美劳方面的育人点,在整体教材解读和教学设计方面做到“五育融合”。以强调人文性的语文学科为例,它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文学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感。

三、活动体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活动体验是一种创新育人的实践模式,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我校“善品”德育活动就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全方位融合的活动体系,按照“五育”的总体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统筹规划活动目标,合理设置活动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连贯、递进的教育教学活动,学生全员、全程、全方位参与。

我们发挥学校体育的功能开展健康工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结合学科阅读需求开展全科阅读工程,习得良好的阅读习惯,打开认知视野。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基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指导思想,落实和发展小学生的“四基、四能”与情意态度,开展数学工程,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响应有关美育工作意见,结合校本资源,开展美育工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对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工作意见,以“种—赏—收—品”为劳动农场建设和综合实践课程的工作主线,落实劳育工程;以“我成功、我自信、我快乐”为核心,开展校本德育活动,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成人成才。

校本德育主题活动立足校情,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和要义有机融入学生优秀品质培养中。我校开展红色教育、生命安全教育,让祖国的花朵根植中国基因和中国底色。坚持开展常规的特色活动,通过三大节“缅怀·服务节”“读书·创意节”“体育·艺术节”,对学生进行“五育”融合教育。

如,在“缅怀·服务节”里,我们通过在清明节前后创设情境,设定各种体验活动,缅怀先烈,学习品质,赓续精神,懂得珍惜和感恩;开展跳蚤市场,让学生通过买卖体验职业岗位责任,感受创业的乐趣,习得理财的方式。

在“读书·创意节”里,通过营造校园的阅读氛围,展示阅读成果,培养师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打开学生视野,使其认识生活、认识世界;举办科技制作、创意手工等比赛,让学生在制作、志愿服务、职业体验等形式丰富的劳动实践活动中进行创新。

在“体育·艺术节”中,开展各种体育专项竞技比赛及田径运动会、美文诵读比赛、班级才艺表演、故事演讲、美术绘画、手工艺制作、班级合唱……培养健康体魄、高雅情趣,塑造健全人格。

我校通过成体系的活动体验,有效促进了“五育”融合,突出了德育时效,提升了智育水平,强化了体育锻炼,增强了美育熏陶,加强了劳动教育,能有效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四、教育主体和谐,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笔者认为,学生的培养需要家庭、学校、社区的联动组合与相互配合,它们都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体场域。学校是学生无可替代的成长空间,学生基础素养的获得主阵地在学校。而学生的个性培养、性格形成、习惯养成更重要的阵地在家庭,家庭可以说是实现因材施教最有效的场域。社区综合环境的优化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提供了环境、文化等综合资源的有力支撑。因此,学校高度参与、家庭悉心指导、社区支持协作,三者互动,和谐沟通,达到最佳的教育状态,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走向“五育”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持。

大道简行,止于至善。“五育”融合是时代命题,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育人质量起关键作用。学校发挥名师引领作用,深入开展研究,在小学里落实“五育”融合的实践路径,为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好少年、助推本地域小规模学校“五育”融合的常态化落实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宁本涛,樊小伟.以“五育融合”迎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J].生活教育,2021(1).

(作者单位:广州市白云区新科小学)

编辑: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