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的课堂姿态

2023-04-12 00:00:00李竹平
新课程·上旬 2023年4期

文化自信的建立是一个成长性的过程,以切身的文化体验为土壤,以体验中逐步建立的文化认同为基础,以文化认同背景下的积极创造为动力和信念。

课程标准指出,文化自信的建立,离不开语言运用的实践。语言运用的实践,就是文化体验的实践,就是文化认同背景下积极创造的实践。只有在语言运用实践中体验、浸润过的文化,才是可知、可感、可悟的文化,而不是贴标签的文化。语文课程实践中,一旦将文化自信从语言运用实践中抽离出来,或者有意将其举过头顶凌驾于语言运用实践之上,文化自信就不可能真正沉淀为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有机组成。这就像我们早就熟悉的共识:语文课堂上的思想教育应该是渗透于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

文化自信的渗透和培养,在低年级,首先是通过识字、写字的实践落实的。汉字的创造和运用,蕴藏着我们祖先的大智慧——学生一开始认识的独体字,基本都是象形字,字形高度地概括和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识字与认识事物融为一体,形与意融为一体;形声字在继承“以形表意”特点的基础上,匠心地运用“声旁表音”,让汉字从“规律”中获得强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当学生充分认识到汉字以形表意的特点和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感受到汉字中蕴藏的智慧时,汉字文化就像一粒种子,在学生心田里生根发芽——文化自信就悄然生长了。如果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不在汉字造字意蕴和规律上着力,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而执着于所谓的“加一加”“减一减”的游戏,文化自信的培养一定是缺位的。

古诗词的学习,诗句意思的解释在其次,节奏、韵律以及诗词意象与情思抒发的关系体验,才是具有文化味的学习实践。在现代文的学习中,常常会发现古诗词文化的倩影——教师如果能够在文本解读时从文化的角度看见,在课堂语言学习实践中从文化的角度切入或者让学生体验到,文化自信的种子就又播下了一粒。《月是故乡明》《梅花魂》自不必说了,叶圣陶的《荷花》里,就有乐府《江南》中的意象,还可以联想到杨万里的《小池》。

至于教材中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的选文,就更不用说了。只要让学生拥有充分的、针对性的语言运用实践体验,文化自信的培养也便水到渠成了。

是的,文化自信的课堂姿态就是真真切切的、语言运用的模样。

作者简介:李竹平,特级教师,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名师专业发展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现为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教师,多家刊物封面人物、签约作者和专栏作者。首创“听读课程”,致力于“为儿童全生活着想”的母语课程开发与实践。出版有《我在小学教语文——母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作文故事会——飞刀老师的16堂高分作文课》《语文寻意——从文本解读到课程设计》《儿童成长的秘密》《春天是用来“挥霍”的》等作品,《小学统编语文怎么教——写给一线教师的统编语文教材新解》《呼应学习任务群——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1~6年级共3本)《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八讲》即将出版。应邀赴各地进行课程培训、讲座和上课400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