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仲敏
德育与心育融合是富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德育为先”是我国教育政策的重要导向之一,但德育与其他教育活动不是割裂的,德育只有有机融入其他各类教育活动中,才能彰显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特征与生命力。在我国中小学德育的长期实践中,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2017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中小学德育的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中的“基本任务”部分,将“心理育人”作为育人体系之一,明確提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2018年7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中的“指导思想”部分,再次重申“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上述文件为德育与心育融合提供了政策依据。
当前,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已成为重要的教育理念,而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的基础与前提是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心理健康教育与“五育”如何融合成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议题。其中,德育与心育融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形成了一些共识。一方面,社会性发展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之一是促进人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含道德发展),如何坚持育人导向、厚植家国情怀、激发成长力量、培育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已成为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话题;另一方面,德育需要借鉴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个体内在心理和谐是个体处理好与人、社会、自然关系的基础,道德教育应强化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倡导育人先育心,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提高道德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针对性与实效性,从而使道德教育真正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德育与心育的融合体现在多个层面,包括工作理念、目标、内容、方法、评价、队伍、管理等多方面的融合。比如班主任队伍就应纳入广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因为班级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包括班集体建设、班级活动组织、学生发展指导、综合素质评价、沟通与合作等,其中“学生发展指导”就包括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指导。德育与心育融合可以从以下方面着力:开展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教师(班主任)心育能力建设、学科心育等工作,实现全员育德、育心;开展常变情境下的学生人生理想教育与学生生涯发展教育等工作,实现全过程育德、育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社共育等工作,实现全方位育德、育心。
(作者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