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琴
摘 要:针对中职影视剪辑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基础薄弱、没创意、易逃避的三大问题,为提升学生剪辑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本文提出遵循“做中学”的教育理念,通过项目式教学和竞赛驱动,激发学生创作的内驱力;以认知构建的内在逻辑设计教学过程,采用“学·仿·创·展”一体的项目教学策略,让学生的认知从感性、知性到理性、灵性实现层层迭代。
关键词:“学·仿·创·展” 影视剪辑 策略
课 题:本文系嘉兴市2022年度科研规划立项微型课题“‘学·仿·创·展’:影视剪辑技能提升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JD22193)”的研究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影视剪辑是中职影视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随着影视剪辑技术的快速迭代,以及市场对影视后期人才需求的加大,学生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还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本研究对象为中职二年级影像与影视技术专业学生,笔者通过调查发现,视频剪辑课程教学中学生存在“三难”,即基础薄弱、没创意、易逃避。
(一)基础薄弱——学生对理论知识了解不深
通过对学生作品的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影视剪辑技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例如,对不同景别的用法了解不透彻,导致镜头选取不准确;对转场特效不能完全理解其含义和用法,转场特效滥用现象普遍。另外,由于学生对于影视剪辑中蒙太奇理论知识不熟悉,导致剪辑作品整体逻辑性不强,大部分学生色彩、音乐等相关理论知识严重缺乏,导致作品艺术感较弱。
(二)没创意——学生技能迁移应用能力差
虽然学生能够掌握基础操作并能制作完整作品,但其作品大多停留在模仿层次,创新度较欠缺。首先,在剪辑过程中学生没有创新的想法;其次,剪辑方法没有创新,大部分学生只会选择自己熟悉的方法制作;最后,内容缺乏创意。
(三)易逃避——学生面对问题有畏难情绪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影视教学中很多学生学习影视剪辑的积极性不高,主要表现为学习目标不明确、遇到复杂的任务有畏难退缩心理。另外,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缺乏耐心,剪辑质量不高。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经过深入了解和分析,笔者认为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
(一)重技能轻理论,基础能力难提高
影视剪辑是技术与理论的综合应用,光有技术的作品缺乏灵魂。造成学生剪辑理论知识基础较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影视剪辑理论知识较抽象、枯燥,大部分中职学生难以对其产生兴趣;二是教师在教学中普遍重技能轻理论,在教学中不能将相关的理论知识有效融入技能操作,表面上看学生已掌握相关知识点,但剪辑的作品却与预设相差甚远。
(二)评价形式单一,创新意识难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缺乏,主要表现为剪辑作品缺乏创意。创新是作品的灵魂。教学评价中缺乏对创新能力的评价是导致学生创新能力缺乏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平时练习还是期末测试,学生作品好坏的评价标准往往是基于案例模仿是否一致。作品与案例一致性高,往往分数越高;反之,如果作品与案例效果一致性较低,则得分越低。学生的创意不在评价范围,因此,其创新能力也得不到培养。
(三)教学形式传统,学习兴趣难激发
理论与实操分开教学。影视理论教学采用的是传统讲授式;案例实操教学则常常是教师演示操作,学生模仿,整个课堂教学步调整齐划一,呈现的是千篇一律的作品。因此,学生的兴趣难以被激发。另外,教学案例较陈旧,教材内容不适应职业发展需要,常常导致学生影视剪辑热情不高、内驱力不足。
综上所述,如何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来提高影视专业学生学习影视剪辑的积极性、提升剪辑技能水平、提高创新思维是中职影视剪辑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调查发现,虽然学生创新思维较弱,但模仿能力强,根据此特点,提出“学·仿·创·展”这一教学策略,尝试通过“仿中学、仿中创”进行教学。
三、“学·仿·创·展”策略设计与实施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强调教育的原则,即“一切知识都是从感性知识开始”。模仿学习也是影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模仿不仅能巩固技能,而且是创新的必经之路。笔者从学生模仿能力强这一特点切入,通过引导学生模仿经典案例、借鉴理念,逐步过渡到作品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领会剪辑理论,增强剪辑技能,提高创新思维。
影视剪辑属于影片的二次创作,剪辑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为了提升学生的剪辑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采用“做中学”教育理念,通过项目式教学和竞赛驱动,激发学生创作的内驱力。以认知构建的内在逻辑设计教学过程,采用“学·仿·创·展”一体的项目教学策略,让学生的认知从感性、知性到理性、灵性实现层层迭代。
“学·仿·创·展”策略中的“学”是指课前通过观看微课等方式进行基础性知识的学习。如在学习镜头衔接时,让学生在课前观看关于蒙太奇剪辑的微课以及相关案例;“仿”是指教师在课中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剪辑;“創”是在“仿”的基础上,学生围绕一定主题任务组成小组进行头脑风暴,教师引导学生提炼出创新剪辑方案完成作品。通过竞争评选,将学生的作品通过校园电视台“展”播,并在课后针对问题进行拓展完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剪辑技能,提升创新思维。
(一)“学”基础——积累感性经验
1.微课助学
教师课前在学习通平台发布任务,并上传影视剪辑相关学习资源,包括文本资源、微课、案例,学生按要求自主观看。微课的内容包括先行知识与技能,分为色彩情绪传递、影视中颜色的选择、不同景别的用法、相机的运动方式与作用、景深的特点用法、走进蒙太奇等,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基础理论知识,领会操作原理,从而在特效应用中避免盲目滥用。
2.完成测试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情,教师可布置适量的课前小测试,题目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学生在观看微课后完成知识测试。教师及时查看测试结果,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及时进行在线答疑,收集和分析数据,发现问题,进行精准备课。
3.游戏挑战
课中,教师将前置的专业理论知识融入游戏中,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累感性经验。例如,在Lumetri调色这节内容中,通过“识色王者”游戏,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对颜色形成感性经验。“调色大作战”游戏则让抽象的色彩理论知识形象化,为接下来的调色特效应用做好铺垫。
4.案例欣赏
经历了旧知识的激发和感性经验的积累,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本节课要模仿的任务典型案例,让学生观看、思考并领会影片中所用到的剪辑技巧,充分感受影视艺术之美。
(二)“仿”技能——增强知性技能
课中,教师提供经典案例,设置模仿任务。学生根据任务要求完成模仿制作,教师全程引导并及时提供帮助。通过模仿操作,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知性经验。教师结合评分标准评价作品,并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本次课程学到的基础知识技能,让学生从知性经验上升至理性层面,掌握重点知识。
1.案例分解
教师为学生“拆积木”,即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案例分析,对其层层解构,目的是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根据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情况,可将每个模仿任务分为“易、中、难”3个梯度,便于学生后期模仿操作。例如,在案例拆分中,可将案例分为没有视频特效、有一个视频特效、有多个视频特效等,循序渐进,避免学生产生畏难心理。
2.迭代练习
引导学生“搭积木”,即进行案例的半模仿制作。教师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让学生模仿练习,每完成一个梯度练习,教师讲解并归纳总结知识和技能,使整个模仿练习呈现螺旋递进的形态。学生在“搭积木”过程中不断巩固旧知,提升新知。
3.模仿制作
让学生自主分析案例并完全模仿制作视频。教师提供原始素材,学生根据案例视频完成模仿制作。例如,在模仿经典案例《阳光灿烂的日子》时空组接片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蒙太奇跨时空组接的功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素材,进行模仿剪辑,从而掌握蒙太奇时空组接的基础技能。
(三)“创”应用——提高理性思维
此过程为知识技能迁移应用环节,学生借助智能词云系统和钉钉软件,通过小组头脑风暴,在企业导师的指点下,完成主题案例的制作。
1.明确任务
课前,学生根据各自喜爱的风格组成4个小组,比如大话西游组、盗梦空间组、阳光灿烂组和红海行动组。教师发布任务和要求,即每个小组围绕校园电视台栏目主题要求,小组成员以电视台剪辑师岗位角色,明确并领取任务,依据已经拍摄好的视频素材剪辑。
2.头脑风暴
小组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头脑风暴,激发创新想法。教师借助智能词云系统,引导学生讨论,每个小组的讨论会生成词云展示在大屏幕中。教师根据学生词云生成情况,实时掌握学生的讨论进展,学生遇到困难及时提供帮助。在遇到师生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可以通过钉钉连线企业导师,并与企业导师进行在线讨论。为了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加小组协作活动,教师要将学生小组合作技能水平纳入评价表中,以防止小组成员“摸鱼”现象发生。
3.方案展示
教师及时查看小组讨论词云,引导各个小组汇聚展示各自创新思路并总结,使学生突破思维局限,找到适合的解决方法应用到参赛作品剪辑中,最终使学生从理性思维上升到创性思维,突破难点技能。
4.小组协作
各小组借助词云图,展示各自的解决方案,集思广益,互相学习剪辑方法并创新应用到各自的主题作品中。
(四)“展”作品——提升自我效能
小组通过展示作品、分享经验,提升自信心。各小组学生通过课后知识的拓展,开阔眼界,进一步完善作品,上传至社交平台供大众点评,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热情。
1.展评作品
4个小组分别展示各自作品,师生根据评价方案对作品进行评价,并邀请校园电视台导演进行综合点评,选出优秀作品到校园电视台主题栏目进行展播。作品评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也让学生产生成就感。
2.拓展知识
课后,教师为学生推送剪辑相关的拓展知识,目的是开阔学生视野。例如,视频调色这节课结束后,教师提供不同色调的经典影片让学生课后进行欣赏,并反思其色调表达的情绪作用,提供克拉因和大庭三郎色彩情感价值表,让学生认识不同色彩所传递的思想和情绪。
3.完善作品
学生学习拓展知识后,进一步完善作品,撰写学习反思,上传至超星平台。教师和企业导师可以进入学习平台实时查看学生作品并进行点评,实现多主体评价。与此同时,学生也可将作品上传至抖音等平台,接受大众的点评。通过观众浏览量、大众点评量和点赞数对小组作品赋分。
四、小结
对学生学习过程和作品评价的结果表明,学生的影视剪辑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小组合作也从形式化走向实质化。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也逐渐发生了转变。
(一)学生视频剪辑能力提高
学生的影视后期基础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对剪辑技艺理解更加深刻。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岗位基础技能不断强化,影视后期应用能力提升,视频创新能力有所提高。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快捷键等技巧,影视剪辑的速度与完整度有很大提升。
(二)课堂合作学习能力提升
教师在课堂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从方案设计到作品完成都需要小组积极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了学生创新应用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一系列完整的学习实践,学生转变了合作学习的观念,遇到问题积极建言献策,使合作能力逐步提高。
(三)教師专业教学能力增强
在落实教学目标过程中,专业教师不仅影视剪辑能力得到了提升,而且善于借助信息化手段解决课堂中的问题。例如,在遇到教学问题时,教师通过词云分析系统,实时掌握小组讨论进展,当遇到困难时可以及时提供“脚手架”,帮助小组突破瓶颈。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教师在教学中会不断面临各种问题,需要有足够多的智慧去应对。新时代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沉下心、俯下腰,不断通过实践积累经验,拓展知识面,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缩编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杨丽坤,徐文静,陈跃.“一中心三融合”影视类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新闻知识,2015(9).
(作者单位: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