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溢 金卓婷
[摘 要]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而研学旅行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在探讨开展地理研学旅行意义的基础上,选取江油市窦圌山作为研学地点,依托野外实践,从活动准备、活动实施、活动评价等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合理有效地开展研学旅行,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研学旅行;窦圌山;高中地理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31-0079-04
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了研学旅行的工作目标:以立德树人、培养人才为根本目的,以预防为重、确保安全为基本前提,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为着力点,以统筹协调、整合资源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开展研学旅行[1]。四川省绵阳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具备开展研学旅行的基本条件。地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运用地理学科的实践优势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欣赏祖国的壮美山河,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本文以江油市窦圌山为例,开展地理核心素养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指导学生观察和记录丹霞地貌、白皮松等自然景观,理解云岩寺、百味皇林、飞天藏等人文景观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研学旅行课程中学会从地理视角思考并解决地理问题,在活动中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一、结合周边资源,设计研学课程
(一)研学地点选择
江油市窦圌山是国家地质公园、四川著名的丹霞地貌景区,拥有丰富的自然与文化资源,研学价值较高。白垩纪中期,受燕山造山运动发展的影响,包括窦圌山山顶和东北坡在内的四川盆地大部分上升成了陆地。这部分陆地在距今约4500万年前,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普遍发生了褶皱,此后在以流水为主的外营力长期侵蚀、切割下,逐渐形成了今天窦圌山的悬崖绝壁以及龙门山前一系列的低中山、低山和丘陵地貌。窦圌山是砾岩经过剥蚀形成的独特丹霞地貌,因为构造裂隙切割,砾岩溶蚀加宽裂隙产生崩塌而形成的,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称为丹霞地貌[2]。窦圌山的云岩寺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飞天藏具有八百多年历史,举世无双。从窦圌山山底到山顶生长着不同的植被,其中还有珍贵的白皮松以及遗存的自然灾害要素,这些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可以作为学生研学旅行课程的素材,让学生在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地理视野。
(二)研学目标设计
江油市窦圌山的研学旅行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到真实的地理空间进行观察、学习,这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研学目标设计见表1。
(三)研学内容设计
1.研学对象和研学成果评价
本次的研学对象是绵阳市高二学生。此阶段的学生智力水平接近成熟,具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以及抽象逻辑思维和纯符号思维,并开始出现辩证思维[3],结合学生学情和地理课程标准设计研学任务,建立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三个层次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学生回校后通过小组讨论、撰写研学报告、小组展示研学成果等形式对本次研学课程进行总结;教师采用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最终由学生自我评定、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三部分组成本次研学活动的综合评价。
2.研学路线设计
研学旅行的路线应把核心素养达成度放在首位,尽可能多地体现自然要素和学科原理。在充分考虑安全、经费、路途耗时等因素后,可由教师先实地考察、讨论商量后筛选出最优路线,再制作研学旅行路线图,标记需要打卡的点位,设计与地理核心素养相关的打卡任务,供学生开展研学旅行,研学旅行路线见图1。
3.研学课程设计流程
提前安排相关人员准备好指北针、地质罗盘等工具,每个班由两位教师组织带队,负责讲解途中的地理知识、维护学生秩序、保证学生人身安全。每个打卡点安排一位教师,负责发布相关的打卡任务,并讲解打卡的要求。每隔约300米安排一位教师巡查学生是否有掉队、身体不适的情况。
上午八点,教师、学生集合上车,预计八点四十到达窦圌山,下车后由带队教师清点人数,其他教师则前往自己负责的打卡点;上午九点研学课程正式开始,按班级顺序依次出发。因上午研学要经过八百梯,这个过程耗时较久且学生体力消耗较大,所以只设计了三个打卡任务,让学生先适应研学课程的模式;中午在山庄餐厅用餐,用餐后休息半小时,下午两点准时前往打卡点4,然后完成所有的打卡任务,打卡结束后带队教师清点人数并总结,收齐学生的任务卡后,再上车返回。
二、研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一)研学课程的实施
地理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需要通过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感知和体验现实世界中复杂的人地关系。本次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去体验、探究,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观察、总结,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过程中抽象概括地理学科知识内容,并将所获得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运用到下一阶段的实践活动中,研学实施过程见表2。
(二)研学课程评价
本次研学课程是在遵循科学性、过程性和全面性等原则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研学课程进行综合评价。本文设计了与本次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相匹配的研学成果评价量表(见表5),对学生地理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能力以及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等方面进行了评价。学生自评环节能让学生反思活动参与中的收获和不足,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小组互评环节能提升學生之间的凝聚力,督促每位小组成员积极完成任务,避免出现浑水摸鱼的现象。同时,小组之间的互相学习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评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此次研学课程的重视程度,而且能为学生研学成果的检验和研学课程目标的达成提供参考依据。
三、结语
本次研学课程的设计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知识和经验,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地理实践知识探究问题,在收集资料、解决问题、小组讨论和评价反思中完善地理知识体系,从而实现课本知识的迁移。同时,本次研学课程让学生感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深刻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此次研学课程能增加学生对绵阳这座城市的认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
[ 参 考 文 献 ]
[1] 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J].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2017(1):21.
[2] 郭福生,陈留勤,严兆彬,等.丹霞地貌定义、分类及丹霞作用研究[J].地质学报,2020(2):361-374.
[3]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4] 张鹏飞.光照、水分和氮素因子对白皮松生长的影响[D].太原:山西农业大学,2017.
(责任编辑 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