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子 ,梁 媛 ,李树旺,3,4 ,李京律,3,4
在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明确“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1]。体育志愿者逐渐成为国家现代化征程中推动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动力,但随着我国体育赛事举办的规模化发展,保障志愿服务质量的常态化机制却逐渐呈现脱轨状态[2]。因此如何提升志愿服务的长效性、科学性,使志愿服务管理与“2035 年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的“治理现代化”齐头并进,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的“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的发展目标,是有关志愿服务研究的价值擘画与内在旨归。
北京2022 冬奥会是中国体育发展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其中占比95%的大学生志愿者是大赛风采与志愿精神的输出者,更是优质高效服务的提供者[3],他们为赛会平稳渡过新冠疫情和中国农历新年人流剧增的考验,提供了有效保障,这使北京奥运会的大学生志愿者团体成为具有显著研究价值的鲜明案例。因此,文章旨在探究加入动机要素对增强计划行为理论(Thc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框架在特定情境下对行为意向的解释和预测能力的影响,剖析大学生志愿团体从事志愿服务的持续参与意向影响因素、满足个人需求和触发行为意向的原理,为培养有持续参与大型赛会志愿服务的学生团体、提升青年一代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有效提高志愿服务质量、减轻赛事培训的资源投入、提升国内赛会服务的水平提供分析视角和学理支持。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由Ajzen 等提出,自Fishbein 和Ajzen 早期提出的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演变而来。TRA 认为影响个体行为意向的3 个主要变量是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4]。其中行为意向是指个体是否开展或执行某一特定行为的倾向与意愿,行为态度指个人对某一行为积极或消极的评估,来源于对自身行为可能产生的观念集合,受信念强度和对行为结果的预判评估影响,包含喜恶、利弊等感觉;主观规范是指个人对自身作出某一行为时所受到的社会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来源于对自己重要的人,来源于群体或个人在主体决策时的作用[5]。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为更好的研究现实中受内外部多重因素共同制约的行为决策,Ajzen 加入考量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知觉行为控制变量(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BC),衍生出TPB 理论[6]。
TPB 理论的解释力和权威性在学界已受到多方证实,适用于自愿行为的研究情景,并对个体从事需要自我调控的行为具有良好的解释力。现有研究多在TPB 基础上加入前置变量以拓展分析的深度和广度,进而演变成拓展计划行为模型(Extende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ETPB)。已有研究证明这些因前置因素产生的“利己”和“利他”动机会在特定环境下激活态度、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对最终行为意向的影响,也会提高行为预测的准确性,更有利于弥补TPB 理论对行为预测和分析的不足之处,更好地解释不能被态度、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的部分。因此,前置变量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使TPB 理论在特定情境下的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具有显著提升,进而使得最终研究模型在特定情况下能更加充分的解释个人行为意愿,这些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参考。
动机是个体综合主客观因素进行行为难易程度感知前的行为冲动(涉及执行某一行为的意愿、兴趣和愿望),这种冲动往往能极大程度决定行为态度和影响最终的行为意向,并能在反应个体内部力量的指向方向的同时,隐现个体行为的原因。志愿动机是个体基于信念、社会责任、内心良知,基于通过某种组织为他人提供服务或帮助的心理状态和意愿而产生的,是志愿主体生发志愿行为意向的前置因素之一[7]。已有研究较少完整呈现行为意向产生的内在机理,因此,本研究试图将符合志愿行为动机的前置因素和计划行为理论框架相结合,在充分考虑大型公共事件背景下志愿服务的行为特殊性,更全面地呈现个体志愿行为决策过程。
行为态度通过结合主客观因素而形成,并作用于志愿服务行为计划,在态度影响行为计划的过程中,承载社会压力的主观规范和承载个人主观感知的行为控制,会对态度产生影响,但志愿服务由于自身的公益性和特殊性,其行为态度常常被动机所左右[8],因此将动机作为拓展要素以探究其对态度的作用能更好地延长行为意向的观察链。在志愿服务动机已有研究中Omoto 发现个体动机会影响个体的志愿行为态度[9],Clary 等证实志愿服务动机在形成志愿行为过程中产生重要影响,并影响志愿者行为态度和最终决定[10],Roberts 等在研究中证实参与动机中的主观因素(价值表达、职业支持、边际回报、自我保护、自我认同、自我提升等)对产生持续行为的态度产生重要作用[11]。基于以上,提出如下假设。
H1:动机对态度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H2:动机对持续参与意向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H2-1:态度在动机对持续参与意向影响路径中起中介作用。
周媛等发现态度、主观规范对持续参与意向具有正向影响[12];邱宏亮用计划行为理论模型证明主观规范、态度、行为控制有助于提升行为意向,而主观规范对态度的作用会正向间接影响行为意向[13]。值得关注的是,Han 等在印证了态度、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对行为意愿的积极影响的同时,探索了行为执行和信念规范对态度的正向影响[14];Ajzen 等在态度-行为评估模型测量过程中,在印证态度的正向作用的同时,对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正向影响行为输出最终结果表示中立态度[15]。在使用TPB 理论对行为意向进行分析的研究中,当态度效应过于显著时,会对态度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
基于以上,提出如下假设。
H3:行为控制正向影响态度;
H4:主观规范正向影响态度;
H5:态度正向影响持续参与意向;
H6:行为控制正向影响持续参与意向;
H6-1:态度在行为控制对持续参与意向影响路径中起中介作用;
H7:主观规范正向影响持续参与意向;
H7-1:态度在主观规范对持续参与意向影响路径中起中介作用。
本次数据调查应疫情防控要求,在北京2022 冬奥会赛会期间,通过问卷星平台以线上问卷的方式收集了闭环内外志愿者数据。最终发放问卷919份,剔除无效问卷101 份,保留有效问卷818 份,回收率为89%,样本占总体比重为4.21%。根据袁方[16]等给出的样本推论总体情况的占比参考,北京2022 冬奥会共1.9 万名志愿者参与赛会服务[17],本研究收集的样本数据符合在总体规模数据1%~5%的区间内,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调查问卷共由两部分组成,除基本人口统计学特征信息之外,主要测量动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持续参与意愿6 部分变量内容。动机相关题项以志愿者功能量表[18]为基础,参考王兴华、Alexander 等学者的研究量表;参考邱宏亮等的相关研究,设置态度、主观规范、行为控制相关题项;持续参与意愿维度上,借鉴Bhattacherjee、杨宏玲的研究,结合冬奥会志愿服务特点进行适当改良后设置题项。
4.1.1 探索性因子分析
随机抽取50%左右的样本数据(N=422)使用SPSS 26.0 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如表1 所示。根据Kaiser 所提出常用的KMO 度量标准,样本取样适切性量数大于0.9,变量间的相关性强,通过显著水平为0.1%的显著性检验。将动机纬度下所有题项进行基于特征值的主成分分析,使用最大方差法进行因子旋转,隐去绝对值小于0.50 的题项,根据旋转成分矩阵判断各题目的因子归属,其中边际回报EP、社群影响SE、自我保护SP 维度内题项出现公共因子少于3 个、观测指标横跨2 个以上的情况,因此使用其余4 个维度下设题项进行下一步分析。
4.1.2 验证性因子分析
用剩余数据(N=396)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如表1 所示。根据分析结果可知变量的Cronbach's α 值均高于推荐临界值,测量模型具有较好信度;潜变量的组合信度值CR 均高于推荐临界值,测量模型的内部一致性良好。剔除标准化因子载荷值低于0.6 的题项后,各构念的平均提炼方差AVE 均高于推荐临界值0.5,测量指标属于相应变量且具有较高的聚敛效度。依据Dawn[19]对拟合指标评价标准的设定,并参考其他学者对于拟合指数的评价标准以及拟合指数与样本量之间误差分析的研究成果,二阶因子模型拟合结果显示缩减动机维度下设题项后的样本数据与模型整体适配度良好,各项指标达到或接近评价标准,能够用来验证本研究提出的假设。
表1 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Table 1 Results of EFA &CFA
续表1
表2 结果显示:动机对态度和持续行为意向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主观规范较行为控制对态度的直接影响显著性更强;在对持续参与意向产生作用影响的维度中,态度对持续参与意向的直接影响显著,行为控制和主观规范对持续参与意向直接效应较弱,假设H1~H7成立。由于行为控制和主观规范对持续参与意向的直接显著效应较弱,以及动机对态度和持续参与意向呈现强直接效应的现象,研究使用Bootstraps 方法检验态度这3 条路径中的作用。态度在3 条路径中均起到不同程度的部分中介作用(表3);态度在主观规范对行为意向的作用路径中具有显著中介效应,假设H7-1成立;态度在动机对行为意向的作用路径中具有显著中介效应,假设H2-1成立。
表2 直接效应检验结果Table 2 Results of direct effects test
表3 中介效应检验结果Table 3 Results of intermediary effect test
从前置因素角度来看,“价值表达”“职业支持”“自我认同”“自我提升”是志愿服务动机作用于“态度”的主成分。基于志愿者功能行为动机要素,“价值表达”与“自我认同”是志愿者同冬奥会之间的情感纽带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冬奥志愿者“与冬奥会产生联系”“希望为冬奥会做出贡献”等方面;“自我提升”与“职业支持”是志愿个体希望从志愿服务工作中收获的主客观回馈,这种非实物的回馈以“开拓视野”“提升技能”“交到更多朋友”“丰富人生经历”“自我肯定”等途径表现。自身情感价值的实现和非物质的技能所得,对大学生群体参与志愿服务的意向作用程度更深,驱动力更强,参与志愿服务被个体看作是有意义的行为,从而产生积极态度、激发促进行动的内生动力。Stukas 等在研究志愿服务持续参与意向时,表明自由选择动机下产生的志愿行为对个体持续参与意愿具有正向显著影响[20],这意味着当个体具有更多地自由选择权、更多地因为内生动力而产生行为决策时,持续参与意向会增强,进一步证明了研究数据结果反馈的动机主成分在持续参与意向影响机制中的积极作用,Roberts 等在研究中也证实,也证实“价值表达”“职业支持”“自我认同”“自我提升”作用于动机的积极效果将提升参与行为的积极态度[11]。除此之外,动机一阶因子中经过筛选留下的维度包含有形回报与无形回报,表明我国志愿者在对“奉献精神”的践行过程中,对志愿服务产生的“提升自我”的价值表示认同。同时Smith 认为充分考虑“利己”与“利他”二元动机,是构建合理志愿者激励保障机制的前提[21]。因此研究结果在印证Clary 等学者关于志愿服务动机二元性的相关研究结论的同时,为后冬奥时代志愿者管理机制基于个体动机的完善与改进提供有力支持。
图1 志愿持续参与意向模型结果Figure 1 The results of voluntary continued participation intention
从作用于持续参与意向的直接效应来看,“动机”“态度”“主观规范”“行为控制”依次减弱。通过结果可以发现,在具有利他主义性质的志愿服务工作中,个体行为意向优先被“冲动”和“心理倾向”影响,“周围人的看法”和“预期判断”在此类行为意向产生的过程中处于次要考虑的因素。“根据自由意志,放弃时间和精力,无偿服务于他人或社会福祉”是志愿者精神的表征,基于志愿服务的无偿性,抓住个体对志愿行为意向的无形倾向,合理发挥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要素作用于个体知觉感受上的积极作用,在后冬奥时代强韧志愿服务可持续性、增强志愿者培训资源利用率方面具有意义。
从作用于持续参与意愿的中介效应来看,“态度”在要素关系间扮演重要角色,在“主观规范”“动机”“行为控制”作用于“持续参与意向”的路径中的中介效应逐渐减弱。首先,“行为控制”和“主观规范”对“持续参与意向”的直接效应相比于“态度”呈现较弱的现象,证实了“态度”受主客观念集合干扰的复杂性和多重性[5],“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对个人行为决策判断带来的影响与“态度”形成过程中的评估和预判相互作用,造成了对最终行为意向产生的强影响,这丰富了邱宏亮[13]、周媛[12]等学者有关“态度”“主观规范”对“持续行为意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的研究结论,揭示传统TPB 理论中的要素间的潜在关系,也印证了TPB 理论作为预测行为意向和探析行为意向的内部逻辑,以及应用于志愿服务行为分析的可行性。其次,在“主观规范”受“态度”的中介效应影响“持续参与意向”的效果比“行为控制”显著,证实身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他人的看法和意见,在志愿态度的形成过程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因此,合理培育符合当今时代主流的奉献精神、生发优良志愿观念具有深刻价值。最后,“态度”在“动机”对“持续参与意向”的中介效应中影响较弱,基于“动机”和“态度”分别对“持续参与意向”显著直接影响的路径检验结果,可以发现在志愿服务中,强动机引发的冲动受行为评估和结果预测的制约程度较弱,从志愿服务的性质解读来看,个体投入行为决策过程中“喜恶”等主观情感的影响远远大于客观条件或消极预判的制约,这使得在提升志愿服务可持续率问题上,精神激励的重要性被凸显。
结果显示,志愿个体的主观态度在行为意向决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从社会精神文化的角度来看,志愿服务是传播积极文化,承载城市历史和形象的途径,也是个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深刻实践,从内在的角度培育个体的亲志愿行为的态度具有深刻作用。因此,建议从以下两个路径,聚焦志愿个体主观价值感知,激发志愿服务内驱动力。
(1)注重观念培养,培育奉献精神。志愿服务过程是个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也是自我价值实现和内在精神世界富足的过程。从管理方角度来看,在大型赛事的服务过程中,青年志愿团体由于其精神世界和思维逻辑仍在形成过程中,持续参与意向往往跟组织管理的方式、组织理念的建设和组织氛围感的吸引挂钩,培育积极的志愿行为和持续的志愿态度,不仅需要扭转个体对志愿行为的负向印象,更要在信念感的培育上深耕。作为影响持续行为意向的首要因素,优质态度的培育会让志愿者们在行为过程中深刻感受到自身对志愿行为的喜爱和认同。
弘扬家国情怀,善用精神激励。北京2022 冬奥会是体育的盛会,是中华民族深刻的集体记忆,体育盛会的深刻影响力会在志愿个体的参与过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后冬奥时代背景下,政策环境的持续利好、社会大众的热情倾注,都在不断推进体育大型赛事的衍生。赛事的百花齐放无疑需要优良服务团体的保驾护航,而促进志愿团体的甘于奉献、艰苦奋斗精神的提升,有利于提升大型体育类赛事服务的优良标准和培养更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的青年团体。在激发志愿个体持续参与意向的过程中,培养青年群体的家国情怀,激发青年一代的大局观、家国观,更有利于其保持持久奉献和志愿服务的初衷,更有利于其以积极主动的志愿本心出发,形成经久不衰的志愿服务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