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小波 许倩虹
摘要:当前,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应时之需,具有濃厚的价值意蕴与时代气息。然而,职业本科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办学实践中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和难题。要破解难题,走出困境,职业本科教育必须寻找纾困之道。
关键词: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专业建设
从2019年开始,教育部连续三年批准了32所本科职业教育试点院校。2021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到要“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高标准建设职业本科学校和专业”[1]。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法律形式将职业学校教育分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和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其中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由专科、本科及以上教育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实施。[2]因此,“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摆脱囿于专科层次的现状,适时而变,向上突围,发展本科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德技兼修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堪重任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一、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际遇
(一)满足学生强烈的升学愿望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进入职业教育赛道的学生升学通道并不畅通,向上发展空间狭隘,传统的“专升本”模式难以满足社会大众日益强烈的升学愿望。2022年2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提到:全国专升本比例已经达到20%,下一步将力争让更多的职业学校毕业生接受高质量的职业本科教育。[3]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初级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职业本科学校的数量仅占职业高等学校数的1.8%,招生人数占全国普通本专科学校招生人数的比重仅为0.5%。[4]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职业教育的“育人”和“谋业”功能日渐融合,社会大众对高职教育的需求已经从机会诉求转移到质量诉求上来,被挤下高考独木桥的中、高职校学生都具有强烈的升学愿望。李政等对全国10 660位中职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职生的自我学历期望中,本科占比最高,达到47.96%。[5] 作为一种“以职业为导向”的类型教育,职业本科教育正在逐步被更多的人认识、接受并成为升学目标,从而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有利于减轻和消解普职分流带来的教育焦虑,满足不同智能类型和求学需要学生的成长成才愿望。
(二)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需求
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当下我国正面临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产业技术迭代创新不断加快,经济持续向好;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战略,如“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产能合作等,实体经济尤其是占全球规模30%的制造业仍是国家发展的根本。这种经济发展的宏观蓝图对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尤其是重点领域技能型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为职业本科教育发展提供了现实土壤。例如,山西省在2022年共开设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44种,实现教育部专业大类全覆盖,基本上与山西省产业发展规划布局保持一致。[6]职业本科更能突出“新技术”这一要素,既重视培养熟练的“操作”工人,又重视培养人才的技术研发与应用能力,从而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社会提供适应产业升级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的教育目标。
(三)顺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移趋势
21世纪,技术发展的迅猛及其综合化、复杂化的趋势,使得职业岗位任务的技术含量不断提升,对技能型人才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大力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弥补高素质、复合型、专业性、不易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高技能人才缺口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心。现如今,职业教育体系中层级的高移成为破解劳动力市场对于专业性技能人才数量、质量需求难题的策略。国家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推动职业本科教育试点改革,截至2022年3月,我国已经通过“民办、公办高职升格”“合并转设”等方式成立了32所职业本科院校,致力于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体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四)切合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意愿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下,我国呈现出高技术制造业增势良好、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的强劲势头,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但不少高职院校囿于传统办学模式和惯性思维,未能及时捕捉到全球一体化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对职业教育领域人才需求的新要求,仍停留在为传统工业制造领域培养一线操作人才这一层面,疏于甚至忽略培养适应“高新尖”产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导致学校办学滞后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同时受社会价值观念、生育意愿降低等因素影响,我国总人口增速明显放缓,到“十四五”期间将进入负增长阶段,相应的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总量下降,加上高职院校的“质量困境”,许多高职院校面临不同程度的生源危机,“零投档”现象频频出现。职业本科教育可以引导高职院校通过升级为“本科”的方式促进自身的教育改革,加快专业的更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获取更优质的办学资源,吸引更高质量、更多数量的生源,实现招生就业的良性循环,从而确保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自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以来,我国职业本科教育已经走过近十年的探索之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取得许多经验和进步的同时,仍面临不少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剖析。
(一)社会认可之困:大众信心不足,职业教育生态失衡
职业本科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目前社会大众对职业本科的认知尚处于“是什么”的阶段,仍持疑虑和旁观之态。从2014年首次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到2019年首批15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再到现有的32所职业本科试点院校,整体办学体量仍偏小,人们很难将其与高职专科进行区分。
不仅如此,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与民办院校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使得职业本科教育的生存环境尤为艰难。一方面,大众对学历与文凭的追求存在心理定势。从古至今,人们对高学历的追求一如既往,希望以此提升社会地位。而大多数家长认为注重技术技能培训的职业教育难以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职业本科的文凭不够硬、名头不够响。2021年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大型问卷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最主要困难就是“社会认可度”,占比68.62%。[7] 另一方面,社会大众对于民办院校抱有偏见,信任度低下。长期以来,大众认为民办院校在办学底蕴、学习氛围、师资水平、就业认可度等方面都不如公办院校,且其运行与发展没有国家财政拨付,学费较高。然而,民办性质的学校在现有职业本科试点院校中占比很高,是职业本科教育的中坚力量。家长虽偏爱“本科”,却对“民办”望而却步。加上职业本科试点处于探索阶段,民办升格院校缺乏历史经验和可遵循的模式,其办学定位与实力的提升,人才培养模式的健全,专业特色、学校氛围等的成熟尚需时日,而这诸多因素又恰恰是影响社会认可度和平衡职业教育生态的关键。
(二)办学质量之困:定位特色模糊,尴尬处境堪忧
目前学界对于职业本科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本质性揭示并未深入,理论研究成果较少,也未见标准化改革文本。同时,职业本科教育在实践层面更是“摸着石头过河”,自身定位特色模糊不清,“升格”“转型”与“对接”的冲突凸显,尴尬处境难以摆脱。
1.职业本科教育从产生之初就带有需要优化完善的基因。现有的本科层次高职院校主要通过大专层次高职院校升格、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和全新建立三种方式产生,这些方式难免会带有一些与生俱来的消极因素,影响其生存处境。由普通本科院校转型而来的容易出现简单移植原来普通本科办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定位模糊、特色不鲜明等现象;由专科层次高职院校升格的则有可能难以摆脱原有教育目标和办学模式,把培养目标、专业和课程简单迁移,无视二者层次差异,将职业本科办成高职专科的简单上延而非科学衔接;部分民办本科高校由社会组织或个人投资举办,看重资本回报率,一味迎合市场,寻求低成本高回报,忽视长远发展,以致损害了民办教育的社会形象,更阻碍了职业本科高校的健康发展。
2.职业本科教育自身是需要成长的新生儿。职业本科在类型上是职业教育,在位阶上是本科,是“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但是部分职业本科试点院校虽然更名为“职业大学”或“职业技术大学”,在办学实践中却并未廓清定位,打造特色。不少学校难以摆脱高职专科原有框架的限制,自身认识的局限性和“类型、层次的转换性”之间的现实矛盾使得新出现的职业本科院校还未来得及厘清“本科”人才与“高职专科”人才在培养层次上的差异性、职业本科与普通应用型本科在人才培养类型上的差异性,从而让自己处于不被认可甚至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
(三)服务功能之困:“关门办学”,服务社会难以实现
提供社会服务是现代学校的重要职能。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不仅仅要成为高素质劳动者的摇篮,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且作为和经济链接最为直接的教育类型,还要成为经济发展的大脑和助力器,为社会提供知识和技能,尤其是赋能区域经济的振兴与发展。
然而,目前职业本科尚在探索其人才定位、办学特色和培养模式,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放在自身教育质量的提高上。服务社会、助力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识淡薄,更谈不上渗透到办学的方方面面。
职业本科院校大多由民办学校转型和专科高职升格而来,眼睛大都只盯着自己学校的就业率和各种奖项成绩,希冀由此赢得社会口碑,“功利导向”明显。这种“关起门来办学”的思想导致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质量评估等方面与社会、企业和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难以落到实处。不仅如此,学校参与社会服务和公共事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与社会互动不够,服务的针对性不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助力赋能效应几乎消弭。现有职业本科试点院校在社会服务方面的投入仍有部分未达到《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的要求,如教育大省——山东省的三所职业本科院校在社会服务方面,均未达到“非学历培训人次数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数的2倍”的标准。
三、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纾困之道
在社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前沿技术层出不穷、劳动力素质要求日益提高的今天,职业本科院校必须审时度势,科学定位,打造特色,自主纾困解难,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政府引导,提升职业本科吸引力
政府应该通过完善职业教育制度,建设高标准教育质量体系来引导、规范和保障职业本科的健康发展,减少直至消除社会偏见,提升其吸引力。
1.加大职业本科教育相关政策文件的宣傳力度。通过新闻媒体全面解读和宣传,讲好讲透政策,促使社会大众了解政策内容,知晓政策信号,认识职业本科教育对于个人和国家的重大意义,着力消除传统观念和社会舆论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误解。
2.建设职业本科教育制度体系。国家要抓紧顶层设计,全面推进“职教高考”制度;完善职业本科高质量标准体系,确保包括专业建设、“双师型”教师、学生实习实训、学位授予等在内的高质量标准的科学性、实践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强化指导服务,推动标准体系在职业本科院校办学过程中发挥实际指导意义,逐步实现职业本科院校教学标准化与规范化。政府应重视对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逐步解决民办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不足等问题;完善技术技能人才政策保障,保障职业本科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在求职招聘、薪资待遇、晋升空间、职称评审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机会,消除就业市场对于职业本科毕业生的各种隐性限制,打通技能人才的发展通道;建立高技能人才绿色通道,鼓励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招选和培养等方面优先考虑技术技能人才。
3.完善教育质量评估保障制度。政府应当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地方经济特色和学校办学实际,科学制定职业本科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和管理制度,使学校办学质量评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推动院校特色发展。同时要针对评估结果提出整改和优化建议,着力帮助职业本科院校摒弃“速度”崇拜,使其注重稳步发展而非一味追求速度。放下“数字”包袱,职业本科院校自身的资源要符合发展现实状况,要注重纵向比较,放弃与其他院校的横向对比。
(二)聚焦内涵,提高院校核心竞争力
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命脉是加强院校内涵建设,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走高水平高质量办学的特色发展之路。
1.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职业本科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是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坚持“育人为本”,落实“立德树人”。以“职业性”为底色的职业本科院校应该审时度势,紧密对接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的战略布局,结合自身办学传统和现有办学条件,抓住“职业性”和“高层次”属性,确立具有前瞻性、内涵明确、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在劳动力市场中有较高竞争力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强化“德技并修”的人才培养意识,构建“德技并修”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工匠精神培育、专业知识学习与技术技能训练以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培养。职业本科院校应根据自身办学的产业针对性和办学特色探索制定高质量发展的校本标准,引导学生不仅要掌握技术理论和操作规范等专业知识与通识性知识,也要具备较高的能独立进行复杂操作、技术应用和创新实践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比以往更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的“能工巧匠”,从而确保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更能满足社会经济和区域产业以及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满足社会大众对学历层次上移的需求,使职业本科真正成为促进社会发展和满足个体需要的上升通道。
2.稳步建设高水平专业群。专业教育是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分门别类进行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教与学的活动。专业设置和建设的核心是“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专业中的“人”。专业特色就是由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两大要素构成并加以表现的。所以,职业本科必须重视高水平专业和专业群的建设。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前提下,找准专业发展方向,理清专业优化脉络,根据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了解产业转型升级中新兴产业、重点产业、地方特色产业、人才紧缺产业和企业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及时设置和调整专业结构,明确专业设置标准、教学标准、师资标准和人才能力标准,强化教学的实践环节,真正实现专业和课程与产业和企业的精准对接、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实施专业集群发展,是类型教育生态位、服务面向、办学传承、合作教育价值的逻辑要求[8],要力争重点扶持具有区域产业特色和行业背景优势的专业,“以点带面”,发挥重点专业的引领、辐射效应,建设一批高质量的专业群,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应用型、实践型人才。如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大学的软件与信息工程学院就开设了软件工程技术、大数据工程技术和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三个职业本科专业,以软件工程技术湖南省“楚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抓手,针对性开展专业课程标准建设,以对接湖南省“一核三级四带多点”产业布局以及“三高四新”战略。
3.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教师是制约教育质量的关键。要谋求职业本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有一支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教育教学技能过硬、实践经验充足、科研水平精进、热爱学生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所以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素养,完善校内教师管理,实施严格的招聘与引进制度。“双师型”教师素质要求、教师招聘和引进、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都要科学、全面、透明,既要做好职业本科院校教师的“传、帮、带”和持续的、制度化的专业培训,优化薪资待遇和职称评审制度,又要把“高水平人才和高新技术项目”“引智”“引技”密切结合起来,与行业企业技术技能人才进行深度交流与合作,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最后,主动和企业、社区合作并寻求支持,共建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定期输送教师到企业培训考察,吸引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从教,组建校企联合科研与技术攻坚团队,“推进固定岗与流动岗相结合、校企互聘兼职的教师队伍建设改革”。
(三)自觉联动,主动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开放性是现代大学的特点。作为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产业技术工人的职业本科,理应在为社会输送人才的同时,提供高质量的多样化服务。
1.树立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职业本科要主动在办学理念上樹立社会服务意识。要优化内部机制,建立专门处理科研和社会服务事务的独立部门,确保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激励机制、有效沟通机制和长效保障机制,同时要创新思路,提高自身优势资源的利用效率,着力增强职业本科的核心竞争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
2.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职业本科院校必须破除自我“矮化”和“窄化”的思想,充分发挥自身的“职业性”特色和优势,主动参与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换代。在国家重大产业优化升级、重大科技创新中捕捉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和实践。积极主动对接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业,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研发成果、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3.创建产、学、研、创、训联合体。职业本科院校要改变自我封闭的办学状态,在政府主导、政策支持、产业推动、行业指导下,与地方和企业深度合作,互利共赢。比如,在共建技术研发平台、共享智力和人才资源、开展技术攻关和应用研究、推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参与非学历培训服务、探索产学研合作融通模式等方面尝试深度合作,主动为社区和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咨询服务和职业培训。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消除在校学生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由于信息沟通不对等、不顺畅等问题而导致的屏障,尽量减少和消除人才市场供需矛盾,满足学生求职愿望和用人单位需求,把教育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主动助力、赋能区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1(12):2-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N].人民日报,2022-04-21(013).
[3] 叶雨婷.“职教高考”将成高职招生主渠道[N].中国青年报,2022-02-24(002).
[4] 职业教育如何踏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N].中国教育报,2021-11-18.
[5] 李政,杨梓樱.中职生的升学选择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全国10660名中职生的调查[J].复旦教育论坛,2023,21(01):44-53.
[6] 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高职质量年报(2023)[EB/OL].(http://jyt.shanxi.gov.cn/ztzl_151/ndbgzt/),2023-02-04.
[7] 王湘蓉,智明,王楠,周彩丽,赵琼花,袁嘉妮.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大型问卷调查报告[J].教育家,2021(17):7-23.
[8] 周劲松,张晓湘.基于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职业本科学校专业集群发展逻辑理路与实践向度[J].河北职业教育,2022,6(06):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