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彩陶历史发展脉络与展望

2023-04-08 02:21王思佳
秀江南 2023年8期
关键词:彩陶发文考古

王思佳

我国彩陶源远流长,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不断发展,从兴起、繁荣到萧条,经历了数千年,形成了一部完整有序的彩陶发展史。彩陶在我国的分布十分广泛,经考古发掘,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和东南沿海一带均有彩陶出土,按出现时间的先后可分为半坡型、庙底沟型、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等。彩陶是用天然矿物质颜料在打磨光滑的陶坯上描绘,然后入窑烧制,是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生活实用器具,也是史前时代的艺术创造。彩陶蕴含着先民们的生活智慧和美好愿景。作为一种原始艺术,彩陶纹饰色彩的鲜明性、构图的巧妙性、内涵的丰富性都生动展示了新石器时代的生活场景和时代内涵。从古至今,有关彩陶的研究都显示出重要价值,其研究领域众多,包括考古、美术、旅游、艺术、宗教等。从20世纪开始,不同学者分别在彩陶分期断代、区域类型、纹饰、器型、艺术内涵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当前,国内对彩陶研究的综述较少,尤其缺乏使用文献计量的方式对大数据文献进行定量分析。为弘扬中国文化历史,有必要对彩陶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因此,本文以CNKI数据库收录的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VOSviever和Citespace,采用知识图谱可视化方法讨论彩陶的研究热点及发展前沿,对其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以期为未来的彩陶研究提供帮助。

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国内收录范围最全的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检索获取彩陶相关文献数据。在CNKI高级检索界面中,设置检索条件为:(“主题=彩陶”)OR(“篇名”=“彩陶”)OR(“摘要”=“彩陶”)。为了使研究具有较强的可参考性,检索时间设置为1981年至2023年5月。截至2023年5月25日,在核心期刊刊登的所有彩陶相关文献中,共检索出中文文献1015条,对检索结果进行去重整理,删除期刊会议、报纸、作品创作等非研究型文献后,得到有效样本文献977篇。

研究方法

科学知识图谱是一种基于引文分析理论和信息可视化技术的知识资源及其关联信息的可视化形式,其基本工作机制是通过引文分析、共被引分析、聚类分析等对某个主题的已有文献进行数据挖掘、信息处理、知识计量和图形绘制,目前已被应用于诸多学科研究领域。为获得更加严谨而全面的数据指标,笔者综合使用了VOSviever(V1.6.19)和Citespace(V6.2.R2)对数据库导出的文献进行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

数据数量分析

从CNKI导出文献数据,清洗去重后得到彩陶年度发文量统计(图1),从中可知彩陶相关发文量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1992年—1995年为该领域的快速发展期,文献产出开始大幅加速,年均产出达到26篇;1996年—1997年为缓慢发展时期,年均产出仅为11篇;1998年—2022年为稳步递增时期,研究成果持续增加,特别是在2020年,发文量达到最高值49篇,说表明对彩陶的研究一直是该领域的热点,发掘空间较大。

载文期刊与学科分析

根据CNKI统计,检索范围内主要有15个学科与彩陶研究的关系最密切(表1)。发文量排名前三的学科分别为考古(发文616篇,占比46.77%)、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发文216篇,占比16.40%)、旅游(发文212篇,占比16.10%),三者共占总发文量的79.27%。其中,考古学相关文献占比最高,远超其他学科。整体来看,彩陶研究领域相对集中。

分析彩陶研究相关的期刊刊文情况可知,发文量前五的期刊为《考古》(91篇)、《文物》(37篇)、《西南民族大学学报》(8篇)、《历史研究》(3篇)、《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篇),见表2。其中,《考古》期刊主要刊载考古学论文、发掘简报、考古资料的综述等,在彩陶研究方面,主要为考古发掘以及彩陶的分期与解析等,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作者与机构分析

发文量在5篇及以上的高产作者共有10位(表3)。其中,王仁湘的发文量最高,15篇,其次为韩建业,   11篇。由表3可知,高产作者均来自研究所和高校。王仁湘主要研究彩陶文化、庙底沟文化;韩建业主要研究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文化谱系等。

由研究机构的统计结果可知,彩陶研究发文最多的机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58篇),然后是北京大学(23篇)、西北大学(23篇)、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篇)、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8篇)、中国人民大学(18篇)、兰州大学(17篇)、吉林大学(17篇)、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16篇)。可见,高校和研究所比较重视对该领域的学术与应用研究。其中,北京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以研究彩陶文化、新石器时代的器物、文化内涵为主。

关键词共现分析

运用VOSviewer对977篇CNKI数据库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以关键词出现的最小次数5次为阈值进行筛选,对数据进行清洗去重后,得到由769条节点连线、113个关键词组成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图2)。由图2可知,高频关键词共形成三大聚类,分别为聚类1(红色)地域文化与类型、聚类2(绿色)时代背景与精神内涵、聚类3(蓝色)考古与出土器物。

聚类1(地域文化与类型)共包含43个关键词,主要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二里头文化、卡约文化、半坡类型、半山类型、彩陶盆等。随着考古学家的不断努力,尤其是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不断深入,彩陶相关地域文化类型逐渐清晰。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分布较为广泛,主要分布在两大流域—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长江流域有大溪文化、中北阴阳营文化、河姆渡文化。中国彩陶艺术在学术意义上的出现距今7000多年,而仰韶文化时期是中国彩陶艺术的繁荣时期,鼎盛期则是马家窑文化时期,也就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

聚类2(时代背景与精神内涵)共包含39个关键词,主要有新石器时代、史前文化、原始彩陶、审美、源流、象征等。彩陶作为我国史前时期一个特定发展阶段的文化标识,不仅有着巨大的美学魅力,还有着丰富的史学内涵。从原始先民在彩陶上绘制出对自然物的具象模仿到逐渐产生审美意识的几何纹饰,无不体现出先民对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等精神内涵的无限表达。彩陶不仅是史前人民的生活实用器物,更从器型、纹饰等方面反映出独特的审美内涵和原始文化艺术。彩陶因此具有超越物品的人文气息。

聚类3(考古与出土器物)共包含31个关键词,主要有夹砂陶、附加堆纹、泥质陶、彩陶壶、发掘简报、三角纹等。考古资料一直是彩陶研究的基础,多年来,不计其数的考古发掘为彩陶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彩陶有着自己独特的器型体系。华南、长江下游、中原、黄河下游、华北、东北等地区普遍出现的釜、罐、盎(盆),中部裴里岗文化产生的鼎,东部跨湖桥文化产生的豆,西部仰韶文化产生的酉(尖底瓶)与壶,以及大汶口和河姆渡等东南地区产生的鬹与盉,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器型演进体系。

彩陶发展阶段分析

关键词共现时区分析图能直观反映研究热点随时间发展的轨迹以及不同阶段的分布特征,进而得出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见图3。关键词突现是指在短时间内相关研究主题迅速增加的一些关键词,由于这些关键词具有出现频次高、出现迅速等特点,可以用来描述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图4列出了突现强度Top 25的关键词,可以清晰地将研究热点分为3个明显的区间:奠定基础阶段、稳定发展阶段和快速增长阶段。对图3和图4进行分析可知,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彩陶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早期彩陶的研究是以考古发掘为基础进行的。2009年以来,研究重点逐渐转为对考古出土资料的分析和对彩陶文化内涵、审美特征及艺术特点的研究等。到了2015年,研究热点转为对彩陶上所绘制图案的研究,注重图案本身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意蕴,并运用到现代设计中进行再设计研究。

第一阶段的突现时间是2003年—2008年,为奠定基础阶段,9个研究热点的热度分别从2004年持续到2010年。“原始彩陶”“史前彩陶”“半山类型”等是这个阶段的热点关键词。此阶段研究以彩陶相关考古发掘、文化类型为主,该时期出现的文献多为发掘简报,为后期彩陶的研究奠定了考古资料基础。1921年,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被瑞典学者安特生发掘之后,获得了“仰韶文化”的命名,自此彩陶研究出现在中国学术领域。距今7000~8000年前,官台文化中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彩陶。距今6000~7000年前,半坡文化出现。距今5500~6000年前,庙底沟彩陶文化空前发展。在庙底沟文化时期,彩陶掀起了艺术浪潮。一些学者认为庙底沟文化时期是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

第二阶段是2009年—2013年的稳定发展阶段,10个研究热点的热度分别从2010年持续到2015年。“彩陶纹饰”“陶器”“传播”等是这个阶段的热点关键词。此阶段研究者以探究与彩陶相关纹饰、器型及其源流、文化内涵和意义为主。原始彩陶在集实用与审美功用于一身的同时,还渗透了丰富的人文内涵,蕴藏着中国史前艺术的发展轨迹,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张朋川编写的《中国彩陶图谱》以考古研究资料为基础,从文化艺术入手,以分布区域为基础,对中国各地的彩陶种类做了总结概括。它针对中国新石器时代社会生产活动和自然环境的情况,中国彩陶艺术制作历史与发展概述,以及中国各类型彩陶纹样的基本类型与特点、纹样发展规律与沿革等内容进行了详尽介绍,并为各类型彩陶描绘了多幅彩绘手稿,介绍了彩陶的基本纹样、器型与颜色,揭示了中国彩陶纹样的美学魅力。同期对彩陶的相关类型研究,即梳理了基础阶段相关资料,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了全面的理论与图像支撑。

第三阶段为2015年—2021年,为快速增长阶段,6个研究热点的热度分别从2017年持续到2023年。“刻画符号”“再设计”“出土图像”等是这个阶段的热点关键词。此阶段研究者以彩陶上绘制的图案为基础,对其进行创新性演变,选取适用于彩陶图案的设计方法,更好地满足时代的审美需求。靳埭强撰写的《岁寒三友—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从具体案例出发,对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的结合特点进行了针对性分析探讨,使基于传统文化设计的作品不仅符合国际审美,还不失中国特色;不仅有相关理论支撑,还有实际设计案例。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一直非常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彩陶文化研究在文献产出上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且在近五年内有明显增长的趋势。在发文学科、期刊方面,考古类文献发文量最多,其他领域也有较多研究,在美术、设计、历史等领域则有很强的学科交叉性。从发文机构来看,北京大学、西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考古研究所等是彩陶研究的主力军。从发文作者来看,王仁湘、韩建业一直致力于早期中国、彩陶文化的研究。从关键词聚类来看,当前的彩陶研究共形成三大聚类—地域文化与类型、时代背景与精神内涵、考古与出土器物。

在研究视角方面,当前的彩陶文化研究主要从考古发掘报告、历史资料等视角进行研究。未來可从设计学、美学、文学等多学科视角入手,对彩陶的图案、意蕴等进行研究。尤其是彩陶图案在设计方面的运用相关文献不多,因此,应加强设计学与彩陶文化相结合的研究,并与艺术心理学、艺术人类学等相关学科进行交叉学科研究,这也会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在研究方法方面,现在的彩陶文化多用田野考古法、文献资料法等基础方法。在与设计的结合中,运用现代设计构成的形式法则,如提取元素、分解重构、风格营造等,可创作出具有创新性的彩陶图案,未来可更多地采用多媒体动态研究法。在探寻彩陶文化时代内涵与艺术意蕴的同时,具有时代特色、顺应时代潮流的结合研究将成为未来的趋势。

猜你喜欢
彩陶发文考古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回顾与反思:界首彩陶的历史源流与传承现状
银河春韵
三星堆考古解谜
夜读春秋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