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围绕视觉艺术形态下黄石工业遗址特殊的空间之美、怀旧的审美和创建高文化辨识度的工业形象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深入挖掘其美学价值的当代内涵,彰显其崇高的审美内核,密切把握社会变迁和时代精神,能有效地从视觉艺术形态角度丰富工业遗址的审美价值研究理论,并对于当代黄石地区工业文明的历史传承、矿冶文化精神赓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黄石工业遗址;怀旧;美学价值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视觉艺术形态下黄石工业遗址审美价值的当代研究”(22D071)研究成果。
作为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创始人之一的考森斯(Neil Cossons)认为,工业遗产见证了过去历史中当地的工业活动和进程,也是人们了解过去、探索价值的主要方式。近十年来,我国陆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各地区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大力加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工业遗址保护与教育旅游开发逐渐成为城市发展规划的热点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2017年5月7日)、《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2021年4月26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2022年1月20日)等政策性文件中,都强调工业遗址的保护及资源的合理利用。工业遗址的经济、政治、历史、科技、审美等多方面的价值备受重视。但工业遗址的诸多价值并非均衡凸显,在许多涉及工业遗址保护与开发的文献中,其审美价值方面通常寥寥数笔,少有深入的理论探究。黄石地域几千年的工业文明历史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以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华新水泥厂旧址、大冶铁矿露天采场、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为代表的工业遗址是黄石宝贵的文化财富,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科技、经济等价值,也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
一、工业遗址呈现特殊的空间之美
(一)工业遗址的陌生感
自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国家工业化进程的转型发展,新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淘汰了许多传统工业,大量的厂房与衰退落后的标签一起成为工业废墟。对于亲历了传统工业生产、工业转型的工人前辈们来说,承载着热烈的集体记忆与青春记忆的工业空间正是怀旧的物质客体,那些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仍历历在目,那些饱含激情的奋斗口号仍时时回响。而对于非职工,尤其是“90后”和“00后”的当代社会青少年来说,工业通常是远离我们日常生活的陌生之物,大多数人对于工业的认识是一种间接感受,往往来自电视、摄影、绘画中的形象,而非亲临现场的直观体验,毫无疑问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官经验,后者可以进一步促进情感的升华。距离产生美,正因为陌生,反而更容易激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陌生感与年代感一并成为工业情怀(复古风)的催化剂。工业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厂区空间,让参观者能够沉浸式地感受当下特有的厚重、繁复、异样的工业景观。现存于湖北黄石方圆20多公里范围内的四处工业遗址,见证了人类从古代早期工业文明到近现代工业文明延续和发展的历程,构建了黄石矿冶工业生产的完整序列。不同形态、不同特质的遗址景观链接着人类工作、生活、情感与生命的历史与文化,也为工业题材的视觉艺术表达提供了丰富的空间范本。
(二)工业遗址的几何秩序美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工业建筑作为特殊形态,其空间序列中体现的比例关系包蕴着形式的韵律感,表现为一种线性结构主导的秩序美,工业遗址则更增添了时间雕琢的痕迹,于冰冷硬质的几何理性中闪耀着些许温度。以工业遗址为对象的中国当代视觉艺术创作不同于传统老工业题材宏大的主题性和政治性特征,而是发扬了绘画形式语言的秩序特色,融入现代主义造型意识,全面凸显了遗址本身的结构之美,反映了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多样化艺术诉求。在20世纪中国生机勃发的工业生产建设氛围里,艺术创作主题内容的选择优先于呈现工业元素的秩序美。艺术大师张仃于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工业场景系列国画作品如《鞍钢在建设中》《石景山钢铁厂》《西北炼油厂》等,较早开始了特定题材的绘画形式美方面的探索,将钢架构造、厂区设备和行进的火车转化为以直线为主的画面元素,营造出紧张忙碌而有序的工作场景。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中国工业版画研究院院长宋恩厚突破现实主义风格,创作版画《油城乐章》,用平面化的方式归纳工业元素,线条的粗细曲直、有序排列及颜色对比展现了严肃的工业建设环境中跳动的节奏,具有鲜明的现代工业文明气息,简练的几何构形将中国现代化工业生产和建设中的秩序美实践推向新的高度。根据英国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在《秩序感》一书中的研究,人类对秩序美的追求可以追溯到人类的生物学本能之中。作为褪去了生产功能的工业遗址,大冶铁矿天坑蜿蜒起伏的螺旋线条,地下矿井深邃绵延的纵横交错,华新水泥厂旧址的钢筋水泥结构,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工业风秩序美的心理冲动。
(三)工業遗址的力量美
工业遗址特殊的空间之美还在于其巨大的体量所形成的气势,工业的力量。仅从一组数据我们就能想象出号称“亚洲第一天坑”的大冶铁矿露天采场旧址的壮观风貌,这个距今近1 800年的矿区东西长2 200米、南北宽550米、最大落差444米、坑口面积108万平方米。站在观光游道上,面对一眼望不到底的宏伟的人工景观,瞬间感受到个人的渺小,情不自禁地感叹劳动人民的伟大,感叹一代又一代劳动者生生不息、开天辟地、愚公移山和人定胜天的精神。这种磅礴气势激发的震撼与自然景观的鬼斧神工所引发的体验完全不同,现代矿山人秉承矿冶文化精神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实现了在“石头上种树”的生态奇迹,将绿色植入360多万平方米的废石堆上,人类社会在不断自我超越中与自然和谐发展。工业建筑空间一般具有大体量的内部净空空间,华新水泥厂旧址的核心生产区域内部高度和跨度较大,空间布局严密,不同功能的器械设施有条不紊地组合成一个庞然的钢铁巨物,置身其中自己仿佛也化作了齿轮上的一个零件,穿越时空隧道投身于机器的轰鸣。
二、工业遗址怀旧的审美
(一)怀旧的时间修辞
怀旧,是一种朴实的情怀,具有普遍性。在艺术家的眼里,物因旧生迹,因迹生象,从“物”到“象”,即从实在的世界到审美的世界。与中国古典美学相通的“旧”,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旧”是一种迹象的显现。以学者钟孺乾所著《绘画迹象论》的观点来看,旧物所呈现的“迹”引发人们的观感与联想,是绘画创作的源泉。保存完整的华新水泥厂旧址随处可见岁月的肌理,锈迹斑斑的钢铁设备,褪色残缺的生产标语,剥落龟裂的灰色墙面,“旧”的原生态韵味弱化了工业空间几何结构的理性,吸引着我们深入探寻的脚步,正是建筑的年代价值孕育了更为多样、丰厚的审美体验。如果说建筑的时间价值是显性的,那么由“旧”触发的生命价值则是隐性的。中国古代朴素的生命美学认为,万物有新生就有衰旧,人造的建筑物也不例外,当人把自己的生命灌注到实在中去时,实在就有可能升华为非实在的形式——“象”。西方学者也持类似的观点。19世纪英国学者约翰·罗斯金在其著作《建筑的七盏明灯》中表述了视建筑物为有机生命体的观点,建筑物的诞生、衰变、逝去正如人类的生命历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学者阿洛伊斯·李格尔所持观点与之类似,认为作为人造物的工业废墟,虽然昔日辉煌早已远去,但总能引起人们的共情,触发人们对时间和生命价值的思考。从建筑形態的“旧”到新的视觉经验形态的创造,黄石工业题材绘画能够实现从“迹象”到“意境”的升华。
(二)怀旧的空间之维
工业遗址,是盛放集体记忆和个人记忆的物质空间,是立足当下、指向未来的精神驿站。中国已经跨入了高速发展的现代型社会,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一穷二白、底子薄,在物资极度匮乏的过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白手起家,走上了工业化发展的道路。正是斗志昂扬的集体主义精神激发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工人们满怀着崇高的理想、背负着强国的历史使命感,在极其有限的条件下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工业奇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了伟大的力量。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当代中国社会整体物质较为丰富,人的“个性化”也越来越凸显,但是过度的自我意识导致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极端化事件时有发生。当下对工业遗址的怀旧之思和审美之思,是一个再认识和再思考的精神之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那些仍在现代征途中的国家和民族来说,工业遗产能够体现工业文化所包含的“富强”这一价值观,比传统遗产更具有将现代性融入宏大叙事的国家意识形态整合功能。从喧嚣匆忙的日常空间移步城中心的华新水泥厂旧址,时间在此凝固,我们静观默察,这里浸润着黄石地域文明印记的矿冶精神,以及在今日深入市民内心的敬业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择一业终一生的精神。人类创造的工业遗产链条是不能断裂的,这样我们的城市才能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
三、创建高文化辨识度的工业艺术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专门论述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在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系列重要论述一以贯之的基本主张。“以人民为中心”要求以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表现人民的思想情感、人民为美好生活奋斗的历史进程。视觉艺术形态下的工业遗址美术创作浓缩了中国工业的力量,是几代人艰苦创业、克难奋进、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集体记忆,见证了中国工业文明前行的足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
高文化辨识度的工业艺术形象,即彰显地域工业遗址特色,以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创作出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并通过情感表达引起观者的共情与升华。这种具有高文化辨识度的工业艺术形象,不仅能够从视觉文献方面丰富完善工业遗址的当代审美价值,弘扬城市特有的精神文脉,而且还是城市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见证,体现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发展的时代之需。工业艺术形象的创作与表达是一项挑战,但也是一种机遇。我们需要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同时也要敢于创新和突破,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尝试突破既有的艺术范式,将城市的过去与现在相连,为城市的未来铺就一条文化的康庄大道。以黄石地区的矿冶文化特色为例,可以通过具象与抽象的思辨,逐步提炼出独特的视觉符号,并将其融入本土艺术语言,使绘画的物质性与图像的文化性达到统一,实现当代艺术创作与本土化的完美融合。结合东方审美意蕴与西方表现主义手法,可以创造出具有浓郁东方气质的黄石工业遗址意象风景,使艺术作品具有更丰富的时代内涵,从而形成具有高文化辨识度的地方工业艺术形象。工业艺术形象的创作与表达既是对工业遗产的致敬,也让工业遗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城市的繁荣和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
四、结语
艺术工作者要植根于地域工业文明的沃土,努力创作出更多具有高文化辨识度的工业艺术形象,让工业遗址的历史与记忆在艺术的创作中得以传承,让城市的文化底蕴在工业艺术形象的表达中得到展现。在创作研究中践行正确的价值观,锤炼专业能力、修养专业品格,坚持传承与创新,以敏锐的视角捕捉社会变迁、人文内涵、自然生态的动态,通过以小见大的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向大众传递正能量,通过对工业遗址的历史回眸实现传统文化价值与现代生活的有效对接,传递出质朴、深沉、宏大而又坚韧的民族精神,让我们的创作铸就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EB/OL].(2017-05-07)[2023-10-23].https://www.gov.cn/zhengce/2017-05/07/content_5191604.htm.
[2]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EB/OL].(2021-04-26)[2023-10-23].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09079.htm.
[3]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21-12-22)[2023-10-23].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01/20/content_5669468.htm
[4]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5]贡布希里.秩序感[M].范景中,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6]钟孺乾.绘画迹象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7]罗斯金.建筑的七盏明灯[M].谷意,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
[8]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9]赵静蓉.怀旧:永恒的文化乡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0]严鹏,孙星,陈文佳.工业遗产:一个面向未来的论纲[J].东方学刊,2021(3):83-99,128.
[11]陈一玮.激情与超越:大庆工业版画的工业美学探析[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21.
[12]王晶,许凡.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矿冶生产的完整序列[J].世界遗产,2015(7):52-57.
[13]彭兆荣.论纪念碑性与崇高性[J].文化遗产,2017(4):69-74.
作者简介:
施鹏程,硕士,湖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表现性绘画语言研究与工业题材审美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