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春艳
(中共凤冈县委党校,贵州 遵义 564200)
美丽乡村建设是以生态建设为主线,促进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平衡发展,其本质是在乡村发展过程中注重乡村与自然、生态、城市之间的平衡关系,从乡村生活生产生态的方方面面去主动优化乡村发展,美化乡村环境,注重乡村规划。美丽乡村建设的提出是为了重建中国人的精神寄托,让乡村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但目前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如人们过于侧重乡村产业和经济价值的开发,缺乏对乡村生态整体性和审美价值的思考,导致乡村生态多样性遭受破坏、乡村文化传承断裂等现象。针对以上存在问题,生态美学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一种新视角与新立场。
生态美学是以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对象,致力于构建以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多样性、复杂性为标准的生态审美标准,在环境恶化、核威胁等人类生存状态恶化的背景下,不断强化人类对生态的审美能力,从而促进人类生存状态向审美发展,试图建立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审美的存在状态[1]。国内生态美学的构建本身也是生态文明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审美不同于传统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基础的“二元对立”的主-客审美模式,而是主张将自然作为一个包含人在其中的“生命整体”纳入审美领域,倡导人们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回归自然,并以此为出发点,摒弃传统以“二元对立”思维看待世界的方式,呼吁人们借助所有感官的“参与”体验生气勃勃、生命繁茂的自然美。这种新型审美观的标准在于,人类进行审美活动的同时,是否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稳定与美,并以此衡量自身行为的对错。
美国学者罗尔斯顿从环境伦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美与责任存在一定的关系,人作为具有的、实在的我生存在地球上,地球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世界,人与世界等同,这种“关切”引导着人类去关心所在家园的完整、整体和美丽[2]。这就奠定了以“保护”为主题的生态审美思想,人存在于世界之中,在世界中居住、逗留、依寓,即人与周遭的环境已经融为一体,不可须臾分离,人类需要审美地把握世界,以便于在世界中幸存,而爱护自然、拯救大地是人类审美地生存、“诗意地栖居”的前提条件,正是在此意义上的审美需要不断地强化人类对所在世界的家园意识。尤其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对自然环境的维护作用越来越突出,如乡村对污染物的净化和缓冲,为人类生存提供绿色安全的粮食、蔬菜和氧气、水资源等基本生活物质,高质量的生态环境也将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这更加突出了乡村对于人类生存的家园意义。
审美偏好在人们运用审美能力对事物作出审美判断的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文化因素对人类审美偏好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在这样一些文化或“文明”因素的作用下,人类渐渐忘却了人类自身作为自然的那些生物特性;而生态美学让人们重新重视人类自身的生物特性在审美领域的作用,这种审美能力的发挥不仅为了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若完全在文化因素影响下满足人类审美偏好,将造成重大的生态灾难。因此,在生态审美中,人类审美偏好应是生物因素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乡村自然生态美是指以“共生”为基本原则,保护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尊重人及其他生命、非生命物体的多样性存在,满足人民对良好生态的向往,建设生态美好家园,实现乡村“宜居”的目标。田坝社区充分发挥了茶旅景区田园风光的审美功能,很好地实现了“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融合:一方面田坝社区大片茶园的种植和各种体验式景区的开发,凝结着田坝人民几代人的汗水、持久的辛苦和劳动创造,田坝社区的发展历程就是他们的一首关于责任、奋斗和成功的赞歌;另一方面田坝社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把自然当作自己赖以生存、安居乐业和休养生息的美丽家园,而不是强行去征服和破坏,把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融入自然,赋予乡村以绿色与生命的美丽内涵,建立了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构建了乡村自然生态美。
2.1.1 携手共创优良生态
良好的自然环境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态审美需要,是人们赖以生存和从事实践活动的前提条件。“天蓝、地绿、水净”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指标,也是美丽乡村的重要尺度,空气和水资源无污染、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好就是美丽乡村的审美标准和蓝图。为了营造绿色生态的美丽家园,田坝社区关掉了当时生意红火的采石场,炸掉了运营良好的红砖厂,坚决不引进对环境有污染的企业,大力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茶,积极鼓励干部和农户承包荒山造林种茶;同时,坚持落实土长、河长、林长“三长制”,持续开展蓝天、碧水、青山、净土“四大保卫战”,增强了人们“茶园即家园”“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生态理念,激发了人民群众和基层干部的生态整体性意识,形成了强大的“绿色合力”,共同维护生态环境,如今森林覆盖率高达85%,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有1.2万个/cm3,获得了“中国天然氧吧”的荣誉称号[3]。
2.1.2 实现卖山卖水卖生态的转变
田坝社区确立了“绿色、生态、有机”的战略定位,提出厚植绿色底色、建设生态家园、发展有机产业的理念,以“双有机战略”为指导,禁止农业种植使用任何有损土壤的农药,全力保障从田野到餐桌的绿色有机,转型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倾心打造了以茶产业为载体的茶旅一体化景区,实现了从“卖矿卖土地”向“卖山卖水卖生态”的完美转变;以坚持“自然的自然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前提,满足了田坝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描绘了自然山清水秀、人民幸福安康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产业生态美是指美丽乡村建设要发展健康、无污染,对环境没有损害的产业,以产业辐射带动就业,实现乡村“宜业”的目标。乡村有“三产”:一产、二产、三产。乡村发展以农业为主要产业,在当今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之下,产业链的延伸和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等转变,必然涉及到关联产业,在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要求既能保住绿水青山,又能拥有金山银山,着力实现环境与经济、发展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之美。田坝社区大力推行“双有机”发展战略,促进了生态环境(绿水青山)与经济发展(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达到了包括人在内的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美丽,实现了乡村产业生态美。
2.2.1 始终坚持绿色发展战略
20世纪80年代,田坝社区面对贫穷落后、干旱少雨的现实,始终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前提,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的经济发展之路。2003年,在凤冈县提出“建设生态家园,开发绿色产业”发展战略,并配套实施了“四绿工程”(即营造绿色环境、培育绿色基地、实施绿色加工、打造绿色品牌)的背景之下,田坝社区组织村民承包荒山植树造林,大胆尝试,在树林中套种茶叶,创造了“茶中有林、林中有茶、茶林相间”的种植模式;在县委县政府2006年“四生一有”战略(即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城镇、生态旅游、有机田园文化)、2017年“双有机”发展战略(即全域有机和全产业链有机)的政策引领下,先后发展生态茶园5.2万余亩,其中有机茶园面积1.8万亩,大小茶叶加工厂68家,田坝社区因此成为中国西部第一茶叶专业村[3]。
2.2.2 充分保障有机产品质量
为了保障有机茶叶产品质量,田坝社区积极探索提出了有机茶园管理“3+2”茶叶管护新模式(“3”即镇、村、组三级组织各负其责,“2”即茶企和茶农共同参与监管)和“合作社+茶农+基地”“企业+合作社+基地”等利益链接模式,从源头上提升凤冈有机茶叶产品质量,成功保障了“凤冈锌硒”茶叶品牌。在茶叶种植过程中严禁茶农使用有损土壤的农药,在茶园和茶叶加工厂房安装摄像头全程监控,建成茶叶追溯系统软件11套,实现茶叶种植管理、质量检测、加工包装等全程在线数字化管理和可追溯信息的查询,实现茶园“二品一标”认证全覆盖,保证了茶叶品质、质量和食品安全。
人文生态美是以乡风文明、地方特色民俗文化等资源为基础,发挥乡村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生态审美价值,发展乡村休闲体验式旅游产业,实现乡村“宜游”的目的。田坝社区以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生态等资源为基础,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开发中尊重自然自身的生物多样性,尊重地形地质、植物、动物等本身的天然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山地农业、种植业、畜牧业等,维护乡村原本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充分结合地方特色,坚持开发与保护的原则,因地制宜塑造了独具特色的乡村人文生态美,先后荣获了“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
2.3.1 因地制宜发展体验式旅游业
以规划建设中国西部养生茶基地、中国西部茶海之心、中国特色农业示范区为契机,统一采用“黔北民居”的特色建筑,并以茶区即景区为载体,开发茶区的体验价值、审美价值、经济价值等,倾心打造了“田坝生态有机茶生产示范园区”茶旅融合示范景点,成功创建景区观景索道、玻璃吊桥、观光车道、瑜伽小镇等旅游项目,充分发挥茶旅景区田园风光的审美功能,进一步完善公共基础设施,让当地人民既增加了经济收入,又享受了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人居环境,2021年接待游客78.445 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3 591.31万元[3]。
2.3.2 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
田坝社区充分发挥锌硒优势,深度融合释家文化、茶道精髓与瑜伽内涵,创造性地打造富有浓厚现代文化气息的“禅茶瑜伽”文化品牌,定期举办“东有龙井·西有凤冈”茶文化交流论坛、中国瑜伽大会、春茶开采节、祭茶大典等茶事文化活动,将锌硒茶逐渐打造成为凤冈县的历史名片和人文地标。如,具有地方特色的罐罐茶、油茶汤、茶饼,土家茶具、茶歌、茶调、茶灯、茶戏等茶文化符号别具一格,自成体系,茶承载了当地人民的饮茶习俗,将有机理念深深融入人民的日常生活,代表着人们对绿色、低碳、健康生活方式的践行。
2.3.3 极力打造新时代乡贤文化
田坝社区依托“乡村掌墨师”人才机制,成功塑造了以带动群众致富的“黔茶出山”先锋孙德礼和“95后”小木匠安旭为典型代表的乡土人才,他们在美丽乡村建设、社会基层治理和维护乡村文明秩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田坝社区在恶劣的环境下选择了绿色发展道路,多年以来,坚持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原则,最终建设了宜居、宜业、宜游且符合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
始终坚持绿色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乡村生态农业产业,开荒种茶,发展生态茶叶产业,再以茶叶产业为基础,依靠天然地势和自然资源,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带领人民依靠茶叶及关联产业脱贫致富,实现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生活。
依托特色小城镇实施计划和建设中国西部养生茶基地为契机,充分利用茶旅景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体验式旅游业,结合当地自然条件、人民意愿和审美偏好,统一规划村庄建设,普遍改造人居环境,开发美观舒适的民宅“黔北民居”。
充分发挥锌硒优势,深度融合释家文化、茶道精髓与瑜伽内涵,打造“禅茶瑜伽”文化品牌,定期举办茶文化交流论坛、中国瑜伽大会、春茶开采节、祭茶大典等茶俗茶事文化活动,注重培养当地人民正确的自然生态观和生态审美的生活方式。
依托“乡村掌墨师”机制,充分发挥乡贤文化,成功塑造95后乡村小木匠安旭、开荒种茶第一人孙德礼等先进模范形象,发挥乡土人才作用,辐射带动当地人民勤劳致富,齐心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乡村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故乡,把乡村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标志和美丽中国的底色。凤冈县田坝社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在乡村开发中注重兼顾乡村生态整体性和审美价值,坚持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之下毅然选择走绿色发展之路,构建了融入式的生态审美模式,大力发展茶旅产业,培育了田坝人民对田坝社区和茶园的家园意识,塑造了健康持续的生态审美偏好,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注重生态、科学规划、特色文化、乡贤人才的经验启示,实现了田坝社区自然生态美、产业生态美、人文生态美的构想,是对生态美学指导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