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世刚 冯 刚 王 旭 吕 敏
融合性德育课程是指遵循“五育融合”的思想理念,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以知识、社会生活和活动经验的融合为主,深入探索德育融合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的方式方法,构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升的德育课程。要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构建起立德树人的课程体系、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就要大力挖掘德育课程的融合性因素,构建融合性的德育课程。四川大学附属中学在融合性德育课程上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师生共同研究
我校融合性德育课程的设计包括目标设计、内容设计和评价设计三部分。
积极设置德育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我国现阶段普通高中的德育目标;二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是学校“全育、双责”的办学理念和学生“全面发展、学会研究”的培养目标。围绕以上目标,我校提出川大附中学子德育素养培育的四个维度,即健全人格、意志品质、人文素养、科学精神。
1.健全人格。实施融合性德育课程,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及其他志愿服务活动,以增强学生的民主法治观念、自主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锻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形成健全人格。
2.意志品质。实施融合性德育课程,在课程中锤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自主、自立、自强的良好品质。同时借助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人文素养。实施融合性德育课程,注重文学艺术教育,帮助学生陶冶心智、修养性情,提高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生的生命底色,培育学生终身受益的文学艺术素养。
4.科学精神。实施融合性德育课程,倡导科学探究,丰富学生的科学技术知识,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我校根据校情生情实际,积极利用多方面条件和资源,将融合性德育课程的内容分解为致知课程、行健课程、厚德课程三个部分。
1.致知课程。致知课程旨在为学生奠定文化基础,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如“造纸术”“雨水花园辣椒育苗及移栽”“学校周边AED投放布局”等,融合德育、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命科学等学科,注重学生的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等素养的培育;又如茶文化系列课程、插花课程、书法课程等,融合德育、劳动教育、美术、音乐、社团活动,致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生活技能、参与体验和艺术修养。
2.行健课程。行健课程旨在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创造条件,让学生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行健课程包括身体素质情况调查、学校秋季田径运动会、学校春季球类运动会等,融合德育、体育与健康,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增强学生毅力,培养顽强精神;心理健康系列课程融合德育、心理和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与积极健康的心态。
3.厚德课程。“厚德”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日常道德修养,二是高远博大的胸怀。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公共规则的遵守、公共设施的爱护、卫生环境的维护、公益活动的参与,都体现了厚德的品质。厚德课程包括青年团校课程、升旗仪式、新生军训等课程,融合德育、社团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政治信仰、文明礼仪、规范意识、国防意识等;春耕劳动与职业体验,融合劳动教育、社区服务,旨在增强学生的职业体验和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素养。
1.重视总结性评价。我校成立由校长、处室、学生、家长代表、教师共同组成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本着发展性、科学性、全面性的原则,积极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有具体严格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主要针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信念和习惯、意志品格、爱好特长、社会担当和国际视野等要素进行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寄语、家长寄语等形式开展。
2.注重过程性评价。我校贯彻“全育、双责”的办学理念,对学生在高中三年的点滴表现及时记录与评价。学校设有《融合性德育课程日志》《暑期“十个一”实践活动记录》《校园文化节活动记录》《过程性评价记录》等记录制度,准确、全面、真实反映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情况。另外,学校基于实际情况,逐步完善学生评价制度,制定各项评优选和奖励制度,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及时表彰。
3.关注发展性评价。在评价重点上,我校围绕致知、行健、厚德三大课程,评价的侧重点略有差别。致知课程更关注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而行健课程更倾向于自立自强品格的养成,厚德课程更关注品德素养的培育。在评价主体上,建立荣誉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自己,提高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能力。
为了推进融合性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我校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负责顶层设计,发挥统筹和领导作用。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学生发展处,具体负责学校德育课程的研发、管理、保障等工作的统筹协调,确保课程高质高效开展。
在融合性德育课程的师资建设方面,学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坚持专兼职结合、多渠道共建的原则。在校内,学校挑选了班主任业务骨干和青年教师对德育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化开发,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与青年教师的主动性,建立起一支精干的融合性德育课程教师团队。
在融合性德育课程的资源利用方面,我校依据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需要,通过实地调查研究,遵循优先性、适应性、开放性、经济性、针对性的原则,对外联络社区、军训基地等资源,形成和校内资源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局面。
在融合性德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我校坚持做到以下三点。
1.开发必审核。课程的实施,首先由课程首席教师设计课程纲要,明确本课程的核心问题、课程资源、课次安排等,学校课程处专家教师对融合性德育课程纲要进行审核,通过后方可进行课程的实施。由于有学校课程处专家教师对课程实施的方向和科学性进行把关,课程开设的质量能得到有效保证。
2.过程重体验。“体验”既是学习方式,又是学习结果。德育是学生在教育的影响和作用下品德自我建构的过程,具有自主性和内生性。融合性德育课程主要以“研究型学习报告”“体验征文小故事”的方式呈现,促进学生深度体验学习。以学校开设的致知课程“黄龙溪研学”为例,通过半天的野外考察,学生们采用观察、访谈、地理测绘等研究方式,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之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自主研究,在此基础上撰写关于黄龙溪古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建议的研究报告,此举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管理求精细。学校坚持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形成德育制度体系,以此保障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规章制度是学校德育课程实施的关键,我校一直以来非常注重各类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确保课程的稳步推进,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激发学生在课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推动学生在知识学习、合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总的来说,我校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初步建构起融合性德育课程的基本架构,并从资源建设、课程实施与制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实际探索,实现了在五育并举理念下融合性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创造了条件,为高中融合性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做了有益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