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爱华
法治教育要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才能在学生内心植入法治的种子,从而让他们真正认同法律、敬重法律、信仰法律。
深度教学是核心素养理念培养下的课堂教学追求,问题导向是深度教学开展的重要策略,有效的小学生法治教育应该从知识讲授走向意义建构和问题解决。笔者基于“真问题、自解决”的理念,构建了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生法治教育模式并进行了初步探索。
有效的小学生法治教育始于法治真问题。这里所说的“真问题”有特定的含义:一是生活的,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是真实且实用的问题;二是挑战的,是学生当下生活领域中所遭遇或面临的成长困惑、生活难题;三是开放的,问题的解决途径是多元的,答案也非唯一;四是创新的,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能引发出新的有思考和探究价值的法治问题。对于法治真问题,我们提倡学生“自解决”,即强调学生通过自主解决“真问题”提高法治素养,养成守法行为。基于“真问题、自解决”的法治教育理念,我们构建了小学生法治教育模式。(见图1)
图1 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生法治教育模式
小学生法治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解决学生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法治真问题。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自我成长中发现法治问题,感受法护成长的道理;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当下的、真实的生活中寻找法治问题,感受生活与法律千丝万缕的关系;再次,聚焦时事热点引导学生发现法治问题,感受国家法治建设的成果,提升国家认同感;最后,引导学生从与自然的互动中捕捉法治问题,感受法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积极作用。
实际教学中,学生提到的问题未必都符合某节课的教学主题,或者都能在一节课中予以解决。作为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并在此基础上归类,从问题的可行性、价值性、真实性、意义性等方面进行考量,从而总结归纳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甄别出有价值的、生活化的“真问题”并开展探究。
“自解决”不是指在教师简单组织后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而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精心预设与有效引导下解决问题。教师要在探究过程把握方向,加强指导,采用多感官参与、课内外联动的多元教学策略,通过情境、故事、案例、游戏、活动等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和学习支架。
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引导学生将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用于实际生活,自觉践行法治精神。一是做法治的实践者,支持学生自主制定规则、公约等,逐步培养学生参与群体生活、自主管理、民主协商的能力,养成按规则办事的习惯,培育法治观念。二是做法治的应用者,引导学生依法行使权利、珍惜自己的合法权利、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依法维护合法权益。三是做法治的捍卫者。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拿起法律武器同违法行为做斗争的品质,维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共同构建法治社会。四是做法治的建设者。鼓励学生积极建言献策,通过合法的渠道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推动法治建设不断发展。
基于“真问题、自解决”理念,教师紧扣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这两个关键环节,采用一系列策略,助推学生发现法治真问题,有效解决法治真问题。
1.问题整体化
深度教学指向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探究的法治真问题需要进行整体设计,应该基于课标要求、教材、学科重点,结合学生学情,提出具有核心价值的统领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道德修养等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很多课题、框题本身就揭示了教学的核心问题,教师在题目基础上稍加转换即可。例如,六年级上册第八课“我们受特殊保护”一课课题本身就提示本课教学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什么是未成年人?未成年人为什么需要特殊保护?受到哪些特殊保护?通过引导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明确自己享有的特殊权利和受到的特殊保护。
2.问题情景化
深度学习往往在具体的情境中产生,法治问题需放置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才能对学生产生意义。学生年龄小,未必能主动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法治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在真实、熟悉、典型的生活情境中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从司空见惯的生活事件中寻找法治问题,思考法律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法律无处不在,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的保障。例如,在执教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欢欢喜喜庆国庆”一课时,教师课前引导学生在国庆节前观察大街小巷有什么特别之处,课堂上展示学生观察到的到处挂满国旗的场景,学生在这个情境的启发下,提出了“为什么国庆节需要悬挂国旗?”“除了国庆节,还有什么情况下需要悬挂国旗?”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展开学习。
3.问题两难化
法律是严肃的,我们往往会认为法治问题就是“好与坏”“对与错”或“黑与白”的二元论问题。但是生活是复杂的,具体到一个真实情境中,可能会由于道德与法律、情与理、情与法之间的冲突而难以抉择。作为教师恰恰需要精心选择这些两难问题,让学生在两难选择中提升自己的法治精神和道德修养,促进德法兼修。例如,公交车上,遇到了年龄大的爷爷奶奶,或者遇到了孕妇和残疾人,可以让他们插队吗?邻居在跳广场舞打扰了你的休息,如何解决问题?面对同学遭受校园欺凌,是挺身而出还是畏惧躲开,或者寻求帮助?
1.思维可视化策略
深度教学倡导学习的可视化。法治教育虽然不是法律条文的学习,但是教材中也有很多抽象的法律术语和法律概念,采用可视化策略可以帮助学生透过抽象的文字把握法律问题的本质。树形图、流程图、气泡图等图表是常用的思维工具,能够促进学生深度思考,还可以锻炼学生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价值澄清策略
价值澄清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德育方法,其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自主建构的思想同样适用于法治问题的解决。通过价值澄清策略给学生提供多个看待问题的视角,让学生通过价值思辨、澄清,形成自我价值判断,从而做出理性的选择。价值澄清策略用于解决法治问题的基本步骤如下:发现法治问题——确立自己的价值并选择——珍视与认同选择——实践行动。
3.学习资源包策略
深度学习和法治教育都强调“基于证据,引出结论”。价值澄清要基于理据,解决法治问题需要学习支架的辅助,例如提供有关的资料、进行必要的调查等。但每次课前让学生自行收集材料不太可行,同时也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时采用学习资源包策略,根据研究的法治真问题,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包,通过对资源包内资料阅读和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资源包内容的设计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做到少而精;二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三是要合理选择学习资源包的形式。
4.实践探究策略
课堂教学是解决法治问题的重要途径,除此之外,在真实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探究法治问题能够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并在实践体验中对法律产生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因此,教师应拓展社会资源,给学生创造在真实的生活中解决法治问题的机会,鼓励学生走进社会学习法律知识,感受法治精神。比如,五年级上册“毒品更危险”一课,教师在课后带领孩子们走进社区中的禁毒教育馆,在禁毒教育馆里,学生根据自己探究的小问题,或通过参观以及与志愿者的互动进一步了解禁毒法的起源,或亲耳聆听志愿者讲授的吸毒案例,或亲眼观察到不同毒品的真实形态,从而深刻地意识到,毒品是危害人类健康、家庭幸福和社会安定的大敌,一定要遵纪守法,远离毒品。
总之,法治教育要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才能在学生内心植入法治的“种子”,从而让他们真正认同法律、敬重法律、信仰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