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越
温州商学院 (浙江省温州市 325000)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高校学生会越来越成为中国共产党加强对高职院校全面领导的重要助手,越来越成为高职院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织保障。相较于公办院校,民办院校团学活动开展的独立自主性更大,但品牌辨识度相对较小,亟需通过综合施策,加快推进团学活动的品牌化建设进程。
新时代民办院校团学活动指的是民办院校举办者和管理团队、教师等相关主体依托共青团组织和学生会组织开展的各式各样的学生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分为就业创业、志愿服务、心理辅导、技术创新、学风塑造、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体育等多个领域。如由学生会组织学生骨干参与新冠疫情防控社区值守,组织精英参加全国大学生各类竞赛等。民办高校的团学活动是其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平台,也是民办高校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强化全面育人职能的主要助手之一,也是衡量民办高校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
1.2.1 团学活动是民办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办院校开展的团学活动并不是向壁虚造的,而是要根植于本校自有的校园专业特色和办学特点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如果一个学校的共青团或者学生会组织的校园活动不服务于本校各类学科,不能有效反馈校园特色,则无法贴合该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交际的需要。如在艺术类院校或院系开展乐器大赛和演讲大赛显然乐器大赛更接地气,在建筑工程学校开展测绘比赛显然比开展歌唱大赛更能吸引学生参与。与此同时,团学活动也是校园文化理念和环境的集中体现。枯燥的照本宣科与形式多样、风格多变的团学活动相比,显然更能吸引在校学生涵养办学理念和精神,如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大赛相较于填鸭式教学更能唤起商学院学生“敢为天下先”的温商精神的记忆。[1]
1.2.2 团学活动是提升民办院校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民办学校的学生相较于“985”“双一流”学校的学生并无智力、情商等方面的硬性差距,更多的只是平台载体的差异造成的。民办院校学生通过组织开展或参加各式各样主题的团学活动,可以锤炼自己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统筹协调、组织规划、总结反馈、方法创新等方面的素能,也可以为其在日常专业课学习之外提供一个学以致用、以专业知识和书本理论辨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平台,使得学生可以在辨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认识自身、发展自身、完善自身,全力提升自己的学识、智慧、情商等综合素养。
1.2.3 团学活动是聚合民办院校学校发展动能的有力推手
民办院校的发展既不能单靠校委会这一匹马拉大车,也不能全靠教师员工低头苦干,而是需要从学校领导层、管理层、教学层、学生等各方主体同向发力,绘就发展的同心圆,否则便容易造成九龙治水,非旱即涝的局面。通过组织有声有色的团学活动,以主题教育、素质拓展、技能锤炼、社会实践、学术访谈等活动形式将学校学生的理想信念坚定起来、综合素养提升起来、学识技能增强起来,可进一步繁荣校园文化、强化学校办学特色、增强学生竞争能力,形成良性循环,进而为民办学校的发展注入强劲的动能。
1.2.4 团学活动是加强党对民办学校全面领导的重要媒介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民办院校和公办学校一样,其根本任务同样是立德树人,同样要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这一全面领导并不是抽象的、形式主义的,而是具体的、切合实际、有扎实根基的。党对民办院校的领导既涉及到学校的行政事务,更涉及到学生问题。民办院校的青年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院校的团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抵御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的侵袭,有效坚定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发展、改革过程中的核心作用,由此进一步加强党对民办学校的全面领导。[3]
温州商学院于2016 年4 月经教育部批准由温州大学城市学院转设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并改为现名。该校是商科特色鲜明的创业型大学,以商科专业为主,初步形成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干,传媒设计、外语与信息技术等专业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温州商学院现有金融贸易学院、管理学院、国际学院、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基础教学部和继续教育学院7 个二级教学单位。除基础教学部之外,其它6 个院系都以院系为单位开展各色团学活动,创设了众多的团学品牌。
一是依托学院资源,开展主流教育。主要内容为与党、团组织相关的重要节庆时开展的主题党日、团日等活动。如管理学院2019 年起便创建“管院·党建”品牌,设置“红话筒”云党课“时政热点”“榜样的力量”各版块开展党建团建活动。另如信息工程学院为培养儿童阅读兴趣的“儿童友好 书香筑梦”活动和感恩母校的“冬日暖阳”志愿活动。
二是立足学科特点,推进技能锤炼。以金融贸易学院和管理学院围绕学院内部各学科专业开展的技能锤炼活动为典型。如金贸学院开设“雏鹰计划”培训班,向青年学生普及金融行业知识、实习就业典型问题,培养学生的沟通技巧和问题意识;另如管理学院开办的点钞大赛、创意营销大赛、基金组合配置大赛、人力资源规划大赛,这些活动通过竞赛、比武等形式,以赛促学,有力的帮助学生找准了专业缺陷和能力短板。
三是树立实干导向,强化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通过帮助学生迈出校园、走向社会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金融贸易学院的“智税青体验”、“红七月”青年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新青年下乡暖冬行动,管理学院的“青之翼3.0”和雏鹰团校社会实践活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或借假期,或借社会组织合作之机开展,为青年学生提前认识职场和社会提供了较大助力,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除此之外,温州商学院的素质拓展和学术研讨活动也占据了团学活动的较大篇幅,但相较而言,但品牌化影响相对较小。
民办院校团学品牌化建设的过程中较常出现的问题即活动开展频次忽高忽低,忽然暴发,忽然停滞问题。这一方面表现在团学品牌活动的节令化开展,即多在五一、七一、十一等涉党和团组织等重大节庆活动档口频繁开展活动,而在此外保持“静默”状态;另一方面表现在院校内部各院系团学活动频次上。如温州商学院的管理学院,团学活动每周开展数次,品牌化活动每月数次,而继续教育学院近三年以来见诸于宣传的仅数次。
包括温州商学院在内的部分民办院校的团学活动还存在团学活动组织协调干部素质不齐问题。一般而言,学校的团学组织活动,一靠代际传承引导,二靠学校和党团组织培养教育。但相较于公办学校,团学组织和相关活动的扶持力度更小,学校和党团组织对相关干部教育培训的频次更少,且其本身的专业水平也相对较低。这就使得一大部分的辅导员、团学组织干部只能靠“一招鲜”吃遍团学活动,对如何促进团学活动特色化、创新化,如何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如何开展主题教育、素质拓展、社会实践的统筹协调能力不够。
主要表现为团学活动的组织方、参与方圈层化严重。一方面,是团学活动的组织方都是学校党团组织,具体而言便是这些组织的教师与党务工作者、学生干部。另一方面,也是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团学活动的参与者“内卷”现象,即学校在组织团学活动时,一般只要求团员或学生会成员参与,对于动员吸引普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与此同时,普通学生在团学活动开展时,由于组织和参与者多为党团员和学生骨干这一“圈层”因而融入活动的意愿并不强烈。以温州商学院为例,在暑期社会实践过程中,实践队伍多是团员和学生会成员为骨干,较少普通学生。
较大部分的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和学科特色的团学品牌,这些品牌在创设之始具有较高的辨识度,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充实校园文化、扩大学校党团建知名度。但由于民办高校营利化特征较为明显,在部分高校较为扭曲的考核指标导向下,团学活动成为较为次要的目标,这使得相关主体在开展团学活动过程中路径依赖严重,习惯于以老的套路、旧的范式搞活动而怯于创新创优。如温州商学院的继续教育学院和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的相关活动便呈现出模式与方式方法陈旧问题,创新创优工作成效不显。[3]
一是助力党的领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对民办院校的领导进一步加强,民办院校团学品牌化建设从微观层面讲,是为了繁荣院系乃至学校校园文化,为了学校更好地发展,但从宏观层面讲,也是为了服务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为了贯彻党对民办院校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所以民办院校的团学活动归根结底是党办团学活动。应以形形色色、异彩纷呈的团学活动,将各级教师员工、党团员、学生骨干乃至于普通学生团结到、凝聚到党旗下、团旗下、学生会组织周围,为党加强对民办院校的全面领导服务。
二是凸显学科专业。模式化只能导致苟延残喘,特色化才能助力高质量发展,对于民办院校的团学活动而言,同样适用。而立足于本院校自身的学科特色,立足于本院校开设的专业特征,开展相对应的团学活动,既可以较大程度上吸引本校学生的活动参与积极性,从活动举办、组织、协调难易度上来讲也更容易。与此同时,基于本院校相关学科和院系开展的相关团学活动,如温州商学院金融贸易学院举办的基金配置大赛、股权转让培训等活动才能更凸显自身特色,让团学活动因特色化而更有生命力。
三是助推学校发展。团学活动是民办院校校园文化是否精彩、学校党员组织及其师生员工活动组织协调能力是否较强的重要风向标。但团学活动的开展并不是盲目的、不切实际的,而应有利于学校的健康发展,服务于学校和师生全面发展这一中心大局。不能因为好面子、贪大求新搞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以大操大办竭泽而渔式的透支学校发展潜力;更切忌为了短期的蝇头小利将团学活动搞的乌烟瘴气如拉拢无良商家作赞助,拣招生前后搞“坑蒙拐骗式”的貌似高大上的团学活动。
一是强化思想引领,推进主流活动品牌化。党对民办院校的领导归根结底是要抓牢学生这一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群体,因此团学活动的品牌化建设首先要落脚到到对民办学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引领上。具体来说,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马列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开展团学活动。以温州商学院为例,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语境下的团学品牌建设,如国际学院的“初心茶社”“先锋党课”“红色党史故事”系列主流活动,团学活动品牌化建设才能坚持正确方向、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立足院校特色,推进专业活动品牌化。推进团学专业活动品牌化建设是一项既有利于民办院校专业优势发挥,也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工程。也只有充分立足院校学科专业特色,才能吸引更多的在校生参与进团学活动,推进团学活动影响持续扩大。以温州商学院为例,就是要立足下属院系特色,搞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如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搞红色文创设计大赛,国际学院搞经典论著外文翻译,金融贸易学院搞金融知识竞赛等等,这都将持续扩大团学活动品牌效应。
三是整合校地资源,推进实践活动品牌化。民办院校在校生的日常关注焦点之一便是就业问题,而社会实践是专业技能锤炼和职场锻炼的重要纽带,应进一步整合校地资源,推进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深入,特别是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以温州商学院为例,应借力自身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优势,持续推进“期货订单班”、“浦发银行班”、“阿里巴巴特色班”等特色实践班扩面增容,将实践教育基地打造的更富专业特色,更有学科特点,这样才能聚合社会实践品牌化效应。[4]
四是加强组织管理,推进团学队伍品牌化。一方面,应进一步创新团学各级组织管理方式,推进团学组织机构“一核多翼”化发展。如将温州商学院以往的团总支-学生会这一管理层级逐步拓展为“共青团-学生会+社联+自管+各协会+各委会”联合办公的全新团学服务平台,明确由团总支统筹,各学生组织齐抓的团学活动组织管理架构。另一方面,应由地方党委政府和教育宣传等主管部门牵头,加强对党团干部、辅导员特别是学生干部的教育培训,以系统化的理论学习、挂职锻炼、交流学习提升学生干部团学活动的组织力、创造力、执行力。
应当指出,由于部分民办院校趋利导向影响,一大部分学校的团学活动尚处在互抄“作业”,相互“克隆”层面,还未意识到团学活动品牌化建设对于民办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乃至于院校形象营造的重要影响,但只要能够坚持团学活动的政治方向,坚持学科专业特色,坚持创新引领,深化服务学生意识,民办院校团学活动品牌化建设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