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郭杨 编辑 | 王芳丽
距离大理54 公里的巍山,昔时为“南诏祖庭”,古称“文献名邦”,今天是“扎染之乡”。
古城、扎染、美食,号称巍山“三绝”。
巍山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人都说,巍山古城既有“三横四直”的布局,又有“双棋盘”的特点,指的便是街巷的不同走向和建筑的排列组合。的确,巍山古城有二十二条街衢划出的棋盘,有十二条巷道织成的经纬,更有七条溪水穿城而过,形成了“一江抱孤城”的奇妙景观。关于古城的风貌,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作过这样的描述:“蒙化城甚整,乃古城也,而高与洱海相似;城中居庐亦盛,而北门外阛阓皆聚焉。闻城中有甲科三四家,是反胜大理也。”今天,古城仍保持着明清原貌,无论是高门大户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阁楼”,还是平民百姓的低门短户、小宅小院,无不体现出边地文化的多彩和历史岁月的幽深,它们的存在,形成了巍山的历史肌理,打下了古城的文化根基。
巍山封川塔
古城内,有道观,有寺院,更有孔子的殿堂。当然,在许多巍山人的心里,任何一处殿堂,都比不上家乡供奉孔子的文庙巍峨。位于蒙阳公园东南的巍山文庙,虽已不是最初的面目,但形制照旧。在开科取士的年代里,这里曾是文人仕宦祭孔劝学的圣地,更是书斋学子搏取功名的战场。巍山一地,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据《巍山地方志》记述,从明代中叶至清末的四百年间,巍山共创办书院八所、义学二十五馆、私塾一百余所,诞生过文华书院、崇正书院、南北义学等著名学府,培养出进士二十余人、举人二百余人。
拱辰楼,是巍山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关于“拱辰”二字的由来,《论语·为政篇》中是这样解释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这委实道出了拱辰楼在古城中的至尊地位。这座建于明代的古楼,沉稳而美,深邃而宏。门楼之上,高悬“魁雄六诏”、“万里瞻天”两块匾额,暗示着巍山曾经的辉煌。与拱辰楼遥遥相对的星拱楼,体量稍小,是古城的另一标志。楼上高悬的“瑞霭华峰”、“玉环瓜浦”二匾,透露出古城主人心仪林泉、身远红尘的精神向往。
说到巍山,便不能不提当地盛产的扎染布。所谓扎染,其实就是将描好的图案用线缝起,使其在漂染过程中不着色,待漂染完成后展开而形成各色图案。这种传统漂染工艺,始于唐宋,盛于明清,经历了数百年的演变。今天,巍山城内还生活着许多扎染高手。巍山扎染,一律采用手工,染料则取自麻桑叶、黄梨果、板蓝根等天然植物。扎染过程,包含绘图、扎缝、浸染等十多道工序,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扎缝。扎缝的针法也很讲究,分为龙卷、单针、双针、合缝、城墙、小七针等。扎缝完成之后,将布匹置于染料中漂染,原本平常的滇中土布便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面目,变成几十种形态各异的绝妙图样。近年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巍山扎染在布料、图案、工艺上又有所改进,已成为行销海外的紧俏货。
南诏土主庙
游在大理,吃在巍山。走进巍山,只怕还未来得及细细领略古城的风韵,那映入眼帘的美食,便先自引诱了每一位游客。最叫绝的巍山美食有三种:一是粑肉饵丝;二是青豆小糕;三是水果蜜饯。独产于巍山的粑肉饵丝,是将精肉炖烂后,再与饵丝一道用土锅烹制而成。这种小吃,汤白而稠,肉滑而润,爽淡可口。在巍山美食中,还有一种集色、香、味、形于一身的“精品小吃”,这便是松软绵滑的青豆小糕。它的做法是,把优质大米面与青蚕豆汁混和揉匀,蒸熟成糕。这种糕点呈碧绿色,亭亭可爱。在两块小糕中间还夹有红糖、芝麻等,吃在口中,有香、甜、粘、糯的感觉。蜜饯也是巍山的名特小吃之一。历史上曾是南诏宫庭的御用食品,清代时曾作为贡品端上过紫禁城的桌案。这种小吃,以瓜果为原料,配以上好的野蜂蜜,采用灰、漂、煮、晒等传统工艺精制而成,色泽晶莹剔透,具有清热生津的功效。
如果说巍山只是一个点位,它的确不算大,但就是这样一个点位,却牵连着整个滇中历史的版图。公元653 年,细奴逻建立南诏国,与唐朝联系密切;公元1253年,忽必烈南征大理,是云南建立行省和回族定居滇中的发端;公元1856 年,杜文秀起义,与太平天国遥相呼应。
时光流逝,对于现在巍山的平民百姓来说,那些毕竟只是写在书本上的事情,故事远不如柴米油盐的日子来得实在,它就像遍布于市井街衢、挑头担尾的巍山美食一样,直教人感到舒心和惬意。其实,那一位位绝尘而去的历史人物并没有走远,因为,这露出青砖的红墙,还在诉说着如烟的往事;因为,那留下蹄印的古道,还在讲述着玄远的传说。
巍山长街宴
虽然巍山不是通都大邑,也不是都市名园,没有让人移步换景的曲径回廊,没有令人驻足流连的亭台楼阁,但它却有着众多与岁月相连的景观,远到一座牌坊,近到一条小巷,大到一处殿堂,小到一块石碑,无不富有灵性,一如巍宝山文昌宫壁画《松下踏歌图》中的场景。在氤氲的晨光中,古城迎来了静谧的清晨,古城的每一天,就是从这种极具生活气息的场景开始的:小店的主人,悠然地打理着生意;挑菜的农夫,自在地往来于街衢;苦读的学子,匆匆地走过古城;悠闲的老者,散漫地品着清茗……一切都显得这般朴实、这样平静。朴实,正是巍山的本色。平静,正是古城的性格。
试想,在这样的环境里,寻历史古迹,看田家风景,沐山野新凉,听松林乐章,那该是何等惬意的事情啊!的确,对于巍山,你要是有能够悟到妙处的心境,同时又有得以静静体味的闲暇,多走几个地方,多呆一段时日,你就会不由自主地喜欢上这个边地名邦。而一旦沉静下来、融入其中,巍山的轮廓便渐渐清晰,你自能找到评说历史的视角,找到追怀往事的空间。
如果说城市是生活的拓片,那么,这些拓片则是含意悠长的,它恰像游子出于对家乡的无限眷恋,才在青丝中渐渐生出的根根白发。其实,就具体的文化景观而言,不管你怎样看,巍山也就那么多巷子、宅子、窗子、椅子、牌子、檐子、环子和狮子,再看也不会有新的发现,但是你若把目光投放于那些小巷民居里十分丰富的日常情趣,以及低门短户里异常活泼的生活事象,便会发现巍山真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