溇港遗珍小沉渎

2023-04-07 00:23:10倪满强编辑王芳丽
中国三峡 2023年1期
关键词:榉树太湖小姑娘

◎ 文 | 倪满强 编辑 | 王芳丽

太湖

小沉渎,这座太湖西南岸的“太湖明珠 溇港遗珍”,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着千年作息的嬗变和它悠远绵长的生命力,激荡着历史文化积淀的回响。

村名,小沉渎的久远传说

小沉渎村名的由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故事。

古时候,浩渺无际的太湖中有一座叫做秀州的城池。秀州城里民风贪婪,惊动了天上的仙人。于是,仙人化作白眉老道去一探究竟,发现这里果然人心险恶,所幸还有一个善良的小姑娘让他看到了人性的光芒。于是,仙人决定惩罚秀州城的人们,并告诉小姑娘:如果看到城门口两头石狮子的眼睛红了,就快去逃命,走时别忘了带一把筷子,跑到一个地方,就往身后插一根。

第二天早上,小姑娘果然看见城门口两头石狮子的眼睛红了。而此时,秀州城里的人却发现自家的水缸旁冒出了许多竹笋,他们可高兴了,赶紧去拔笋。谁知拔一根笋,就从地下冒出一股水,不一会儿,水越聚越多。地下冒出的水,从秀州城挨家挨户地涌了出来。大水形成汹涌澎湃之势,眼看就要淹到小姑娘脚跟,小姑娘急忙按白眉老道的吩咐,在身后插一根筷子。霎时,插在地上的筷子变成了一排芦苇,挡住了大水。可是,没多久,那大水又涌了过来,小姑娘再在身后插一根筷子,这筷子又变成一排芦苇,挡住了身后的大水。就这样,大水一路涌来,小姑娘一路在身后插筷子,抵挡大水。

小沉渎村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太湖日出。

当小姑娘跑到一个村庄时,大水即将淹没到小姑娘肚皮,她急得连声喊道:“小沉肚!小沉肚!”也就是当地方言“不要沉肚子”的意思。大水隐退后,秀州城成了一片汪洋,即现在的太湖。而那小姑娘喊“小沉肚!小沉肚!”的地方,却没沉落下去,变成了太湖边的村庄,这村庄就是现在小沉渎村。

溇港,小沉渎的文明密钥

太湖三万顷,碧浪排空;古村小沉渎,在水一方。走进小沉渎,也就走进了溇港文化。

2016 年11 月,在泰国清迈举行的第二届世界灌溉论坛上,湖州太湖溇港成功入选《第三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而小沉渎村正是中国专家组向国际灌排委员会申报时的三个现场考察点之一,该村以纵向的小沉渎港和横向的北横塘展示了“横塘纵溇”经纬交错的水利工程遗产原貌,是曼妙的溇港文化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远古时,沿太湖西南岸一线地势低洼、沼泽密布,每逢雨季洪水肆意泛滥,生活在这里的先民饱受洪涝灾害之苦。为防洪泄洪,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直至五代的吴越国,“梳齿般繁密”的纵横交错的密布水网陆续开挖,人们把纵向流入太湖的人工小河称之为“浦”“溇”“港”,把横向串连溇港的水系称之为“塘”。由于溇港的应运而生,泥沼荒滩被分割成棋盘一样的形状。挖出的泥土堆在土地四周,形成堤坝,这便是“圩”。水行于圩外,田成于圩内,形成太湖流域滩涂上的塘浦圩田。由此,人们获得了大片土地,并在这里建立了新的家园。

然后,太湖先民开始了更具有创造意义的实践,他们在地势相对高仰、平坦肥沃的墩岛、圩田内种植水稻,利用排水方便的河堤种桑养蚕,同时还在圩内低洼的沼泽漾塘养鱼。河塘里每年需要清理的淤泥,是稻田和桑树最好的肥料,桑叶用来养蚕,蚕粪又可以增加田地和鱼蟹塘的肥力。稻田、蔬菜、鱼蟹、桑蚕,环环相扣,相互依存。于是,太湖滩涂变身为膏腴沃壤。到了宋代,更是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盛况。站在环湖大堤,眼前一马平川,北望是烟波浩渺的太湖,西南岸则是一片片桑树、稻田。“鱼米乡、水成网、两岸青青万株桑”,900 多年前,南宋的项世安见此景,有感而作诗云:“港里高圩圩内田,露苗风影碧芊芊。家家绕屋载桑柳,处处通渠种芰莲。”

这种水下和陆地互为循环的人工生态系统,堪称中国农耕社会最为高级的农业形态。已故水利界泰斗郑肇经教授,曾对溇港圩田给予很高评价,认为这是“古代太湖劳动人民变涂泥为沃土的一项独特创造”,甚至“可与四川都江堰媲美”。

现在,从空中俯瞰,溇港像一条条灵动的血脉,圩田堤岸则如一块块壮实的肌肉骨骼,滋润着包括小沉渎在内的沿湖百姓生息繁衍、茁壮成长。

桥堤,小沉渎的历史守望

小沉渎现存的古桥,形态各异,风采不一。不仅有刚直稳健的石梁桥,还有玲珑委婉的石拱桥;不仅有单孔的,还有三孔、五孔的。

位于最北端的是震泽桥,震泽是太湖的别称,桥以湖名。震泽桥,同治七年重修,呈西南至东北走向,斜跨北横塘,原为两墩三孔的石梁桥。1958 年因北横塘拓宽,将建于1917 年的大兴桥从他处迁来,拼接成现在的四墩五孔石梁桥,长28.8 米,宽2.8 米,中孔径跨7 米。

震湖桥则是小沉渎港上一座单孔石平桥,建于清同治年间。震湖桥所在地,原为一座小码头,后因明朝中期开始,航船通往湖州经此上岸,故而形成了一条老街,一度繁华。震湖桥如今仍旧发挥着通行的作用。桥南端小沉渎港两岸桑基圩田的风貌如故,河岸上还留有“竹篱围岸”的传统印痕。

从震湖桥北端开始,由小沉渎港往东北方向拐入北横塘,一直到宅里村的锁界桥,是一段长600 余米的明代古石堤,由太湖石砌筑而成,这既是一条防洪堤坝,又是一条官道,是现存的73条太湖溇港中独有的明代石堤遗迹。故而,当地又将这段砌石护堤的河道称之为“石 塘港”。

石塘港中段有一座永福桥,始建于明代中期,重建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两墩三孔石梁桥,系近年从另一条溇港蔡浦港迁建而进行易地保护,为小沉渎村展示溇港文化添上了一抹靓丽色彩。

锁界桥

长兴太湖湿地公园

石塘港最南端是位于宅里自然村的锁界桥。锁界桥重建于清同治戊辰年(1868),呈东北至西南走向,为拱券分节并列砌置的单孔石拱桥。据传,锁界桥是村民王福宝化缘筹款所建,以后南浔庞家又出资添建护栏。桥长20 米,宽约2 米,径跨7 米,两侧各铺15 级台阶,桥面中央的桥心板为太极八卦图案,桥身护栏间各有6 根望柱。桥台两侧的间壁石均镌刻桥联,笔迹遒劲圆润,遣句用词典雅华丽,北侧有“锁南北以成梁山湖竞胜”“界东西而作砥苕箬交通”一联藏头桥名;南侧有“不假丹青远瞩近瞻胥是画”“非关色相欸声德颂咏诸诗”一联描摹风物。锁界桥不仅造型精巧,而且桥联雅致,堪称绝妙!

老街,小沉渎的繁华往事

小沉渎村与太湖的距离,只有一条滨湖大道的宽度。正是这种与太湖的亲近,让小沉渎村成为当年太湖边最为繁忙的商埠之一。

老街

走在小沉渎的石板路上,我似乎仍能感受到这条老街当年的商肆林立、车击舟连,脑海中总是会浮现出人群熙攘、舟船喧嚣的景象,商贩的吆喝声、船娘的叫唤声、买卖之间讨价还价的声音杂乱而热闹,在乡音与官话的交杂中,彰显着商业的生机与市井的忙碌。据1935年出生的钦梅廷和强永康两位老先生回忆,这里曾经繁华一时,不仅有戏台、祠堂等公用设施,还有关帝庙、观音庙、王二相公庙等庙宇,同时道路两边有商铺二十余家,诸如驼磨房、面店、烧饼油条店、皮匠店、茶馆店、水作豆腐店、洋货店、纸马店、大木店、肉店、鲜鱼店、桑茧行等,应有尽有,更有理发店两家、药店三家,杂货店四家……其间最为后人铭记的是钦祖臣医药店,老先生是中医世家,几代人相守小沉渎润泽塘桥头,为乡亲和族人看病,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对于贫病之家多施以援手,在当地传为佳话,人们亲切地称他们为“石桥乡医”。

古榉树

而在古街的转角或者小巷的深处,则是另外的景象:或是三五个老头儿下着象棋,或是三位老太太坐在屋檐下静静地纳着鞋底,再有就是几个黄口小儿在追逐嬉戏……阳光轻柔而暖意融融,时光仿佛停住了脚步。

古榉:小沉渎的保护之神

走进小沉渎,村口当面便是一棵有着300 多年树龄的古榉树。此树约莫有十多丈高,树体遒劲苍老,全身斑驳。凝视它的枝枝蔓蔓,仿佛看到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满怀慈祥地守望着小沉渎的岁月往还、人事代谢。

这棵榉树,被小沉渎的人们称为“望家树”,相传是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钦祥宝所栽种,当时栽种了四棵,就在太湖水神王二相公庙附近。有年秋日的一天,太湖上突然狂风大作,大雨滂沱。风雨过后,四棵榉树中的两棵被狂风刮倒。村民们发现后,纷纷赶到现场,用绳拉,用木棍撑,想将倒下的两棵榉树撑起来。可是树枝高大,树杆粗壮,大家忙了一天一夜,还是没能把树撑起来。

抗战时,小沉渎村以及古榉也和受难的祖国母亲一样一度蒙尘,日伪军驻扎在王二相公庙里,经世事变迁遗留下来的两棵古榉,也被日伪军在其中一棵上面搭建了军事瞭望台。瞭望台里架着一杆机关枪,专门观察太湖周围抗日武装的动向。抗战结束,榉树上的军事瞭望台被民众拆除。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其中的一棵古榉枯死,现在只留下唯一一棵。

小沉渎的渔民出湖打鱼时,都会祭拜古榉树,寓意请王二相公保佑出航平安。渔民渔舟唱晚归来时,远远就能看见这棵“望家树”,便也看见了村庄及家中的炊烟,想到家里的妻子和儿女满怀喜悦迎接自己的情形,一天的疲惫都烟消云散。

滩簧:小沉渎的非遗经典

说起小沉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得不提入选湖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长兴滩簧”,这一戏种的发源地正是在小沉渎。

长兴滩簧,又名“三敲板”,由两人或多人用长兴方言加吴歌中的大路调以个人说唱形式表演,历史悠久。过去由于农村交通不便,文化枯燥,村民很少有机会看到大型演出,于是,由村民自发组织的,自娱自乐的“滩簧”表演在当地流传开来。那时候太湖边的渔民打鱼回来,会唱滩簧的人拿两个凳子拼一下,站上去就唱。因为唱的内容都跟农村生活很贴近,给人感觉很亲切,大家就围着一圈,都听得很开心。长期的演出流传,涌现出了唐火毛、陶三毛等知名艺人。

“长兴滩簧”表演

长兴县太湖小沉渎村,人们在观看戏曲表演。

据老艺人讲,起初,社会上封建思想严重,只有男子可以登台演出滩簧,绍兴女子文戏出台后,女子也能上台演出,这大大丰富了滩簧的内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艺人张茂林等曾受邀到乡镇广播站录制节目,还组成滩簧班赴湖州演出,这些都促进了滩簧的流传和发展。滩簧的表演形式与越剧等戏剧相似,只是唱腔不同。它以“一花一旦”的“对子戏”为主要演唱形式,剧目以反映农村生活及爱情题材为多。滩簧无严格规定的唱词,表演者在了解了自己所饰演角色的生平事迹、家庭背景等情况后,根据一定的“赋文”自编唱词,如行路赋、梳妆赋、烧香赋等,一般七字一句,表演者根据角色选择所需的韵角,如开来韵、根清韵、叽气韵、铜钟韵等,两种韵角需根据剧情、男女角色等相互连接。演唱语言为长兴方言,通俗淳朴。角色行当及扮相造型极为简略。行当分“旦堂”“花脸”两色。“旦堂”,艺人称为“马四”,仅有简略的包头及红、绿小衣小裤,扮演市井妇女。初时,“旦堂”均由男性扮演,以假嗓唱说。稍后,亦有女性扮演。“花脸”,艺人称为“车盘”,大都头戴秋帽,身穿长衫,鼻涂粉块,扮演穷儒、秀才,若扮演村夫市贩,即将长衫下摆塞起,以代短装。长兴滩簧还有文、武戏之分,其中武戏需有一定的武术技巧。伴奏乐器有二胡、鼓板、小锣(三角架放置)等。

猜你喜欢
榉树太湖小姑娘
榉树与香兰
妇女之友(2023年11期)2023-11-26 13:36:00
采茶小姑娘
心声歌刊(2022年4期)2022-12-16 07:11:02
与榉树有关的回忆
江苏教育(2021年75期)2021-12-03 13:40:01
春天的小姑娘
彩叶树种榉树栽培特性及园林应用分析
太湖思变2017
玩具世界(2017年4期)2017-07-21 13:27:24
采蘑菇的小姑娘
太湖揽春
宝藏(2017年2期)2017-03-20 13:16:42
太湖
中亚信息(2016年3期)2016-12-01 06:08:24
采蘑菇的小姑娘
琴童(2016年7期)2016-05-14 10:5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