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思政内容的探索与实践

2023-04-07 10:32李燕燕黄荣珍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文明思政素养

李燕燕,黄荣珍

(南昌工程学院 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9)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实现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1]。生态环境保护离不开全民参与,尤其是社会中坚力量大学生的广泛参与,因此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及其环保理念对推进我国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有重要意义。具有良好生态文明素养的大学生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更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积极践行者[2]。培育具有良好生态文明素养的大学生,必须在当前的思政教育中加入生态文明教育的环节。在公选课《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不仅对培养具有良好生态文明素养的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对推动社会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

大学生在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责任,他们是生产建设的骨干力量,是循环经济的主要执行者,更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者和实践者。因此,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使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对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而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重要意义[3]。通过本课程的知识学习,大学生不仅能够认识各种污染的产生、转化、危害以及如何防治;认识到开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重要性,也能充分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认识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紧迫性,从而自觉在本专业领域通过综合利用资源和合理回收废弃物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主动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价值观,为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一、公选课《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课程特点

在全社会对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不断增长的阶段,在高校非环境类专业中开设 “环境保护通识课程” 选修课,显得非常有必要[4]。《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涉及的知识面广,课程内容包含大气、水、土壤、生态、政策、法规等方面,大多数环境类课程仍然是传统的 “满堂灌” 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单一、缺乏与学生的互动、考核方式简单。公选课学生专业背景相差较大,对课程的专业内容不易理解,同时缺乏课堂讨论和课外实践,如何通过有限的学时让非环境类专业学生产生兴趣,学到环境保护知识,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一种责任,并能够带动周围的人共同保护生态环境,这是高校开设《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5]。

为了更好地实施通识课程《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改革,对近两年选择环境类课程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希望更好和更新颖的视频满足课后学习的需要,教学内容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哲学思想,推荐的视频内容有些陈旧,针对案例开展课堂讨论,发挥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大气、水、土壤污染章节时,文科背景的学生对知识点的内容理解有些困难,课堂讨论时参与较少;在学习可持续发展和人口与资源的章节时,理科背景的学生不太感兴趣,不愿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因此,如何能让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讨论,把抽象的理论用学生熟悉的案例讲解,增加课堂趣味性,才能让环境类选修课程更有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宣传和实践中来。本课程通过这些卓有成效的改革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对生态保护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课程思政内容的选择与实施

(一)传承中华传统哲学思想,提升民族自豪感

环境科学是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而发展起来的。在欧洲,从现代工业文明开始便彰显物质主义,其典型特征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导致了大量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进而形成了环境学这一综合类学科[6]。随着环境科学实践的不断发展,中国学者意识到传统的生态思想深化可持续发展理念内涵有重要意义。季羡林认为人类要想摆脱目前生存危机的出路是学习中国传统的 “天人合一” 思想,中国人所奉行的文化中根本不会想着征服自然,而是同大自然做朋友。中华文化中对待植物、动物和自然的态度和思想,应该更多更好地融入高校的生态或环境类的教学中。

在我国几千年农耕文化的发展中,中国传统思想中早已形成了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这些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实践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对新时代中国生态保护有很高的借鉴价值。例如 “天人合一” 思想就是把人和自然视为生命共同体,认为人的行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顺应自然,才能达到天、地、人之间的和谐;众生平等的佛家思想坚决反对杀生,提倡人们要尊重生命,珍爱生命;道法自然认为对一切事物采取顺其自然的 “无为” 态度,遵循事物本性,从而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维持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7]。学生通过了解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哲学思想,更能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

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要充分了解我国古代思想家的观点,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内涵和典型案例,将其更好地融入现代环境类课程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满足学生对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了解的需求。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对比东西方文化中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及其根源,激发新时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使学生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 生态文明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培养强国、报国意识,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的生态民生观和 “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的生态行动观,这些都表明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践行爱国主义[8]。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大学生可以更深入地参与到建设美丽中国的征程中,为保障中国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永续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建设生态文明强国,必须拥有生态文明素养较高的人才,在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中发挥引领作用,这必然要通过持续的生态文明教育来实现。

生态文明教育应在课堂上有充分的体现。例如,在生态破坏章节的内容后面,不仅要让学生知晓生态破坏的原因,也要让学生了解生态恢复的过程和技术。1998 年大洪水后,我国实施了 “退耕还林” “天然林保护” 工程,这些工程实施20 多年来,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效果,如塞罕坝林场的建设,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奇迹,切实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课堂上教师通过讲解这些生动案例,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不仅能取得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在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上也同样有决心和信心。同时要让学生了解到生态恢复的成效,也能够更加自觉遵守生态环境法规,不断提高自身生态文明素质,推动国家经济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践行爱国主义的行为。

生态文明理念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中国科学家对生态学和环境问题的探索和实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先驱马世骏在探索生态学现代科学方法过程中的科学精神,不忘把中国传统的系统思想融入现代生态学的发展中。通过了解生态学家马世俊,学生能够认识到传统的中国智慧可以与追求现代科学精神相融,学习如何将中国传统的治理智慧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传承和弘扬传统生态思想也是爱国的体现。国家生态文明的积极推动者、环境问题专家钱易致力于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问题方案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科学家钱易在环境问题上的态度,培养学生在解决中国问题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国情,把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战略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得到国家和人民的认可。

(三)提升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一个人在职场中的综合品质。优秀的职业素养既要有过硬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有正确的职业信念和职业道德,也要有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等[9]。在专业的培养中,为了追求效益,通常都会强调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素养,而忽略了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和所生产产品的生态友好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切实提升公民的生态文明素质,让整个社会充分认识和理解生态保护红线[10]。因此,把生态文明素养纳入职业素养,是我国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生态文明素养的养成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监督。随着全社会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当前的工程建设中,个别企业在项目运行过程中肆意破坏生态环境,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受到舆论的谴责甚至法律的制裁。南昌工程学院根据专业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工程建设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各行各业在建设和发展中都要有生态底线意识,严格遵守环境法规,主动进行生态补偿,积极营造对生态友好的发展氛围。

三、《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

(一)思政内容巧妙融入,教学方法多样化

在课程思政理念下的课程改革,教师要明确课程要培养具有良好生态文明素养的育人目标,根据章节内容将思政元素自然而然地融入课堂教学。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应转变教学理念,定期观摩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学习如何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课堂,全方面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课程设计时增加简短纪录片或短视频,以更直观的方式感受良好生态环境带来的愉悦感和环境破坏后产生的后果,使生态价值观教育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此外,教师还应充分整合环保教学资源,让学生就某一个环保热点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发表自己的看法。

环境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因此环境实践课题能让大学生有更直观的生态价值体验。教师可以布置2 ~3 次的实践课题,学生利用课下完成查阅资料或开展调查,项目可以为校园电子废弃物回收现状、校园水环境现状、南昌大气状况等。这些实践课题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使学生多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

(二)考核方式多样化,注重育人效果

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掌握课程内容和提高思想认识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鼓励创新的考核方式,不仅有利于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也有助于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能力。以往的环境课程考核方式以考试为主,无法全面评定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也无法评判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而融入思政内容的课程应通过多种途径评定学生成绩和学习效果,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的课程内容,能否在实践中对具体环境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生态文明意识是否得到了提高[11]。

根据改革后的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环境类课程的考核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通过授课前后提问考查学生对课堂内容掌握情况,通过案例讨论查看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环境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二是布置特定任务,使学生充分认识每个人对全球生态环境改善都可以贡献自己的力量。如在第一次课上,让选课学生向周围的学生收集废旧电池并统一交到回收点,不仅让选课学生养成有害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也带动了周围的学生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来。三是最后的考核,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一定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对具体环境事件或生态问题发表见解,或者推荐学生课外进行环境类相关书籍的阅读后撰写读后感,也可以根据某一社会生态或环境现象进行问卷调研,提交调研报告。

四、结语

当今中国已经深刻地认识到经济发展不能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生态和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靠人的行动,人们要付诸行动根本还是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取决于整个社会人的生态文明素养。高等教育作为培养思想和专业素养的主阵地,必须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和学习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提升大学生和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贡献智慧。环境类选修课作为当代大学生态文明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教学改革中教师应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哲学思想,不断丰富教学案例,采用更加灵活的考核方式,使学生不仅能够对经济发展过程的环境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也有助于形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生态文明理念,培养学生今后工作中自觉践行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

猜你喜欢
文明思政素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请文明演绎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漫说文明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