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轶男,李英林
(吉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时期,随着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提升以及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优化被摆在重要位置。深入探索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培育与提升路径,不仅可以有效消除学生对传统思政课堂照本宣科的抵触情绪,还能够提高思政课在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了思政课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
拥有良好的人格魅力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在理论教学中的重要法宝,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树立威信的坚实基础。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被赋予了新的定义,同时也为思政课教学指明了发展方向。
人格魅力主要是指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道德素质、文化情操等各个方面都具有一股内在强大的气场或能够吸引周围人目光的独特力量,是一个人真正优秀品质特征的综合体现。而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作为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和无形的教育力量,释放着人格的隐性能量,除了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衣着整洁得体、气质端庄优雅、态度大方亲和这类外在感性人物形象之外,还需要具有一些独有的内在特质,比如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所展现出来的一种吸引人的力量。
第一,具备坚固的政治素养及坚定的政治信念。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首先应该做好党的理论知识的 “传播者” ,不仅要确保传授正确的课堂理论,更要宣传和落实贯彻我国的最新阶段政治理论并给予大学生最坚定正面的指向;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自觉站在国家正确的政治立场看社会现实问题,时刻保持着政治清醒,面对政治风险,保持正确的思想意识、警惕性、判断力和坚定的思想政治决心。
第二,拥有崇高的道德品质。 “教书育人” 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首要任务, “育人” 的前提是要先 “树己” ,在理论教学和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身作则,做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说,要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做事的能力或能生活的基础,更要教会学生为人处事的原则。因此,教师的榜样作用尤为重要,只有自身道德高尚的思政课教师才能让学生信服并向其学习,也会发自内心地接受其所讲授的知识,教学才会起到 “润物细无声” 的效果。
第三,渊博的学识和扎实的理论功底。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党和国家最新方针政策的重要宣传员和普及者,而一所高校的思政课教师面临的也不仅仅是一个专业的学生,他们面对的是对思想政治有着不同的理解且学习和理解知识的能力有着不同程度的各专业学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仅需要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在面临着更加具有难度的挑战时,教师也应该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不断汲取新鲜事物获取新的知识以丰富自身的学识。
第四,拥有独特的创新思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要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事,不断地发散思维,举一反三,做到在实践中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具备高度自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如果没有创新性思维去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那么注定逃脱不掉僵化古板的命运,也就无法吸引学生、说服学生,那么这样的教学终将变得没有任何意义。要想保持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和鲜活力,教师应不断打破自身的教育习惯,挑战自我的教学极限,在根据大学生不同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创新性地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探索新途径,贴近学生的生活,将思政课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创造出自己的教学风格。
第五,富有宽厚的仁爱之心。爱是开展一切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师是否有爱心、能否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都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教师要有 “春蚕到死丝方尽” 的奉献精神和 “化作春泥更护花” 的大爱精神。教师应该时刻关心学生成长、处处替学生着想,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才能够产生 “亲其师,信其道” 的育人成果。高校思想政治课所传达的知识,学生也会发自内心地积极感受教师的教育和指导,正确理论的传播也定会受到思想和情感润滑的正向影响。
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提升是教学活动里的重中之重,不仅要规范自身的行为举止,在道德品质、专业知识、学识水平、语言魅力等方面打下根基,学校和社会也要积极营造适合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提升的良好氛围,创造有利于加强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教学环境[1]。
1.自身思想道德上的提升
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是提升教师人格魅力的前提。首先,教师需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要在思想、品德和信仰上感染受教育者,对自身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应该拥有更加严苛的要求和改进意识。教师要坚定不移地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共产主义信念为根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教师是一个肩负着历史使命和国家未来希望的特殊职业,一名合格的思政课教师应该是道德上的模范者,必须要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全身心地以无私奉献和舍己为人的精神,培育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断推进国家教育事业向前发展,具体表现为:对待教育事业要有担当和使命感、关心关爱学生的心理和生活、在教育教学以及生活当中应言行一致、切忌表里不一,只有时刻严格要求自己,通过自身的力量去感召和影响学生,才能在立德育人的过程中发挥自身价值,实现人格魅力的提升,从而引导学生摒弃自身的坏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
2.教学技能上的提升
首先,教师要自主提升语言功力,加强与人沟通的能力,由于马克思有关哲学与政治经济学是比较抽象的理论性学科知识,若只是一味地照着书本来读文章,本就深奥的专业理论知识就会变得更加晦涩难懂,也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如果能加入一些社会新闻或者生活中的实例作为理论教学前的铺垫,用幽默生动的语言讲述枯燥专业的理论知识,这样的教学转化率一定会有很大的成效。不光是课堂上,生活中师生之间的联系也同样需要语言的纽带,人际之间的沟通相比较课堂教学的语言更加侧重感情,应当适当摒弃一些冠冕堂皇的修饰,实现心与心的沟通,让学生感受到内心的温暖,从而无形中增加教师的人格魅力。其次,教师应自觉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的新途径,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全国各高校的上课形式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思政课堂的教学效果及时效性便也出现众多问题,教师应该紧随形势变化,站在学生的视角审视当前的教学方式,尽量多地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分工,综合互动、探讨、实践等方式丰富教学形式,将课堂打造得更具趣味性。这不仅是拓宽教育的新途径,更是增强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兴趣和认同,无形中拉近了师生关系,增强了教育效果。
3.性格气质上的提升
心理学表明,在人际交往中,两个陌生人在第一次接触时,第一印象往往会持续很久且不容易被人忘记。教师和学生之间也是同理,要构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学生之于教师,就像鱼之于水,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在课堂内外都展现出让学生感到亲切、可信的气场。在课堂上,以积极的态度正视理论知识、以风趣的语言活跃气氛、以开放的态度鼓励学生发言等;在课堂外,关心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身体的健康,积极参与学生之间的课外活动,细心发现存在异样的同学并主动沟通,耐心开解,对于出现问题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引导与鼓励。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也在逐步提升,学生对教师的依赖与信任也在慢慢增强。除此以外,为人师表最基本的就是衣着得体,形象端庄,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更应该高标准严要求地规范自身的形象气质。当教师站在学生面前时,就是学生的一把标尺,润物无声地影响和感染学生的行为。良好的形象是美好心灵的外化,也是自身道德人格形象的表达,不仅能促进学生更好地与教师沟通,拉近师生距离,还能有效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和高尚的人格。
1.采取优胜劣汰制度,精化高校思政课教师团队
高校思政课教师群体是我国高等院校加强教育学习工作和着力探索改善新世纪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骨干力量,他们的人格对推动大学生群体思想的理性文明及健康成长无疑具有不可估量的时代教育价值。很多高校对于思政课教师的招聘要求大多关注在学历、专业、科研成果等 “刚需” 方面,却忽视了教师的人品、性格、素质、思想等内在方面,也缺少对这些内在方面的考核机制,而在教育教学的工作当中,品格往往才是一名优秀思政课教师的关键性部分。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团队的质量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政治素质的塑造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首先,建立健全教师人格魅力培养提升长效机制,不论是师德还是师风方面都要有过硬的基础,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其次,建立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内在考核制度,加强对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才的筛选力度,根据学科理论知识储备、教师心理测试以及综合素质等多项考试综合评判,筛选出高标准具有人格力量的思政课教师,构建 “精品” 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
2.优化校园环境,构建有利教师成长环境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有效提升教师人格魅力,学校环境的改善必不可少。优化校园环境,一方面是优化校园舆论环境,好的校园舆论环境可以培养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道德人格,高校要大力构建以教师为主的教学环境,为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以愉悦的心态开展教学工作,激发教师提升其人格魅力的主动性,从而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人格水平;另一方面是要优化校园科研环境,在保证教师的教学精力前提下,高校应适当为教师提供学习创新的机会,大力支持教师科研创新,为其提供科研基金,发展青年教师成为学科 “领头羊” ,让每位教师都有展现自己的空间和机会,为高校的科研成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肯定教师的成果并予以奖励,使其从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在良好的学术科研氛围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格力量。
1.制定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保障政策
高校应建立和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为思政课教师顺利开展教学工作提供重要保障。从制度上,要将思政课教师与其他主要科目教师摆在同样的位置,保证充足的教育经费和科研基金,避免出现分配不均的情况;完善各类工资福利待遇,在绩效考核时将教师人格问题列入考核范围,为教师的人格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在政策上,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成果要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障,并为其提供良好的平台来展示教学成果,认可其能力并给予相应的回报,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2.转变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思想认识
对于提升教师队伍建设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家庭、学生以及社会这三者共同转变才能得以解决。首先,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充分重视孩子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切忌功利性教育,不仅要重视孩子的专业技能,更要重视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家庭作为人们接收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2],时刻影响着思政课教师工作的开展。因此,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员要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和幸福观,发自内心地认同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价值,认可思政课教师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思政课教师教学育人的信心和成就感。其次,学生应当清晰明确地认识学习之于自身的意义和受教育的目的,自觉投入学习,把学习当作爱好,切忌将科目分出主次,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个学科,尊重每一名教师,把握好思政课教育的意义,才能够学好思政课。最后,社会各界也应该跳出固有观念,运用新时代的新观念来看待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摒弃 “思政课是不重要的副科目” 这种错误认知,既要肯定思政课教师的 “投之以李” ,更要对其 “报之以桃” 。只有三者一起转变传统社会中对思政课教师的老旧观念,才能从根源上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社会地位,为教师的人格魅力发挥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
3.引导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正向舆论
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从自身的人格培养出发,严格把控自身的专业素养,约束自身的行为规范,以良好的形象展现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有的风采和气场。社会媒体和高校应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积极宣传和报道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先进模范事迹,在学校和社会中树立典范,不仅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也是让高校思政课教师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通过互联网和自媒体的正向传播,引导社会各界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表达尊重与认同,增强其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做好学生理想信念的指明灯,培育出一代又一代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
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同于其他高校专业课程只需传道、授业、解惑,思政课是要对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三观这种抽象化意识形态进行塑造。由于人的思想观念是存在于大脑当中的,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工作难度也比任何教师都更具困难和挑战性,教师的模范作用在其中发挥最主要的作用。因此,只有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由内而外地感召学生,赢得学生的尊重,才能切实影响和提升学生的道德人格,从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程的树德育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