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华平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0;菲律宾中央大学,菲律宾 伊洛 5000)
学生对自我情绪的控制是相对漫长的过程,叙事疗法能帮助学生提升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思想认同,强化学生心理环境管理及情绪控制能力。高校作为抑郁症的高发区,应通过对叙事疗法的运用,做好对大学生抑郁问题的解决,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使其能掌握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及自我调节的心理环境建设技巧。
目前,大学生抑郁问题主要来源于教育、家庭、社会及个人经历四个方面。所谓教育,是指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阶段所产生的抑郁倾向问题。部分学者对大学生抑郁症问题进行研究,更多侧重于对教育结构、教育制度及教育环境的分析。然而,从新时期我国大学生育人培养现状来看,教育因素对大学生抑郁倾向的影响,更多地与教师教育沟通及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着更强的内在联系。譬如,由于缺乏有效沟通,大学生易形成攀比心理,随着学生攀比心理的加重,嫉妒心理则逐渐形成。若此时教师未能积极与学生开展有效教育沟通,则容易加增加此类问题的产生。当然,教育环境、教育经历与教育成长等问题的影响固然无法忽视,但互联网及自媒体的发展普及,实际上一定程度提升大学生学习适应能力,人的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逐渐淡化。问题本身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形成制约则愈发严重。家庭因素是指家庭环境、家庭成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回归社会与回归家庭,是大学生教育成长的重要目标之一。高校阶段的教育培养,能帮助大学生短暂脱离家庭环境,但回归家庭的最终归宿,仍然会对部分大学生形成心理压迫,从而使大学生产生严重的抑郁倾向。社会问题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来源于未来大学生发展就业。长期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始终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但部分专业由于涉及专业学科内容相对特殊,加之市场环境引导对行业的影响,使部分专业大学生就业前景仍然较为堪忧。学习压力与就业压力的双重影响,势必对大学生抑郁倾向的形成提供助力。大学生个人经历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往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容易忽视的内容。部分学者认为,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不具备客观看待问题的能力。大学生虽然跨入成年人门槛,但对于问题的看待仍然存在片面性。所以,单方面地认为大学生不存在具有研究价值的个人经历。但从现实环境来看,大学生抑郁倾向的产生多数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经历及个人经历息息相关。譬如,部分大学生在小学、初中及高中阶段长期遭受父母殴打。进入大学之后父母所造成的心理阴影,通常无法在短时间内消散。此类大学生通常存在心理资本不足及心理韧性较低的问题。久而久之,随着大学生学习、生活等多个方面心理压力的不断积累,抑郁倾向则随之形成[1]。
大学生抑郁倾向的产生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叙事疗法则是基于故事诉说,提升大学生自我表达欲,使大学生能明确产生抑郁问题的原因。从而,在教师的辅导下逐渐走出心理困境。与传统意义上的话疗不同,叙事疗法并非基于人的自我定位进行信息交流,而是运用反向引导的沟通逻辑,通过讲述大学生自身个人故事及分析大学生人生经历,为大学生制定科学的心理健康引导方案,使大学生能直面心理问题。避免大学生一味地在部分问题上进行逃避。所以,话疗实际上是通过语言辅助手段为学生提供心理环境建设的支持。叙事疗法则是基于心理环境的自我重建进行教育引导。两者虽然在干预逻辑方面基本一致,但所使用的干预策略截然不同。换言之,叙事疗法的本质是帮助学生摆脱对外力的依赖,让大学生具备自我调控能力。
叙事疗法应侧重于关注故事讲述者的感受,通过分析故事内容的重点及明确故事内容对当事人的影响,制定科学的干预策略,能进一步加强讲述者心理环境的重构能力。然而,部分高校、教师在叙事疗法的运用方面,未能给予故事讲述者足够的关注,使其难以根据讲述者情绪变化、心理环境变化科学地调整干预策略。更有甚者采用传统话疗的方式,将故事重点内容一笔带过。从而,使讲述者能产生被关注的心理感受。久而久之,叙事疗法的抑郁干预势必流于形式。其中,部分高校、教师之所以在叙事疗法的运用方面存在这一问题,主要原因是高校、教师未能针对叙事疗法基层结构设计做好充分优化,而是基于提升心理健康干预成果及加强成果转化制定叙事疗法的干预目标,教师与学生之间角色定位存在问题,教师未能结合叙事疗法的基本特点保持良好的倾听姿态。最终,降低叙事疗法的应用有效性[2]。
保证叙事疗法的干预时效性,及时针对大学生抑郁倾向问题制定应对策略,充分实现抑郁倾向干预的多管齐下,使高校、教师能在第一时间内发现问题,对提升叙事疗法的应用有效性提供充分保障。换言之,从叙事疗法的应用特点来看,大学生抑郁问题通常是随着时间变化而日益严重,部分大学生在叙事疗法的引导阶段,甚至出现拒绝沟通与拒绝表达的问题。从而,使叙事疗法的运用难以保障抑郁倾向干预的有效性。部分高校、教师在叙事疗法的运用方面,通常采用事后补救的干预策略,未能在大学生产生相关抑郁问题之前,做好有效的心理健康预警。直至大学生因抑郁问题产生危及生命健康的情况,高校及教师方才针对大学生抑郁倾向问题予以重视。
科学定位大学生叙事疗法的抑郁倾向干预需求,明确叙事疗法的干预突破口,运用现有心理健康干预的教育资源,深入做好叙事疗法的应用分析,力求发挥叙事疗法的多方面干预优势与心理健康引导作用,能够对更好地满足大学生叙事疗法抑郁倾向干预需求提供有力保障。然而,部分高校、教师在叙事疗法的运用方面,未能充分地针对干预需求、干预方向及干预策略予以明确,以致高校盲目地利用心理健康引导开展叙事疗法的运用,该方式不仅增加了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大学生叙事疗法的语言宣泄受阻。同时,也对教师了解大学生抑郁问题形成阻碍。另外,部分高校、教师虽然运用叙事疗法的治疗特点,制定系统化的教育干预方案。但在分析大学生抑郁问题及落实叙事疗法干预方案的阶段,仍然存在诸多的细节性不足,影响叙事疗法的干预时效性[3]。
优化叙事疗法的抑郁倾向干预方法,提升教师在叙事疗法抑郁干预方面的亲和力,使教师能扮演好故事倾听者的角色,进一步根据大学生抑郁情况及抑郁问题制订合理的干预方案。对于解决叙事疗法的干预框架设计缺乏合理性具有推进作用。其中,需要明确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距离感,实际上促使部分大学生难以根据个人经历,将某一阶段故事内容完整地进行讲述。教师叙事疗法干预方法的滞后,缺乏对学生心理环境、个人情绪的有效关注,极大地增加大学生心理压力,使其不愿意与教师开展多层次对话沟通。从而,使大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思想上的隔阂。加之,部分高校及教师高高在上的教育干预姿态,进一步降低了叙事疗法的应用有效性。所以,优化叙事疗法的抑郁干预方法,必须要从加强教师对学生关注度、降低干预姿态、转变教师角色定位及消除思想隔阂、思想距离感等多个层面进行布局,通过打破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壁垒,帮助学生更好地搭建叙事沟通桥梁,使学生愿意主动地将自身某一阶段故事内容予以讲述。教师则应根据故事重点,做好对学生心理环境的建设,为学生自我调整及心理资本的提升夯实基础。随着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增强及心理资本的进一步增加,学生抗压能力也将持续加强。抑郁倾向问题亦可得到有效解决。
完善针对叙事疗法的干预预警机制,针对大学生可能产生的抑郁问题做好心理健康的风险防范,并根据大学生抑郁倾向问题、抑郁倾向的程度,选择不同的方法开展叙事疗法的干预治疗,则能充分提升叙事疗法的应用有效性与及时性。所以,高校应明确大学生抑郁倾向等级,根据大学生抑郁倾向等级的差异,制定多种不同的叙事疗法治疗方案。例如,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等三个不同等级,制定叙事治疗的策略。处于轻度抑郁的大学生,应采取阶段性叙事的治疗策略进行大学生心理环境的重构。对于中度抑郁,高校则应采取持续观察及持续叙事的治疗策略,深入地与大学生开展叙事对话,使大学生能增强心理环境的舒适感。从而借助教师搭建的叙事平台,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对于重度抑郁的大学生,高校则应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开展叙事疗法的运用,通过监控大学生思想动态、心理环境变化与行为变化,了解大学生当前心理健康情况。根据大学生日常行为表现,调整叙事沟通的教育切入点,充分运用对大学生动态变化的捕捉及叙事信息的分析,制订合理的叙事疗法干预方案,使叙事疗法的干预,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成果。
建立针对大学生抑郁干预的叙事治疗评估机制,主要目的在于明确大学生叙事疗法的应用方向,基于现有需求确定叙事疗法的干预定位,确保高校、教师能根据不同大学生心理环境差异,从细节着手制订干预方案。例如,针对因就业压力问题产生的抑郁情况,高校、教师则应针对大学生就业发展前景、就业意愿、专业特点等内容进行综合性分析,了解大学生担忧的就业问题是否符合学生就业现状。若符合大学生实际的就业现状,则要运用叙事疗法深入挖掘大学生自身专业优势,改变大学生就业意愿及就业倾向,进一步围绕改变大学生心态及心理环境,帮助大学生摆脱抑郁的心理状态。如大学生所担忧的就业问题与实际现状不符,则高校、教师应根据现实情况,开展多个层面叙事引导,根据大学生针对自身就业情况、就业问题及专业学习问题的讲述,了解导致大学生产生抑郁问题的根源所在。进而,运用对大学生叙事治疗的有效评估分析各类不同干预策略的可行性。以此,提升大学生叙事疗法的运用有效性。此外,高校应注重叙事疗法教育应用的细节把控,结合大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叙事状态及叙事方式,分析大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进一步将导致大学生产生抑郁问题的内部因素及外部条件进行汇总。从而,精确定位大学生叙事疗法的干预需求,明确未来大学生叙事疗法的抑郁干预方向[4]。
事实上,大学生自身的认知偏差,是导致大学生产生抑郁问题的重要因素。譬如,部分大学生由于长期缺乏自信,导致陷入极度自卑的心理环境。随着学习挫折及生活挫折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必然要陷入抑郁的心理危机泥潭。运用叙事疗法加强对大学生个人能力的分析与潜力的挖掘,则能进一步帮助大学生重拾自信,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环境,促使大学生能正确认识自身的学习能力及个人优势,改变对部分事件的错误理解。例如,通过叙事疗法进行部分事件回顾,基于教师对事件信息的梳理,找出有利于大学生潜力挖掘的切入点,并结合大学生性格特点及人格特征,制订心理健康的引导规划,使大学生能看到自身的闪光点。随着大学生学习自信、生活自信的不断增加,大学生看待事物的角度也将随之改变。此时,大学生抑郁问题也将得到有效解决。另外,针对大学生个人能力的分析与潜力的挖掘,必须符合大学生心理预期与心理认知,避免叙事疗法的运用成为大学生痛苦回忆的一部分,并将积极的心理元素、社会元素与教育要素融入叙事疗法,使大学生能将叙事疗法作为调整自身心理环境的一种科学手段。进而,满足大学生抑郁倾向干预的多方面需求。
叙事疗法在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但大学生抑郁问题的产生,通常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为避免大学生反复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就要提升叙事疗法的应用有效性。高校与教师能完善叙事疗法的辅助措施,将多种心理健康引导策略应用于叙事疗法的抑郁干预,使叙事疗法的抑郁干预能科学地遏制大学生心理健康风险。例如,将CBT 干预措施、SNS 干预措施应用于叙事疗法的干预治疗,通过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潜在因素及抑郁问题的成因,为教师提供多方面的数据信息参考。教师能根据大学生性格变化、自我认知及精神状态,有针对性地制定叙事疗法的干预策略。如在开展心理健康引导方面,教师可以基于叙事疗法进行大学生认知行为的分析,了解大学生心理预期与自我定位,使教师能结合大学生心理状态,有计划地实施叙事疗法的干预方案[5]。
综上所述,叙事疗法对大学生抑郁倾向的干预能有效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风险的产生,并纠正大学生思想健康及心理健康问题,使大学生能在良好学习、生活环境下健康成长,进一步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充分提升,弥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干预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