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艳 栾云镪
(武汉纺织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教育部2022年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要坚持开办思政课,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社会‘大课堂’,搭建资源‘大平台’,构建‘大师资’体系,拓宽工作格局”[1]。新时代的“大思政课”关键在“大”,但不限于课堂之“大”,而是要置于广阔天地中,强调大视野、大胸怀、大格局、大逻辑,突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引导学生认识宏大时代,看到鲜活实践,投身生动现实。新时代的大思政课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结晶,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认同,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认识,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精神赋能。新时代全面建设大思政课要求我们调动一切育人主体,挖掘一切育人资源,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形成强大育人合力。本文旨在探讨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出场规律及协同育人机理,引领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促成大思政格局的实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
人与自然界都存在有序与无序互相转化的规律,万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协同。“协同”是不同个体协调一致完成某个目标的过程,指不同系统、终端、情境的协作性。马克思指出,社会由无数“力的平行四边形”组成,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恩格斯认为,“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产生‘新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单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促进学科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这里提到的“协同育人”侧重强调育人的协作性,是通过整合事物间的内在要素“构建协同的育人机制”[3]。课程思政建设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和不同课程的特点,强化分类指导。
“人的完成”的实体指向在现实中有多重表现维度,关系知识、技能、素质等多个层面,而道德教育处于根基性地位,直接关系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我们知道,思政课与专业课都具有“工具”属性,都渗透着自成精神品质和价值理念,包含着形塑学生人格品质的精神要素。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二者有形的界限被打破,使得育人目标和育人实践更具同构性和可行性,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聚焦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目标。前教育部长陈宝生指出,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为大学生修筑起一座“承重墙”,让大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能够承重,能够经得起各种考验。教育者就是要筑起“承重墙”建好“专业柱”,倾力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二者的目标定位更加清晰,突出了“思政”这个关键词,使得“铸魂育人”更好贯穿到教育的全方位和全过程,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是紧密相连的。一是课程思政需要思政课程的引领才能更好发挥育人作用。课程思政是师生双方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基因式”地融入专业课程,将教书育人的要求落实在课堂教学上。课程思政中的思政资源以零散样态分布,具有偶然性、自发性、孤立性特点。专业课程又是课程思政系统中最为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部分,如果没有思政理论的价值引领,只能各自为营,成效甚微。只有在思政课的引领下,才能有针对性地挖掘专业课程中存在的思政元素,系统性地进行提升,更好发挥育人作用。二是思政课程有课程思政的补充可以更好发挥育人价值。思政课程本身具有一套完整育人体系,课程内容遵循主流价值,具有强烈的系统性、说理性、科学性、政治性。思政课每节课都有明确的育人目标,其所具有的思政理念和理论架构是其他课程所不具有的。专业课程资源中隐含的思政元素形式多样,具有内隐性特点,与思政课显隐结合、互相呼应,有助于实现最佳育人效果。而且,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将高校置于大实践场,高校不同教育环节、育人主体以及多学科之间互为贯通,促进多方在不同层面、要素、内容、方法上的融合,“涵盖并渗透在教育和实践的各个层面,融入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4]。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要善于发现人才、凝聚人才、培育人才、输送人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具体活动,而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高校课程改革的各个环节与各个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其实质是一种课程观。“高校教师肩负着发现并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的重任,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效。”[5]现存问题在于,对课程思政内涵理解还不够深入,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缺乏明晰的目标、方向和定位。常见的认识问题有“润物无声不用做”“指引模糊不能做”“专业有别不好做”。认识的偏差导致实际考核中存在“口号化”“标签化”“动员式”倾向。或者片面将学科评估、QS排名、论文发表、竞赛获奖、项目主持作为主要指标。通过短时间“植入”,获得宣传数据上的“美观”[6]。对协同育人理念的认识度和重视度不足,造成对学生“德”的忽视与对“才”的强调,容易出现“两张皮”问题。
培养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单靠某一方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毛泽东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7]。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8]。由此可见,育人工作应该是全方位、系统化、常效化、宽领域的。现存问题在于,高校各部门还存在各种隐性和显性的壁垒,缺乏纵向衔接与横向协作,“单一作战”“单打独斗”现象比较突出。特别是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与学生党团工作、教育管理工作、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学校行政部门相比较,在资源占有、调配、使用方面有较大差异,各部门分工协作配合度不够紧密,育人力量没有被充分调动。所以,高校应该坚持科学设计与正确引导,加强实践工作,及时探索问题的改进方案,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向供给,抓住课程教学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加强育人的协同性,使育人工作良性循环。
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是高校整体布局与各方联动的生动体现,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高频词汇。落实协同育人任务,要求教育者和各个部门协同发力。课程育人、科研育人、思政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实践育人创新力度还不够,“老办法”“旧模式”还在沿用,“新话语”“新平台”“新方式”不够突出,即便有了设想但其影响力十分受限。当下还面临着“简单拼接内容”“手段与目标脱节”“线上教育模式野蛮生长”“生搬硬套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思政教育疏导条件和场所的受限”等诸多现实性问题。也有学者认为,“思政课教学要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习惯,选对恰当方法,要当‘讲’老师,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不要当‘照’老师,只会照本宣科”,要进一步优化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专业育人向全员育人转化[9],通过主动联系教学督导和学生辅导员,力求形成育人合力,提高各部门各主体育人的协同性。
教育学家马杰(Mager)指出,“如果你在教授一些不能被评估的东西,你会处于一种尴尬境地,即你根本不能把教学内容说清楚”[10]。评价反映教育者希望教育对象学到什么、呈现什么。在课程思政中再现情感、价值、态度等难以界定或反馈的重要教育内容,在现实中容易被遮蔽。一是顶层设计上,目前各个高校在激励机制、资金支持、职能保障等方面提供了可行方案,但政策中更多倾向于价值评价上,在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教学效果、监督指导、育人导向方面存在一定的泛化和碎片化倾向。不同学科课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思政评价视角是有区别的,大思政课程背景下的评价体系需要结合学科特质与培养方向进行专业把握,基于学科专业知识寻找适当体验点,要善于捕捉及时性的情感表达并做好评价反馈,注意数据有效性,评价时要避免引导性和倾向性的提问或情境。二是如何实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专业实践、思政实践的有效整合,进行综合性评价是个难题。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在方法和体系上存在差异,不能单纯用量化数据对某一方面进行考核,而是要加强整体性、专业性评价。三是实施方法中过程性测评数据反映学生过程性发展还不够充分,“双主体”和“主体间”思政育人路径不够畅通,学生在评价体系中的主体性地位还不够突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1]。因此大思政课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实践要体现育人目的的人本性,注重育人手段的匹配性,加强育人主体的感召力,满足育人情景的相宜性,从观念、机制、资源、能力、方式上加强和改进,着力提高育人的协同性。
育人观念的协同转化是对思政教育本质的坚守,有助于克服教师价值和场域疏离以及由此产生的互信缺失、观点对立等不良倾向。有助于实现教育共同体有效运行,实现共轭共生的“共效应”。当前社会上的一些新思想、新理念不断冲击着学生价值观,形势的复杂性使协同育人任务更具紧迫性。这要求我们提高思想认识,按照“全面提升、全程渗透、全员内化”的思路进行。首先,实现协同育人依赖教育者这一核心行动者中坚力量的发挥。要全面提高教育者自身思想修养、理论水平,突破大学生的认知盲区和情感阻碍,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要从育人本质出发,明确课堂教育主体责任,深入理解并且深度挖掘专业教学中的育人价值,让大学生通过体验产生感情和思想认同,内化于心,触及灵魂。其次,无论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都要做到显隐结合,避免隐而不显或者只显不隐倾向。教育者要当好学生的引路人,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做到知识传导和价值引导相统一,体现“无教学的教育”和“无教育的教学”。最后,要促进全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育者要将每门课的育人价值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品质,努力引导大学生将课堂所学消化、吸收成为自身意志品质,帮助他们将理论自觉、思想自觉转化为行动自觉,达到“知情意信行”的辩证统一。
“工作上出现问题,往往不是哪一个人不合格,或者犯了错,而是因为合作不好,形成了几套马车。”[12]“构建专业课与思政课教师面对面交流活动机制是十分重要的,有利于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汇聚‘大师资’,形成‘大格局’。”[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13]。高校党委、任课教师、辅导员等多维主体构筑育人联动机制,应按照“健全学生人格、强化社会责任担当、提升人文情怀、夯实学科基础,培养创新意识”的思路,“把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多方位采取有效措施形成社会协同,全员带动的协同育人工作新格局”。“大思政课”强调工作机制的全方位、立体化、对接式,“既应强调横向贯通,又要注重纵向衔接”[14],应由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全校一盘棋,紧密协作,凸显学生自我教育的工作机制,从而形成贯穿于大学生成长全过程的责任到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整体优化体系。
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每天都涌现出无数催人奋进、向善向上的感人故事,这是奋发向上的中国人给予的馈赠,也是上好大思政课的最新、最鲜活、最直接的教学素材。为此有学者指出,上好大思政课既需要“开采”,更要“提纯”,深耕不同学科思政富矿。一是要以打造“金课”,制定高标准,打造一批学校品牌特色课程,丰富课程思政模块,以省级示范课为依托,逐步实现层层推广“光环效应”;重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数据库的建设,积累素材并及时分享给有需要的专业课教师,带动课程资源的提质升级。二是要加强学科教材体系建设,要组织一批有一线思政教学经验的专家、学者指导撰写,将“四个自信”“四个意识”融入到课程思政中,立足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智能科技、人文哲学等跨学科、多学科视角,从教材推进的角度推进育人的规范化和专业化。三是要结合不同学科特色,进行针对性专题教学。贴近学生所学专业,以课堂为中心寻找贯穿课程的思政线索,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逻辑进行阐释,让学生更好接受教材和学科话语体系。
“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15]毛泽东指出,“先做学生再做先生”[16]。新时代大思政课倡导教师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习近平指出,“要用好课程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和期待”[17]。提高教师育人能力有助于改变教师思想僵化状态,转化为“用先进思想武装头脑探索课程思政新路的自发状态”[18]。引导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对教育者本身就是一种考验。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模式要提高教育者育人本领。“学校层面尤其要关注教育者本身对思政教育的理解和掌握能力。”[19]教师不仅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基本功,还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以促进在专业课中进行思政育人,促进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中,“以理论引领专业,以专业彰显理论”[20]。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练就不怕问、怕不问、见问则喜的真本领,不能见学生提问就发怵。真理从来是在诘问和辩难中发展起来的,如果一问就问倒了,那就说明所讲的不是真理或者自己还没有掌握真理”[21]。教育者一要加强经典研读,做到万卷经典罗胸,用经典修身育人。陶冶情操情怀,增强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练就过硬本领。二要善于在跨学科交流中强化自身理论修养,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例如上海大学教务处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大国方略”观摩、组织“课程思政”工作坊,提高了专业课程教师的课程思政设计能力。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全方位、成体系的,不是单纯一条线式的工作,为的是使之产生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协同效应。具体可以从五个方面改进:一是要树立问题意识,以问题为教学的出发点,把问题作为基本要素来组织教学,用问题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课前选择若干问题,分析讨论并引出本次课所要解决问题的理论出发点,衍生出课程的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的结合点。在参与讨论后总结本次课程的系列观点,启发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二是要强调实践对理论的支持性,鼓励思政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最终都要走向社会,从事具体工作。抓住人这一核心作用,就是要抓住学生的需求导向。因此无论是课程思政还是思政课程,都要重视生命周期培养机制和价值链的形成。产教融合就是一个好的思路。上海大学校企党建联动,实施教师“产学研”计划课题、学生暑期小实习、邀请业界嘉宾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支持教师在教学中引入企业资源于校内校外联动以及邀请业界精英传经送宝、嘉宾与学生结对等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案例,为我们拓宽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方式提供了有效经验。三是要避免将思政元素生硬移植的形式化、标签化、教条化倾向,在课程对接的专业逻辑性与生活对照的情感共鸣性方面深度育人。从做“简单加法”到做“复杂乘法”,化“生搬硬套”为“灵活嵌套”,运用小组辩论、头脑风暴、案例讲解、场景创设、问题设计、实践导向等方式方法。四是要最大程度体现主体间性,充分激发老师和同学间的内生动力,打开师生和朋辈间的对话渠道。如注重课堂中的情境创设,通过观看思政微视频,产生符号化视觉表达,完成在场感的营造,通过线上互动答题、微视频汇报展评等多种形式增加课堂参与度与趣味性。五是要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和问题反馈的积极性,让学生“听进去”,鼓励学生“讲出来”。注重教育对象参与的客观性、价值引导的互动性、参与方式的多样性,不做“点赞党”“水军”,给予他们更多信任和温情,当好学生“知心人”。
高校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都肩负育人使命,“绝不仅仅在于做好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而是要推动整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对中国共产党掌握学校政治工作主导权发挥突出的意义”[22]。大思政课背景下,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探索,要有一个总体性的把握,能够结合网络时代受教育者的认知特点,“在总体设计中增强课程意识,在逐层实施中改进课程领导,在持续改进中增进课程理解”[22],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