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楚
女性历来被认为是“温柔的”“母性的”,是附属于男性的,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在今天,虽然女性地位得到显著提高,也已拥有进入各类职业领域工作的权利,但在现实社会面前,其处境依旧不容乐观。比如一些权威学者和媒体鼓吹“让女性回归家庭,重拾母职角色”,恢复传统性别秩序,挤压女性在教育、就业和社会中谋求个体生存和发展的更多空间,实质是女性仍被迫蜷存于父权社会的抽剥之中难以挣脱。女性媒介形象在长期的男性主流文化中被建构并失落于历史视域之外,逐渐演变为一种“在场的缺席”,因而很有必要正视和深思“女性与传播”的问题。
样本选择及基本特征。根据学界对女性新闻的分类,本文选取的女性新闻主要概括为以下三类:以女性为新闻主角的新闻、女性特定议题的新闻以及从女性主场身份出发的新闻,同时剔除与女性有关的比赛公告、图片新闻等不具备展现女性特质的报道篇目。经整理发现,《人民日报》在近十年间3月8日当天女性新闻报道总量为70篇,且每年报道的文章量在均值上下有较大浮动。
样本数量分析。本文研究样本共含70篇女性报道,其各年度的分布变动情况如表1所示。
表1:《人民日报》近十年女性报道篇数在各年度的分布(N=70)
根据表中数据来看,近十年间女性新闻报道篇数分布有较大差别,篇数最多的是2020年,共11篇,最少的是2013年,仅3篇,年间最大差值为8篇,平均值为7篇。每年女性报道数量受到该年社会环境、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如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令这一时期的女性报道数量激增,尤其是女性医护人员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总体来看,近十年间有超过6成的年份在均值上下浮动,说明《人民日报》每年3月8日对女性新闻的报道数量和强度都相差不大。1992年后,我国新闻媒体面临产业归因和市场竞争的问题,因此从相对稳定的女性报道篇幅来看,主流媒体对女性的关注是政策上的一以贯之还是模式化的输出,十分值得细究。
样本种类分析。基于《人民日报》的新闻性质和媒介定位,其报道种类可分为以下10类:会议报道、社会报道、科教文卫报道、人物报道、政务报道、文件报道、评论宣传报道、国际报道、娱乐报道、体育报道。样本所抽取的70篇报道中,各报道种类所占总量比例如表2所示。
表2:《人民日报》近十年女性报道种类分布(N=70)
由表中数据可得,《人民日报》近十年主要通过人物报道和评论宣传报道两类体裁进行女性叙事,其中人物报道(27.1%)、评论宣传报道(25.7%)、会议报道(12.9%)和政务报道(12.9%)约占报道总篇数的80%,是《人民日报》聚焦和建构女性群像的重要关口。并且由于其党报性质,鲜少关涉到与女性娱乐和体育方面的内容。但在2022年的冬奥会赛事中,女性运动的影响力显著提高,尤其以中国女足亚洲杯夺冠、谷爱凌冬奥会夺冠等都昭示着女子体育迎来榜样时代,主流媒体也应当看到这一趋势,鼓励更多女性参与体育运动。
样本篇幅分析。报道篇幅一般以新闻报道的真实字数为主要判断标准。字数作为报纸版面语言的表现方式之一,其所占版式结构的规则也从侧面反映了报道内容在当天报纸中的强势程度。这里的“强势”,指的是篇幅信息吸引受众注意力的编排差别。报道篇幅不仅能够体现出报纸记者和杂志编辑对新闻事件的引导,也能够间接影响受众对事件的理解和接受,因此可以判断《人民日报》对女性报道的重视程度。
图1:《人民日报》近十年的女性新闻报道篇幅数量图
通过根据图中数据可知,在70篇女性报道里,1001-2500字的长篇幅报道数量最多,说明《人民日报》近十年的女性新闻报道较为深入;中长篇报道占据主要位置,其中500-1000字的有17篇,两者之和超过半数(54.3%),以长消息和人物通讯为主;篇幅在2500字以上的报道集中在2020-2021年两年间,报道篇数达到总量的60%,以女性抗疫特稿和女性专题报道为主。从整体上看,《人民日报》近十年涉及女性议题的篇幅较为均衡,并始终对女性群体保持一定的关注度。
女性新闻样本内容分析。对所抽取的女性新闻样本,从报道性质、报道主题等维度进行内容梳理,在整体上探察《人民日报》近十年是如何通过新闻塑造国家意识形态建设所期望呈现出的理想女性角色形象,又是如何通过这种媒介手段去影响女性思想的。
一、报道性质。按报道立场分类,新闻报道可以分为正面报道、负面报道和中性报道三种不同基调的类型。本文所定义的女性正面报道,是指对女性在某一领域取得一定成就的价值贡献和精神品质的褒奖。有关女性的负面报道,则指反映女性群体在实际社会、工作中的生存境遇问题。而中性报道作为日常议程的呈现,是对与女性有关的会议、事件的跟进和收集。
在70篇有效样本中,正面报道有51篇(72.9%),中性报道17篇(24.3%),负面报道2篇(2.9%),可以看出《人民日报》近十年的女性新闻倾向于正面报道,这与其一贯以正面宣传的主流精神相吻合。中性报道则集中于叙述与女性相关的时事。负面报道虽然篇数不多,但揭露了包括女性遭受暴力侵害、妇女儿童拐卖犯罪等具有社会影响的内容,反映了《人民日报》揭露、批评社会荼毒的政治立场。
二、报道主题。新闻主题寓于新闻事实本身,是新闻工作者对客观事件立场的文字概要表达。通过统计所选取的样本内容,将《人民日报》近十年的女性新闻所涉及的主题进行如下五类:(一)在各领域恪尽职守的职业女性;(二)敢于创新共同致富的女企业家;(三)积极参政谏言的女性政务代表;(四)弘扬女性自身高尚道德和精神品质;(五)问候和肯定女性或褒奖女性的社会贡献;(六)其他。
从统计结果中来看,在新闻报道主题上,数量最多的是“弘扬女性自身高尚道德和精神品质”的报道,占比27.1%,主要赞扬女性在社会建设中的坚韧、自立的高尚情操。其次,篇数较多的是“在各领域恪尽职守的职业女性”,占比24.3%,主要颂扬新时代女性典范,赞美具有高度职业精神的行业女性。再者是“问候和肯定女性或褒奖女性的社会贡献”,占比21.4%,主要报道关于女性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肯定我国女性积极投身社会,获得自身以及社会角色的价值成就。
三、话语风格。哲学家福柯(1970)认为权力即话语,不同的权力持有者试图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语体来建立自身最稳固的系统。而话语风格作为反映社会文化特征的显性形式,在报纸新闻中的呈现需要考虑到语言的运用特征。
从叙事视角分析。在有关女性的报道中,第三人称“她”和“她们”视角的使用频率最高,而第一人称视角的“我”和“我们”的使用频率较少,一般用于访谈。近十年《人民日报》女性新闻多聚焦于不同形象的女性,通过赞美她们的功绩和个人特质来客观传递其语体倾向,例如“女书记”“女企业家”等表述,让受众更为直观地看到女性所具备的品格。报道《实现就业平等妇联副主席与专家对谈》(2016)中,采用直接引语,以会议问答的形式展现有一定话语权的女性为女性群体争取合法权益的角色形象。
综上,前文首先对2012-2021年间《人民日报》女性新闻报道进行基本定量统计,然后分类分析样本,再从具体的新闻文本中探究《人民日报》近十年是如何通过话语细节建构女性媒介形象的,最后总结出《人民日报》近十年的女性新闻主要以平等视角对具有独立人格的女性角色进行正面宣传报道,也由此激励了女性的群体和主体意识的复归。
媒介建构的女性形象特征。媒介的发展使观看成为日常生活的仪式和景观,而性别是其话语权力争斗的矛盾之一,女性话语的伸张伴随着女性形象的丰富和不断改写。女性形象一直在丰富着,其角色不再局限于家庭,而是努力通过自身形象,向新一代女性展现她们所特有的女性力量。此外,在协会组织和妇联机构的帮助下,人们对女性的陈规定型印象有所改观,在社会中重塑了女性形象。在简要分析了《人民日报》近十年女性新闻的基本情况后,将其呈现的女性形象归纳为以下三类:一是能力突出、争取权益的职业女性形象;二是拼搏创业、敢于担当的女企业家形象;三是品德高尚、无私奉献的新时代女性形象。
无论身处哪一时期,精神信仰都是极为重要的。在《人民日报》近十年呈现出的女性群像中,有边远地区小学教师吴明兰克服困难为孩子们解决冬天上学的供暖问题(2015);有以卫生室为家,出诊再难也只收取药费、不收一分出诊费的山区村医何小英(2019);有带领家乡乡民种植反季瓜果致富,被冠以“草莓西施”的女企业家吕妙霞(2017);还有为女性争取平等就业和合法权益的全国妇联代表孟晓驷(2016);等等。女性越发在公共视域中可见,逐渐突破传统规范中内外分割的性别文化,形成了一个可感的共同体。
《人民日报》作为官方舆论场,其报道理念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向同步,坚持党性与人民性并重。在关于女性的报道中,也以女性先进事例为舆论引导,试图为女性力量的传播构建一个除却性别的舆论体系,在不同间色中容纳更多的女性声音。其女性新闻建构了优秀的模范女性形象,为包容和开放的女性报道打开理论思路,也为女性人物从性别虚化、形象中性化向女性气概的过渡转变给予了精神信任。这是媒体在精神思想上的建树,也是女性声音不再单一的胜利。
女性媒介形象建构的现实意义。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从打破媒介在男性霸权主导下的旧有性别权力关系开始,但这种权力关系的解构并非是就生理上的性别差异而言,而是对隐藏在父权制意识形态深处的分裂、剥削以及妇女卑贱观念的意义本身发起冲击,使女性能够正确意识到男女两性力量的差距、社会生存领域的偏倚,以及实现人生价值所需僭越的旧有统治秩序。中国妇女的解放、女性权利的获得除了女性自身,事实上,男性也是传统父权文化的受害者,而男女两性“差异中保有的相同”,恰好使得他们从传统的持守中走出,相互调和,完成了中国女性的社会化转型。《人民日报》既是在塑造女性形象,也是在见证中国社会和中国女性的发展,其报道女性新闻的内容和形式始终与两性对立的浅白化相抗衡,女性在媒介建构和社会现实中交替成长,以此不断完成对新女性主义的修正。
重构当代女性话语谱系,就是要塑造女性语言新的独特性,代之以男权单义、非主体结构的场域理解。传统的性别伦理观念通常将男性置于公共领域,而女性则被区别于私人领域。女性在长期以来的社会历史环境下被刻板化,定型为“勤俭持家”“贤妻良母”等传统形象,并在社会的发展中愈加根深蒂固,使得新闻传播的输出受到社会文化的思维定式影响,呈现出单一的女性人物形象。值得注意的是,《人民日报》报道再现的部分女性媒介形象是被社会主流所推崇的典型女性人物,更多的是对社会变迁与女性形象嬗变的一种观照。在媒介真实和生活现实中,仍有许多不被纳入主流视域的女性群体需要被看见。
从整体上看,作为官方主流媒体的《人民日报》,其近十年的女性新闻报道多通过女性事例来标榜和颂扬时代女性的特质和性格,是两性关系逐渐实现平等的历时性表征,是国家对女性地位提升的认可。只有对所有女性的共同命运有深切的理解,以女性敏锐的解读能力去解构文本,再建立女性的媒介场域,才能从对妇女问题的简单理解中真正跳脱出来,在想象的共同体中解放所有女性。
女性的自我成长就是不断地从经验中延续反思,在“女我”的主体性确立后演变为精神独立的“自我”,这是女性精神上的站立。值得谨记的是,女性可以选择成为传统角色,也可以选择成为哪种角色,她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决定人生的走向,而媒介所能做的就是在这一进程中为女性开辟出一片公共话语空间,帮助女性在媒介传播及文化形态中取得真正的男女两性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