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质量对外直接投资对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影响研究

2023-04-06 22:32:16黄万邦孙莉莉马鑫明
中国商论 2023年6期

黄万邦 孙莉莉 马鑫明

摘 要:党的二十大强调要立足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比较优势促进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向高水平、高层次发展。高水平开放,意味着在党的二十大以后中国开放的大门将进一步敞开,一直到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强国的几十年,中国的对外开放将迎来“升级版”。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不仅在量上得到提高,还在质上得到了显著提高。本文将从我国近年来对外直接投资对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影响展开分析,提出打造中国特色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建议,利用高质量的对外直接投资促进对外开放的高水平发展。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结构;对外直接投资数量;对外直接投资结构分析;高水平对外开放;高质量对外投资

本文索引:黄万邦,孙莉莉,马鑫明.<变量 2>[J].中国商论,2023(06):-050.

中图分类号:F7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3)03(b)--04

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析

1.1 近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量分析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开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初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数量规模。按照英国投资大事约翰邓宁的国际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理论,当人均GNP低于400美元时,吸引外资很少,同时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量几乎没有;当人均GNP达到400~1500美元时,吸引外资得到提升,且开始有初步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出;当人均GNP达到2000~4750美元时,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快于吸引国外直接投资的流入;当人均GNP在4750美元以上时,净投资流出已成为正数,成为主要的国际资本输出国。根据此规律,随着经济的不断提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基本成熟。

一个国家和地区对外投资分为直接对外投资与间接对外投资,其实质区分为是否取得对投资实体的控制权。直接对外投资不仅伴随着资金的流入,还伴随着设备、劳动力、技术等一系列生产要素的流动。对于一个国家与地区来说,直接投资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带来高额的社会福祉。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属于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入国,资金的来源地主要是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等,中外合资企业、外资独资企业等的创立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注入了活力。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水平与上层建筑的不断成熟与发展,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GDP强国,进出口货物贸易达到世界第一。与之相伴的是大量的对外直接投资,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逐渐成为整个中国的经济趋势。

由表1可以看到,近5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数量巨大,保持在1500万美元上下浮动,在2020年超越美国,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第一大国。从数量上单纯分析,世界各国对外直接投资额进入万亿美元大关的国家屈指可数,中国在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量上显著领先各个国家。

1.2 近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结构分析

1.2.1 近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地区结构分析

截止到2022年10月,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分布在全球的190个国家(地区),占全球国家(地区)总数的81.2%。

由表2数据分析可知,由于中国内地和香港在经济基础、行政制度上有所不同,且受到“同根”情怀和政策优惠等的影响,中国内地同香港对外直接投资额占的比重最大。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往来中,直接投资存量数量巨大,充分体现了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合作力度的加强。目前,通过观察可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分布地区较为局限,集中在中国香港等地区,这对分散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效益十分不利。因此,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应广泛分布,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往来,发展中国家及一些转轨国家目前经济发展势头正盛,国内的市场还未饱和,国内的消费力水平相对提升较多。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发展中国家及转轨国家的投资利润十分可观,中国应该提升对相关国家的投资力度与投资水平,从而使中国对外投资进入高质量的发展水平。

1.2.2 近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结构分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除了进入传统的制造业、工业、农业等外,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转化,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大量流向服務业、金融业等领域(见图1)。

2020年,流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投资为387.2亿美元,同比下降7.5%,占流量总额的25.2%;制造业为258.4亿美元,同比增长27.7%,占16.8%;批发和零售业为230亿美元,同比增长18.3%,占15%;金融业为196.6亿美元,同比下降1.5%,占12.8%。从行业上来看,流向租赁服务业、金融业的速度与数量逐步提高,同时由于中国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数量份额大,经济所占比重大,主要集中在一些垄断性行业,如运输业、金融业等,因此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所在行业集中在运输业等领域,完全体现了中国交通大国、高铁大国的身份。

2020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集中在第三产业,金额为20287.1亿美元,占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78.65%;第二产业为5398亿美元,占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20.9%;第一产业为121.5亿美元,占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0.5%。由图2可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布产业出现极端不均衡情况,第三产业超过7成,第一产业超过2成,第二产业严重不足。但值得注意的是,第二产业多是农业相关的种植业、养殖业等,由于此类行业的天然特点,各个国家设置了严格的投资、贸易壁垒,这也是第二产业对外直接投资所占份额较低的主要原因。对外直接投资集中在第三产业,有利于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第三产业多是附加值较高的、连带效应较好的高效益产业,如金融业、服务业会带来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但是,过分集中在第三产业投资可能导致经济过度繁荣,产生泡沫经济,因此在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比例中,一二三产业应协同发展,不能顾此失彼。

2 近年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分析

2.1 高水平对外开放定义

高水平对外开放包括实体经济和经济制度两个层面。实体经济层面指商品、服务和要素跨境流动的规模更大、质量更高;经济制度层面指建立“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更高,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公平、透明、可预期。

2.2 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要求

2.2.1 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要求具有较大的贸易规模、国际投资规模

目前,中国对外开放达到了一定规模,已经成为货物贸易进出口的第一大国,是国际货物贸易的顺差大国,因此中国的贸易规模相当不错。然而,量变是质变的基础,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必然要求对外开放在数量上有一定的基础。因此,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不断加深,中国的货物贸易规模必须继续提升,继续加强制成品、优势产品的出口规模。但是,中国的服务贸易仍然处于不利地位,相比之下,美国是世界服务贸易顺差大国,中国在提升货物贸易规模的同时,不能忘记提升服务贸易的规模。在国际投资规模上,不仅要求“走出去”还要注重“引进来”,双向投资是建成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

2.2.2 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要求提高国际贸易投资质量

前文中讲到,目前中国国际直接投资的数量初具规模,然而中国的国际贸易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行业结构等仍然不够合理,高质量的国际直接投资能够带动整个实体经济的长足发展,同时能够利用各种经济效应帮助本国的经济得到发展,为中国带来巨大的效益。

2.2.3 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核心是制度性开放,对标先进国际经贸规则,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上层建筑也会影响经济基础。目前,中国对外开放的经济基础已达到相当成熟的阶段,在上层建筑如一些制度性方面,中国仍然有所僵硬,负面准入清单制度、一网通办等便企措施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效率,提升了对外开放的水平,然而与先进国家的经贸规则、开放制度相比仍存在差距。

3 中国高质量对外直接投资对促进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影响

3.1 高质量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技术效应、提升竞争和经济发展效应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助推作用

对外直接投资作为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不仅带动了东道国的经济发展与技术提升,对于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出国即母国来说,还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对外直接投资带来了母国的就业效应,即跨国公司建立的海外子公司会带动本国相关产业的增长,子公司会进口母国的原材料、设备等,给予相关产业更多的就业机会。其次,对外直接投资建立的国外子公司能够为母国带来技术效应,长期在东道国市场的竞争及学习相关技术与管理经验,子公司可以将东道国先进的技术带回母国。最后,对外直接投资建立的子公司能够提升母国整体的竞争水平,随着子公司的不断强大,子公司不断向母国进行利润回流,母公司的实力得到提高,从而使母国的竞争水平不断提升,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得到提高,最后整个国家的经济得到发展。因此,搞好高质量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生产效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经济提升对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起到基础作用,整个中国实体经济的水平得到提升,商品竞争力得到提高,对外开放商品的流动数量和质量也会得到提高。

3.2 高质量对外直接投资有效契合“一带一路”倡议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到推動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加快促进中国对外开放力度与水平。“一带一路”,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国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文莱、菲律宾、伊朗、伊拉克、土耳其等,可以看出“一带一路”倡议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集中在东盟和亚洲的发展中国家。这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水平普遍较低,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不足,因此中国对这些国家的高质量对外直接投资及经济合作往来能够提升中国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同时能够彰显中国大国的形象与担当。

3.3 高质量对外直接投资间接促进对外开放制度

在高水平开放的内涵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以前主要提规则,现在将包括规制、管理、标准在内的制度型开放提到了议事日程上,表明了我国加快开放的态度。高质量对外开放必然要求中国的对外开放在制度上、上层建筑上提升到高水平层次上。制度上的创新十分困难,高质量对外直接投资会导致整个经济大局向着开放性、包容性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相应地,中国的上层建筑、经济体制与制度必然会向着高水平发展,中国对外开放水平也会朝着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前进。

4 提升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建议

提升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仅要从实体经济上提升,还要从经济制度上提升。在实体经济的促进方面,近年来中国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双循环经济循环格局等战略性经济战略,提升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不仅应在量上追求对外开放,还要在质上、结构上、制度提升上与时俱进。针对打造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我国应营造“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一流的营商环境,营商环境对吸引外资、促进本国企业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立足新发展阶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带领下,中国必须针对经济的根本性问题、突出性矛盾进行多方面的破局,从经济的多层次与多维度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4.1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优质营商环境吸引高质量投资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党和国家明确传递一个信号,即中国坚持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并不意味着中国会因为新冠疫情等原因减少、减弱开放力度,反而会以更高水平、更开放的态度迎接国外投资,推动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对外开放只是低级的、浅层次的,目前推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不仅是在量上,还是在质上对于外商投资有了新的要求。更好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吸引高质量投资,离不开优质营商环境的建设,各省在吸引国外直接投资的基础上,在营商环境的硬环境与软环境建设上,一定要与高水平对外开放密切联系,利用好数字经济带来的基础设施便利等优势,打造优势的营商环境。

4.2 稳步扩大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以制度破局营商环境痛点

党的二十大首次提出稳步扩大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在之前的营商环境优化方面,更加强调规则的制度型开放,现在将包括规则、管理、标准的制度型开放提上了议事日程,将管理、规则等写入制度型章程,将制度透明化、公开化,做到有理有据、政策可查,真正为营商环境注入强心针,破局营商环境痛点。

4.3 提升科技水平,促进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

中国的比较优势出口商品集中在制造业及一些服装加工行业,对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及技术密集型产品,目前中国的出口量虽然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总体来说所占份额较少,在国际市场上仍然缺乏一定的竞争力。建设更高质量的发展,中国必须提升科技研发水平,将更多的资金用在科技创新上,始终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技术密集型产品具有附加值高、利润大的特点,对于一个国家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必不可少。

4.4 继续深化高质量对外直接投资,提升企业国际化水平,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随着我国经济基础的不断完善,企业效益不断提高,目前国内市场基本饱合,新兴产业促使大量企业出现,国内市场的供给偏多,导致企业很难形成规模经济。为了提升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走出去”,深化高质量的资本输出是应有之义,通过国内与国外市场的双重消费,中国企业能够形成规模经济,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商品的跨国流动,最终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4.5 对外直接投资市场多元化,优化高水平对外开放结构

目前,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港澳地區,所占比例巨大,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往来及资本输出略显缺乏,中国企业应重视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市场,如东盟等国家群的投资往来,将对外直接投资局限于局部市场,不利于分散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以及投资国市场、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动会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为了优化高水平对外开放结构,中国应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多元化。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国家外汇管理局. 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R]. 北京: 中国商务出版社, 2015-20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发展报告[R/OL]. http: //www.gov.cn/xinwen/2021-02/03/content_5584540.htm.

衡巧艳.中国对东盟国家直接投资动机分析[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5):170-171.

孙穗,朱顺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东道国政府治理与经济增长:基于东盟国家的经验证据[J].工业技术经济,2021,40(4):110-118.

王璐,牛希璨.东道国政府质量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基于东盟十国的实证分析[J].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报,2019 (3):10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