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骏杰
摘要:高校校园危机作为新出现的概念,逐渐在社会危机管理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传统危机管理理论主要研究公共管理和企业管理中的政治危机和企业危机管理措施,但没有深入分析如何进行预防和应急应对,同时涉及校园危机管理较少。文章通过分析高校校园危机管理相关理论,并以此为基础指导高校校园危机处理。
关键词:校园危机,危机预防,问题及对策
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在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而校园危机管理作为社会危机管理工作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不能有效加以处理,一方面对于高校建设有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影响我国危机管理整体水平。高校作为理论知识的创新摇篮,发现自身危机管理工作中的短板弱项时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并对校园危机管理体系进行完善优化,才能够在危机发生之前进行预警,在危机出现时做好妥善应对措施。
校园危机是指校园中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突发性事件,通常是由于校园自身原因或者周边自然原因、社会原因等导致校园内部可能发生的以校园师生及员工为主体的,会对校园正常秩序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导致伤亡、危害社会公共环境的突发事件。通常而言,校园突发事件相较于其他公共事件有着更加鲜明的主体特定性质,同时也兼有一般公共危机所具备的敏感性、复杂性及公共性等特性,校园危机带来的后果及影响往往更加持久。[1]
目前有关规定中,公共突发事件可大致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根据其性质、可控性及影响范围的不同分为一般、较大、重大和特别重大共四个等级。但校园危机的规律特点和以上危机虽然有一定相似性,但频率和表现形式均和上述危机不同,因而也应当对其进行进一步分类。[2]
结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分类及校园实际情况,可以将校园公共事件大致分为五种类型:a.社会安全类,包含游行示威、罢课罢餐、学潮等学生群体性事件或网络安全事件。b.学生非群体类,例如影响较大的自杀、突发性精神疾病、人身伤害事故等。c.事故灾难类,包括供水供电供气供热事故、重大交通事故、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等。d.公共卫生类,主要包括不明原因群发病、服药造成人员伤亡的不良反应、实验室存有烈性病毒株引发的事故、重大传染病等。e.自然灾害类,例如雪灾、地震、沙尘暴等对师生员工产生直接影响的灾害性事件。其中,学生的非群体性危机虽然表现出“非群体性”,而狭义定义不在公共事件定义内,但其作为校园公共事件的常见引发原因而对于校园正常运行有着直观影响,如果处理不当则很容易引发后续一系列公共危机问题,因而可以作为“准”校园公共危机加以考虑。[3]
高校校园危机管理工作实际开展中,危机预防工作是最具价值、效益最高的管理工作。危机预防工作通过在危机发展之前采取有效措施对问题加以疏导并进行解决,能够有效降低事件发生概率及发生后的影响,通常包含安全管理、安全宣传等,但目前我国高校的危机预防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危机意识薄弱
校园危机的预防工作对于高校而言其意义不言而喻,如果高校教职员工、学生及校园工作人员都能够保持高度的危机预防意识,则危机发生概率可以压缩至一个极小范围内,但如果人人都没有危机预防意识,则危机预防工作的开展也无从下手。目前,我国多数高校都没有充分重视危机意识的培育,很多高校设置安全教育课程时,没有考虑到其实效性,只是为了完成教育计划要求,同時授课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也没有考虑到其实效性,安全教育浮于表面。甚至部分高校没有设置安全教育课程或者有高校虽然能提前预测危机内容,但也常常因为有关工作人员没有充分重视,错过最佳处理时间,导致危机不断发酵,当问题出现时又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导致危机快速蔓延扩大,影响不断加剧。与此同时,很多高校在开展安全教育工作时,没有认识到危机预防的重要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十分严重,整体教育效果不佳。
2.预警机制缺失
从机制管理角度看,如果能够建立一套高效率的危机预防机制并严格落实,则能够有效避免危机、应对危机。高校通过预警分析机制能够第一时间获取危机发生苗头及其后续发展情况,进而能够对危机发展进行进一步预测,提前准备应急预案并及时加以处置,危机预警机制的应用能够使得高校在危机处理工作中占据主动地位。但目前很多高校并没有充分重视该机制的建设,也没有设置专门机构负责危机预警。[4]目前,很多高校的危机预警体系当中,相关部门没有参与到日常危机监测工作当中,这也导致危机预警机制运行受限制。同时,多数高校虽然存在危机预警机制,但没有将具体的指标和监测目标发放至具体的部门、院系当中,导致监测工作的分级负责制度难以得到落实,进而就出现危机苗头但无法被识别,预警机制沦为形式工作。
3.预防措施不完善
除了预警和意识培养以外,完善的预防措施也能够有效减少突发事件发生概率,降低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高校采取的预防措施常常存在两方面问题:第一,很多高校没有设置专门编制以应对突发性事件处理问题,因而在具体开展相应工作时,组织结构不够明确,工作效率较低,同时流程也不够明确,往往导致处理事件时有明显的滞后性,导致难以第一时间对危机问题进行处理,同时也难以有效控制危机问题带来的损失。同时,部分高校虽然设置了相应的预防体系,但没有做好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交流合作严重缺乏。学校和学生及家长之间的沟通相对缺乏,就会导致师生意见难以传达到校方,进而问题矛盾不断积累。第二,高校内部不同部门之间针对危机预防工作没有展开合作交流,导致相关问题的处理经验难以在部门之间进行分享,而很多高校校园危机都具有多方面因素,这也是校园危机发生之后快速传播的一个主要原因。
1.加强教育,提高危机意识
为强化高校对校园危机的预防能力,首先应当通过讲座等宣传方式强化学生的危机预防意识,培育学生以抵御敌对意识形态渗透的能力。通过细致深入、深入浅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师生进一步深刻认识我国现阶段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以及当前政治局面的严重程度,并进一步加深对于国家政府的信任程度,自发拥护党和祖国并落实到行动中去,杜绝影响社会稳定的事情发生。通过这样的方式,树立思想上的旗帜,能够有效避免部分高校校园危机的发生。[5]
在此基础上,还应进一步通过教育加强师生对于法律制度的认识,通过树立法治意识并灌输相应概念,引导高校学生学会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避免使用暴力方式或未经审批的罢课、游行等极端方式达到目标。
从高校角度而言,必须要充分重视危机意识教育,这是校方作为决策者和管理者所必须具有的一点考虑。通过讲座、培训等方式,让危机意识根植于教职工、学生以及学校工作人员的脑海当中。部分高校开展危机意识教育时浮于表面,难以深入,教育过程也只是简单的空洞说教,教育方式不佳。针对这一问题,可以由担任相关职责工作的教师对相应信息素材加以搜索,以其他高校或本校曾经发生过的案例为例,开展警示性预防教育。通过直观的现实后果,让学生深刻意识到危机意识的重要性,以及采取措施加以预防的紧迫性。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师生员工充分做好心理准备和实际准备,在危机问题发生之前就充分考虑相应影响因素,并在危机出现苗头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制止,将公共危机预防切实落到实处。
2.建立统一化应急管理体制
高校校园危机发生时,往往会涉及交通运输、医疗救护等方方面面,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牵头设置高校应急管理中心,结合危机出现苗头以及实时进展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决定危机应急管理应当加以重视的注意事项,并提出相应决策。
就高校层面,可以建立校级、院级两级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其中校级领导小组由安全保卫部门部长担任组长,校长办公室主任、学生工作部门部长担任副组长,各个相关部门处长、科室作为领导小组成员。该组应当以常态化非编制的形式一直保持其基本运作,定期召开安全工作会议开会研讨可能出现的违纪情况和突发事件。[6]通过这样的方式落实责任到个人,同时明确个人具体职责,并可以针对负责人展开专业化培训,避免危机事件来临时权责不清晰,办公效率差的问题。
3.信息渠道畅通
突发性事件预警工作要有效开展,则信息渠道的畅通必不可少。通常的信息渠道能够有效避免谣言对于群体情绪的影响,帮助相关部门及时发现突发性问题苗头,并及时得到处理,达到预防效果,减轻发生时影响。首先,通畅的信息渠道能够帮助决策者获取相对真实的有关信息,帮助决策者完成科学合理的决策,同时能够避免谣言猜测等问题扩大危机事态。同时,学生工作开展时,通畅的信息渠道也能够实现师生交流,能够帮助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内心所想,对危机的看法、遇到的矛盾,并进一步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实现更高效率的管理,促进良好校内氛围的建设。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教师言行举止的目的和含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教师和校方所作所为。为达到这一效果,通常可以设置寝室长周会制度、班级月会、学生代表月会、校园管理学生信息组、学生定期座谈会等,进一步加强校方和教师的信息获取渠道,打通师生之间的沟通隔阂,提高信息渠道畅通性。除此之外,可以开设校长信箱、意见留言箱等反馈方式,让学生有意见时有地方可以倾诉,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同时让校方能够了解到学生真实所需,并能够及时解决学生群体的紧急需求,降低危机发生概率。校方能否有效沟通学生群体,对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是否准确,渠道是否深入学生群体当中是判断信息渠道是否畅通的主要标准。
4.提高师生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
除了预警之外,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也能降低危机影响。首先应当采取措施提升决策者应对处置危机的能力,决策者的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往往决定了校方在面对危机时的应对效果,如果危机来临时手足无措则可能导致危机自由发展,最终一发不可收拾。危机应对能力可以通过积累训练逐渐增加,也是一名决策者综合素养的一方面反映。危机应对工作的决策往往都是在仓促之间完成,这样的仓促抉择往往是决策者后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具有较大的机动性和随机性。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应对危机时可以为所欲为,而应当结合特定的程序原则,这样的程序原则或许与正常条件下的一般程序有所差异,其非常规性和紧急性更加显著,因而往往能反映决策者的本能反应力。出于这一点考虑,高校决策者应当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时常考虑各种危机的应急处理,在一些相应的会议中可以作为思考性议题提出并加以讨论,通过对最佳对策进行脑内模拟以形成本能,进而在危机发生时能够快速有效联想到相应危机的处理方式,并采取相对合理的方式进行处理。
在学生层面,在面对自然灾害等危机时,如何进行有效自救,也是能够降低危机影响的一个重要手段。例如发生火灾、地震时,四川等地区院校相对重视应急避险的教育和练习,因而学生们往往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规避,并及时开展自救互救,降低伤亡程度,减轻危机负面影响。因而高校在日常开展教育时,可以针对性插入一些关于地震、火灾等校园危机下学生自救互救的知识教学,将其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项正规教育内容而始终保持高度重视,贯穿到军训、第二课堂等教育环节当中。同时,为提升师生员工面对危机时灵活处理的应对能力,可以针对性提供相应的心理训练,培养师生员工以临危不惧的从容意识,使其能够冷静应对危机,沉着采取措施避险。现阶段,高校校园危机教育的缺乏已经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危机教育工作开展成效也逐渐得以显露。
现在,部分高校已经不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对于提升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直观帮助。设置应急预案时,不应仅仅将其落在纸面上,更要落在行动中,配套设置应急演练计划,并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在应急演练过程中,预案存在的问题能够得以暴露,同时高校师生员工也能进一步明确应急预案中的内容,在实践中提升危机预防能力。在此基础上,为提升应急演练效果,还应当安排专门人员进行文字记录和影像记录,记录应涵盖全程,包含过程控制、人员表现、意外情况处置等内容,尽可能反映出演练的真实情境。演练活动结束后,针对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整改措施,同时进一步对预案内容进行优化,以确保预案的科学合理及可操作性。除此之外,还应当将演练过程中形成的影音资料传于相关专家进行点评,结合点评内容,供师生员工观看学习,达到多数人受益的目标,进而提升危机教育成效。
高校校园危机突发性强、危害性大、影响广泛,如果能够在危机发生之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则常常能有效阻止问题发生,或者降低危机负面影响。目前,高校在危机预防工作开展时,依旧存在危机意识较为薄弱、没有配套预警机制或机制运行不畅、预防措施不够完善等问题,因而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危机教育提升师生员工的危机意识、建立统一化的应急管理机制以确保应对的科学合理、确保信息渠道畅通,并通过教育教学等途径提升师生应对危机的能力。
本文系2022年度天津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天津科技大学)“校园危机预防与处置应对策略”课题,《高校校园危机预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成果;本课题获“天津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支持”。项目编号:JJSZY202204001。
参考文献:
[1]张允峥,肖巍.自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02).
[2]孔银生,李娜.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2):200-201.
[3]刘晓庆.危机预防视域下高校学生安全网格化管理路径探究[J].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04):95-98.
[4]聂述文.高职院校辅导员校园危机事件预防能力提升分析[J].中外企业文化,2021(11):210-211.
[5]沙瑞,田旭,姜传力,孙霄然.学生干部在校园危机事件预防和处置中的作用发挥提升路径研究[J].国际公关,2021(11):112-114.DOI:10.16645/j.cnki.cn11-5281/c.2021.11.040.
[6]姜忠.論校园危机预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0(02):100-102.
(作者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天津 300222)
(责任编辑:刘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