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挑战与路径探索

2023-04-06 22:41:38冀香郭悦李云飞
公关世界 2023年6期
关键词:乡村教育乡村振兴

冀香 郭悦 李云飞

摘要:实现乡村振兴,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去考量,全面提升和高质量发展教育。当前,在乡村振兴进程中,乡村教育已经取得可喜成绩,同时还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站在新的历史阶段,进一步厘清乡村教育推进乡村振兴的逻辑前提,分析现实挑战,在实践层面寻求乡村教育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有助于推进我国乡村教育的发展,构建高质量的乡村教育体系,对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满足村民文化需要、推进乡村振兴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有裨益。

关键词:乡村教育,乡村振兴,教育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发展是历史难题,是时代命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党的二十大在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时,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继续加大力度提升乡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实现教育推动乡村振兴的良性转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乡村教育推进乡村振兴的逻辑前提

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乡村教育的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向前推进,不可避免会给乡村教育的发展送来契机。

1.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乡村教育肩负着任重道远的责任。一方面是本体责任。通过乡村教育可以实现各類人才健康成长,为掌握振兴乡村本领奠基,使村民成为美丽乡村的建设者和美好生活的享有者,增强建设乡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是延伸责任。首先,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部分,乡村教育的发展程度影响乡村振兴的进程,乡村教育应发挥自身优势,更新村民思想观念、传播知识本领、提升素质能力,为乡村振兴积蓄力量;其次,作为文化传播的方式之一,教育在实践中对乡村文化进行了加工和过滤,使得乡村文化得以继续传承和发展,稳固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础;再次,作为社会风尚的引领者,乡村教育担负着缔造健康的乡村乡俗与构建积极的乡风文明的作用,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等塑造积极向上的乡风文明。最后,作为社会治理的推动器,乡村教育会引发村民对乡村价值规范的关注,加强对乡村价值规范的创新与发展,激发村民参与民主管理,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2.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

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不可能脱离乡村教育的现代化而单独发展,在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中,村民的思想观念实现默化潜移的转变,教育的重要性会随时代的进步愈发凸显出来,乡村教育会得到重视和发展。乡村振兴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的内容,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体现。乡村产业振兴促使村民回到家乡,留在家乡,加大对教育的支持与投入,为乡村教育带来生机与活力。乡村生态振兴实现乡村环境的转变,促进乡村教育环境的改善,为乡村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和学习环境。乡村文化振兴有利于乡村学校反思教育教学经验,促进乡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形成科学先进、适应乡村发展的乡村教育理念。乡村人才振兴意味着优秀人才的“引进来”和“留下来”,建设乡村人才队伍的壮大,为乡村教育带来新力量。乡村组织振兴会加快学校构建起结构健全、组织合理的管理体系,优化乡村学校的管理制度。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程中,乡村教育会随时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此,乡村教育应做好充分准备,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革新,以谋求自身发展。

二、乡村教育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挑战

进入新时代,乡村教育取得显著的发展。毋庸讳言,乡村教育还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成为推进乡村振兴不得不攻破的突破口。

1.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

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背后是乡村学生受教育权力、机会的不平等。教学资源方面,凭借优质资源,城市学校的教学质量飞跃发展;乡村学校地理位置偏远、教学环境简陋、教学设施落后、生活条件艰苦,致使乡村学校成为大批师生的“第二选择”,学校的数量和质量薄弱。教学手段方面,乡村地区主要是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缺失或“蒙尘”。相比,城市学校在线课堂、翻转课堂、多媒体、信息技术等多种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方面,乡村地区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滞后,教师流失严重。学生方面,生源质量参差,近年来,有不少家庭为追求较好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不惜花费时间、金钱,克服重重困难供孩子去县级学校、城市学校。这种现象在乡村屡见不鲜,乡村盲目追逐城市教育、社会对乡村教育的不信任情愫蔓延、生源流失严重,导致城市学校“门庭若市”,乡村学校“无人问津”,城乡教育两极分化。

2.教师管理体系僵硬化

教师管理体系不健全。乡村教师大部分拥有教师编制,教学压力相对较小。部分教师进入稳定期后,教学热情逐渐散去,选择“躺平”,教学流于形式,迫于稳定编制、人际关系等,管理人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教师薪资待遇不合理。农村教学环境和生活环境相对艰苦,乡村教师工资较城市教师工资却低,致使大部分教师不愿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教育。部分兼职老师没有正式编制,工资更低,成为乡村教师“留不住”原因之一。教师编制政策僵化。近年来,考编成为毕业大学生的“首选”,国家特岗成为热门,竞争压力巨大。在乡村学校中,音体美、道法、科学等课程缺乏专业教师,一名老师同时教授语文、道法等现象普遍存在,出现教师总量冗余,结构不合理现象。教师晋升制度不完善,相关晋升条件僵硬、繁琐,缺乏公平,致使一部分乡村教师不愿更新知识结构,产生消极敷衍的教学态度。乡村教师职业地位低,不具备吸引力,社会对乡村教师的认可度有待提升,对乡村教师的尊重度有待增强。

3.职业教育流于形式化

乡村教育除了学生的学校教育,还有农民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当前村民文化程度较低、思想观念较落后、综合素质较差、缺乏一技之长,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迁往城镇,留下大部分中老年人或是劳动力较低的村民,乡村职业教育缺乏人力支撑,发展困难。职业教育培育机制不健全,定位不准确,人才培养没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培训多为枯燥的理论知识,缺乏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实际操作,理论和实践相脱离。培训内容与现实需求相分离,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去农化”现象严重,农民参加培训之后,真正用到实践中的少之又少。培训设置与产业发展脱离,培训课程缺少和当地产业的结合,没有具体实际的规划、缺乏前瞻性。培训时间短,参加培训的农民没来得及将理论和实际真正的融会贯通,培训就早已结束。村民参加培训积极性不高,多为外部刺激,如参加培训领奖品、加积分、上级要求等,缺乏内部自我提升需求,培训效果不理想。面向村民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的培训较少,缺乏将现代信息技术进农业、农村的相关职业教育。

4.乡土教育元素薄弱化

乡村教育通过乡土文化的浸润夯实乡村振兴的根基。乡村教育的现代化、先进性并不是城市化。现如今,网络信息飞速发展、信息碎片化、文化消费现象严重,不良价值观的侵蚀,致使部分人面对乡村文化的底气和信心不足。政府对乡土文化的宣传教育不足,乡村学校中乡土课程,乡土教育稀缺,乡村教师缺少“乡土认同”,乡村教育的特色得不到彰显和发展,村民缺乏对乡村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当前,“改变命运、离开大山”成为乡村教育的主流价值观,受教育熏陶,家长影响,青少年急切希望离开乡村。青壮年为追寻梦想和迫于生计到大城市谋生,使乡村传统文化逐渐丢失,乡土文化在传承上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处境。在部分乡村学校,一味模仿城市教学理念,将升学率作为终极教学目标,乡村教育逐步演变为“离农离乡”的教育。农村地区老龄化和空心化发展严重,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得到锐减,极大程度上影响乡村振兴的步伐。

三、乡村教育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

探索乡村教育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如何更好的服务乡村发展、满足村民需要和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1.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农村学校办學水平。[2]推进教育发展的均衡。首先加大乡村教育经费。一是合理布局乡村学校,修建符合标准的乡村学校,加强对乡村学校物质和硬件方面的投资,为乡村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与学习资源,加大对电影、讲座、文艺演出等方面的投入,开拓乡村孩子的视野。二是受教育机会均等问题。首先,构建普惠均等的终身学习乡村教育服务体系,搭建学习平台,优化学习环境,形成浓厚学习氛围,实现乡村教育体系的战略升级。其次,革新乡村教育条件。最关键和核心的问题在于教学实施、教学手段、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改善,重点关注乡村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建设。再次,乡村孩子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较少,相关部门应协调有关单位为乡村孩子提供丰富的线上课程资源,使乡村学生实现随时随地自主学习。鼓励乡村学校开发课程资源,使想了解乡村的人士有机会、有渠道学习到乡村文化。最后,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打造乡村教育共同体,共同致力于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壮大乡村教师队伍,既要加强乡村学校环境、提高教师薪资待遇、改革乡村教师制度管理体系等增强乡村教师的幸福感、安全感之外,还应培育具有乡土情怀的教师、加大对乡村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情感方面的关注,培养一批“教的好”“留得住”的好老师。首先师范类学校应有针对性的增加乡村教育的学习内容和教育实践,使教育者尊重乡村、热爱乡村、关心乡村,为乡村教育奠定基础。其次建立健全乡村教师培训体系,定期组织和鼓励乡村教师外出学习和培训,加强城乡教师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注重对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教育,引导乡村教师体会乡村教育的独特价值以及作为乡村教师的文化责任,培育其对乡土文化以及乡村社会的情感与热情。再次改革职称评定制度,对教师进行综合考核评估,建立切实有效的奖惩机制和公平公正的教师晋升制度,稳定乡村教师队伍为乡村教师“留下来”创造良好条件。最后,改革乡村教职工编制制度、加大编制总量,调整编制结构,落实乡村教师的编制和待遇,提升乡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为偏远的乡村学校教师给予适当的生活补助和人文关怀。

3.更新教育发展理念

乡村教育作为中国教育的“神经末梢”,其出发点是促进各类人才的健康成长,满足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需要,增强村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致力于实现每个受教育者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乡村学校不仅仅是让学生走出去,更是要走出去之后,还能回得来,为振兴乡村出力。首先提升乡村学校教育的竞争力,增加村民对乡村教育的信心与进一步投资教育的可能,为乡村振兴积蓄人才,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沟通,在增强乡村学生科学素养的前提下,进一步为学生就业、创业做准备。其次提升乡村职业教育的实效性,设置农业现代化转型亟需的课程,结合当地实际,开发资源,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展多层次、系统化的农业培训,建立相应的奖惩和考核制度,让现有的乡村劳动力愿意学、学得会、用得到。再次提升乡村成人教育的针对性,乡村成人学校要注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育有知识、懂技术、有情怀的新型职业农民。最后强化教育主体责任意识,针对不同群体,因材施教,打造教师、农民、学生、学校等多方联动,共同致力于乡村的蓬勃发展。构建顺应时代发展、针对乡村实际的现代化乡村教育机制,扩大村民受教育程度,提升村民综合素质。

4.开发乡土教育资源

乡村教育是发生在乡村而且植根于乡村的教育。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目标指向在于重新认识乡土的意义、乡土对于乡村发展的意义。当前乡村教育面临最大的难题在于要让村民认识到乡土文化对于乡村孩子、乡村教育、乡村发展的重要作用,接受和认可乡土文化,树立乡村文化自信。在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应真正回归“乡土本位”。乡村教育的现代化建设应彰显乡村教育的本土化,呈现乡村教育亲近自然、融入乡土的开放性特征。一方面乡村教育必须立足于乡土文化,传承优秀乡土文化,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另一方面,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同时要保留自身特色,不断挖掘和丰富乡村文化,塑造积极向上的乡土文化氛围,使乡土文化经过转化成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基于本土化、生活化的乡村教育优势,结合当地特色、学生需要、地区差异开发乡土教材,创新乡土课程和乡土教材,充分挖掘乡村教育资源,构建本土化、现代化的乡村教育。通过乡土教材进课堂,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树立建设家乡的理想抱负。同时,合理增加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教学中乡土课程的相关内容,培育村民的“爱乡亲乡”的情怀。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教育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任重道远的艰巨事业,需要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力量久久为功,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则未来可期,不远的未来将验证,乡村振兴取得的辉煌成就。

参考文献:

[1]马一先,邓旭.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目标指向与实践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2,391(10):50-57.

[2]秦玉友.从助力脱贫攻坚到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农村教育发展主导性任务转换与战略议题[J].人民教育,2021,849(09):21-27.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北石家庄050000)

(责任编辑:李雪威)

猜你喜欢
乡村教育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人民论坛(2017年33期)2017-12-21 17:55:53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当代党员(2017年23期)2017-12-20 21:42:47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环球时报(2017-12-02)2017-12-02 04:50:09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教育功能的缺失及其认识论根源
理论导刊(2016年11期)2016-11-19 16:07:08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育治理的困境与突破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考试周刊(2016年35期)2016-05-27 01:42:32
民族地区乡村教育要重视文化
中小学校长(2015年5期)2015-10-28 2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