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项目:文章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新高考下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1】GHB0141(课题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许粉铃(1989~),女,汉族,甘肃通渭人,甘肃省榆中县第一中学,研究方向:基础教育。
摘 要: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对各阶段、各学科均需要在教育活动中渗透素质教育理念,以核心素养作为教学工作开展的引领内容。高中数学教师在课程教学方面,应该在核心素养理念下研究学生学科基础,根据教学要求选择课程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的方式,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基于学生学习课程知识的认知规律,选择由浅入深的方式引出课程内容。教师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中,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清晰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可以找到知识间的关联,由此形成健全的知识框架,成为学生拥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可靠支撑。
關键词:高中数学;核心素养;信息技术;媒体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08-0053-05
高中生普遍反映数学课程知识不易理解,教师在数学课程教学时应该整理教学期间遇到的问题,根据课程教学要求创新教学方法,给予学生更多便利的学习条件,使学生可以在当堂课程吸收知识,不会对学生学习课程内容造成太大的障碍。教师面对高中生,需要评估学生的学习基础,对学生学习能力做出判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在数学课程学习方面的表现,选择科学方式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在课程活动中的学习效率。对高中数学教学工作,教师必须立足教学现状,针对课程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快速寻找解决相关问题的手段。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人员构建高效课堂提供可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将课程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呈现,便于学生进行观察,可以从相关素材中发现知识间的联系,仅用较短的时间掌握课程知识,不会对学生造成太大的障碍。
一、 核心素养下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必要性
(一)教育改革的必然
在我国教育改革过程中,将核心素养作为教育工作关注事项,成为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衡量标准。高中教育教学需要基于核心素养维度,调整数学课程内容,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并与数学课程整合,由此满足现代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课程教学时,需要从核心素养理念角度出发,在教学中以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方式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关注。教师带领学生研究课程内容,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吸收课程知识,满足新课改对教师工作要求。在数学课程中引入信息技术,实现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师可以借助信息资源丰富课程内容,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给出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将课程教学整体质量提升到更高层次。
(二)素质教育的需要
高中教师需要将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事项。在素质教育下,教师必须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在教育部的指导规范下,以核心素养作为教育工作的主要理念,整合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由此可以给予学生合理指导。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中,对传统教学工作造成较大的冲击。教师必须认识到传统教学无法满足现代人才培养需求的现实,在新教育理念下积极推进教学模式的创新工作。教师在课程教学方面,可以将信息技术作为完善教学模式的辅助工具,通过信息技术寻找补充数学课程知识的素材。在课程内容得到丰富后,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对课堂知识有较大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媒体技术的使用中,利用视频、音频等资源构造生动的环境,让学生可以在相关环境中更好地学习知识,发现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健全的知识框架。教师结合经验分析课程知识,在应用导向下理解知识内涵,对学生形成知识迁移能力有一定的益处。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将教学工作和信息技术有机地整合起来,可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用信息资源推动教学工作。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使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课程内容,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开阔视野,发现知识间的关系,由此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目的。
二、 高中数学教学现状
(一)教学结构简化
课程教学结构在教学方面尤为重要,直接影响课程教学的进度。在高中数学教学时,教师过度关注课程进度,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将知识硬性灌输给学生。学生长期在被动状态下学习知识,可能会失去思考能力。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课程内容的引出方式,导致学生在知识学习方面有较大的压力,很难在当堂课最大限度地吸收课程知识,由此对课程内容学习出现恐惧、忧虑等不良情绪。教师在教学中基于主导地位,以单向传输的方式,将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在内容单向输出的过程中,学生很难通过自主学习获得快感。在长期被动参与课程学习的情况下,致使教学结构日益僵化,难以调动学生学习课程知识的兴趣,教学效率降低,在学生能力和素养发展方面作用不大。
(二)教学内容单一
高中教师在课程进行阶段,将重点投放在与考试相关的内容上,传授学生数学知识以及技巧,均是将学生在高考中获得较高分数作为目标。在该目标导向下,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过于生硬,难以使学生自主参与课程活动,学生在知识学习阶段会出现枯燥、乏味的感受。如果教师没有关注学生在课程学习时的感受,使用单一方式引出内容,要求学生强行记忆课程知识,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不按照教师要求学习课程内容,难以在学生学科素养培养方面获得良好效果。数学教学内容过于单一,使学生学习视野变窄,不愿意配合教师学习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关系到数学课程教学进展效果,如果教师并未根据教学需求或者设计内容,只是选择与考试相关的信息,将会使课程教学效率降低。
(三)教学评价缺失
教学评价对数学课程教学影响很大,教学评价是否可靠、准确,将会直接影响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把控,还关系到学生对数学课程知识的学习。教师在教学工作评估期间,没有合理使用学生课上表现与测试的数据。因数据内容利用低下,教师很难对学生课程学习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可能在学生课程学习评估方面给出片面的评价。学生在此评价下,不能正确评估自身的学习情况,无法及时改正自身不足。教师在方案设计时,会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编制教学方案,评价结果不可靠,会直接影响教学工作的进行效果。
三、 核心素养维度下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策略
(一)依托媒体资源,展示直观内容
高中数学知识存在较大的理解难度,教师在课程资源整理中,为使学生能够在当堂课消化知识,会对教学形式进行调整,选择直观内容引导学生对概念化知识进行分析。教师在课程进行中使用媒体资源,将课程内容以直观形式展现,让学生在直观内容的获取中,可以更好地学习知识。在课程进行时,教师选择多样形式引导学生研究课程内容,分析课程知识,由此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消化知识。在课程进行中,教师使用媒体资源整合课程内容,可以借助相关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内容获取中快速掌握知识要点,在当堂课高效地学习知识。教师在媒体资源的使用中,关注学生在知识学习方面的情况,使用直观内容引导学生对课程知识分析。在此期间,教师注重学生对内容的吸收和分析,让学生在媒体资源展示后快速进行观察,寻找相应内容和知识间的联系。通过直观内容的观察和分析,反向推导课程知识,可以快速理解抽象概念。教師在课程活动进行时,关注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情况,给予学生引导,促使学生可以更快地参与课程活动,在其中学习知识。
在湘教版高一“集合”一课,教师围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组织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学习集合概念、性质。学生可以对出现的数进行分类,正确区分无限集、有限集、空集。教师先使用幻灯片向学生播放视频动画,在动画中先出现一大堆数,随后对数进行划分。学生通过教师展示的视频,对集合概念有一定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入集合定义。学生在教师展示的视频中,结合画面内容对集合概念进行探究。集合作为高一数学内容,在学生学习函数方面也有较大的作用。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程知识,必须保证展示的内容可以反映本节课信息。通过视频展示数字划分的方法,让学生对集合有具体的概念。教师还会让学生寻找日常生活中与集合相近的词语,在直观内容展示和教师诱导下,学生对集合概念有深度的把握。学生研究元素与集合关系,知晓两者的联系。教师通过各类集合内容的展示,让学生梳理集合中元素应具备的特点,学生可以指出集合元素具有无序性、互异性、确定性等特征。集合的概念与性质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的重要内容,由于相关知识过于抽象,在学生理解集合概念时,可能出现认知不足的问题。教师以媒体资源向学生展示影视化内容,便于学生理解集合概念,可以从获取的价值元素,发现集合中元素的性质。教师面对高中生,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安排,引导学生学习课程知识,使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二)通过网络空间,丰富教学资源
教师以信息技术作为数学课程教学的技术手段,使用网络资源丰富课程内容,成为教学工作高效推进的动力,为学生自主学习研究课程知识提供素材。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时,需要做好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工作,利用网络渠道寻找与课程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知识。教师在网络渠道的使用中,必须认识到教材内容在知识展现方面的局限性。数学课程知识本身具备抽象的特点,学生接触课程概念和定义时,如果不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分析能力,难以在较短时间锁定课程要点,无法深度理解课程知识,会出现较多的问题。教师利用网络渠道寻找支撑课程知识的素材,丰富课程内容,让学生在网络资源的展示下获取更多信息,拓宽视野,可以从多维度研究课程内容,在较短时间确定课程知识要点。教师利用网络空间寻找丰富课程知识的资源,给予学生合理指导,让学生可以高效地学习课程内容。
在湘教版高一“相等关系与不等关系”一课,教师为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本节课内容对不等式关系与相等关系进行有效的区分。教师通过网络资源寻找与之相关的习题,根据学生在课程知识学习中对内容的掌握情况,在课程内容引入初期展示较为简单的习题,随后逐渐加大习题的难度,引导学生在习题处理时直观感受习题,并能反向对等式关系和等式关系概念进行剖析,从而可以准确界定两者。在课程教学阶段,教师使用习题让学生理解等式性质,通过等式性质类推不等式性质,随后让学生对实数大小进行比较。学生处理习题并进行比较,发现等式和不等式在数值大小比较方面的差异,等式是对实数具体大小进行比较,该比较基于事实维度进行。不等式基于事实进行推导,可以做出大致的判断。学生通过等式性质进行类推,结合不等式习题,把握不等式的性质与成立条件,可以在习题处理中,利用不等式性质解答问题。教师通过网络渠道寻找等式与不等式相关习题,利用习题促使学生反向研究等式和不等式的性质,对二者做出精准的界定,能够在习题的处理中正确区分等式和不等式,根据二者性质处理问题。
(三)利用展示工具,构造趣味课堂
在数学教学中可能因课程知识过于抽象,即便教师使用语言引导学生,但是学生仍不能准确认识知识的性质、概念、公式,会对学生学习单元知识造成障碍。数学教师选择信息技术,利用展示工具带领学生学习,将复杂难懂的内容以形象的方式展示在学生眼前,便于学生理解课程知识。在教学活动进行时,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展示直观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信息化工具,研究课程知识。展示工具会导出直观的素材,可以将数学教材中无趣且抽象的信息,以直观形式呈现。借助趣味性的形式和内容吸引学生关注,让学生对课堂中出现的信息有较大的探索兴趣,愿意深度探究相关内容,由此可以获得启示。教师在课程教学前,需要进行一定的准备,使用展示工具整理教学内容,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在课堂教学方案设置方面,可以减少大量的时间,同时不会对教师形成太大的压力。在展示工具使用中,还可以成为教师控制课程教学进度的手段。教师在课程进行时,对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可以使用展示工具增加相关知识的辅助内容,通过趣味性素材增加学生知识存储量。学生可以在教师构建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分析和学习,获得较好的学习体验。教师在学生学习课程内容时,根据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情况,调整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度分析课程内容。
在湘教版高一“函数”一课,教师会向学生介绍函数,让学生接触映射,深度理解函数知识的概念。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会使用例图引导学生理解概念性内容。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例图,要求学生进行观察并从中获取信息,最终在教师引导下得到函数一一映射的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函数概念,要求学生立足映射维度研究函数,对函数概念进行分析,确定函数应具备的三个要素。学生围绕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等函数三要素进行分析,学习课程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程知识,将与课程知识相关的素材应用到课堂活动中,要求学生在函数概念分析时,借助图片获得的信息进行研究。学生使用图片进行观察获取信息,可以摆脱以往硬性灌输知识的局限性问题,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内容获取中,可以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同时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对函数各知识点的意义和关系有深刻的认识。
(四)使用微课形式,优化教学结构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使用微课引导学生学习课程知识,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微课是制作微小视频,其中涵盖某知识点,成为教师在数学课程中使用的工具。利用微课可以还原教学场景,视频内容在知识拆解方面过程严谨且具有简洁的特点,可以成为教师丰富课程教学内容的方式。微课也可以辅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程内容,在课后复习课程知识,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知识研讨中,利用微课快速围绕某知识点进行分析,掌握关键要素,成为学生建立健全知识体系的重要支撑。教师在课程进行中,选择微课作为辅助教学的资源,根据学生对课程知识学习情况,给出微课在课程中的引入时机,发挥课程资源在学生学习课程知识方面的作用。
在湘教版高一“指数函数”一课,教师制作微课,将其作为学生预习课程内容、巩固知识的素材。微课资源还可以为课程教学服务,成为教师丰富教学内容的手段。在课程进行时,教师围绕指数函数,引导学生对指数函数概念进行分析。教师向学生展示图象,通过图象研究指数函数,发现该函数的性质。底数a对指数函数单调性存在影响,教师在本节课中会给出相关话题的微课,让学生通过微课内容研究指数函数中底数a与函数单调性的关系。指数函数是函数中较为常见的类型,学生在指数函数学习时,可能在指数函数概念与单调性方面出现掌握不足的情况。教师以微课通过视频导入,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更好地把握知识。学生在课程学习前,可以下载教师上传到平台中的微课,结合视频进行预习,对学生认识指数函数概念、意义与图象性质有较大作用。在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通过微课进行回顾,加深对指数函数各知识点的印象,避免出现混记概念的情况。
(五)借助线上平台,给出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属于课程教学的最后环节,教师通过课程评价对学生课上学习做出客观评估,对学生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给出的评语,清楚自身在课程知识学习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学生对自身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可以与他人交流经验,学习对方身上的长处,使用高效的手段学习知识。教师在方案编制时,会将学生知识学习情况与学习基础作为考量要素,如果对学生学习情况判断不准确,会影响后期教学工作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评价工作,使用信息技术提高该项工作的合理性。教师在课程教学评价方面,可以选择线上平台推进评价工作。从目前掌握的信息,以往教师在教学中可能没有重视教学评价或在教学评价时,不能保证评价工作良性实施,无法获得学生在课程学习方面的所有信息,致使给出的评价过于片面。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程内容,使用线上平台收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信息,综合学生在课程活动中的所有表现打分,可以给出相对客观的评价结果,成为学生改进学习习惯和方式的参考素材。教师在线上平台的使用中,对教学工作进行评估,正确判断学生的学习能力,便于教师筹划教学方案,确保教学工作高质量推进。
在湘教版高一“一元二次不等式”一课,教师提出学生必须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知晓一元二次不等式并将其转变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掌握分式不等式简单的解法、利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等作为教学目标。教师在课程进行中,使用计算机记录学生在课上的表现,作为课程教学尾声,学生学习情况的判断素材。在本节课中,教师还应重视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培养。学生在数形结合思想下研究问题,可以更深层地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在本节课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收集学生在课堂中的信息,利用信息技术对每名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评估,使学生了解自身在课程学习中的情况,知晓自身在知识学习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另外,教师还会利用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表现、随堂测试成绩,对教学工作进行评估,分析课程教学在学生引导方面的问题。教师使用线上平台评价学生课上表现,知晓学生在学习方面短板,给予学生改进的建议。此外,教师通过学生课程学习的表现,发现课程教学方法在学生引导方面的不足,从而优化教学模式的指导内容。在线上平台的使用中,教师使用数据处理手段分析数据,提高教学评价的便捷性与准确性,有助于教学工作的高质量开展。
四、 结语
在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必须明确教学要求,基于核心素养理念打造高效课堂,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在高中课程教学时,有必要将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由此可以根据现代教育要求,推出科学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合理指导。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高中数学知识的特点,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在科学的模式导向下,引导学生更好地接触课程内容,在知识学习中形成良好的数学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吴海燕.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促进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分析[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3):44-46.
[2]曾玉洁.核心素养下高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研究[J].明日,2021(20):210.
[3]陶凯帆.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研究[J].科学咨询,2021(17):210-211.
[4]高亚芳.初探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J].学生电脑,2021(5):263.
[5]贾书霞.基于“互联网+”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育与核心素养的融合[J].高考,2021(2):102-103.
[6]胡苗苗.核心素养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學的整合研究[J].学苑教育,2021(7):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