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隐喻型作文审题分析与教学应对

2023-04-06 05:36郭跃辉
语文建设 2023年3期
关键词:头脑风暴

郭跃辉

【关键词】学科大概念;隐喻型作文;审题程序;头脑风暴;图形组织器

在文学话语系统中,“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式,更是一种文学创作手法。美国学者乔纳森·卡勒在《结构主义诗学》一书中认为:“隐喻是两个举隅比喻的结合:它从一个整体移向其中的一个部分,再移向包括这个部分的另一个整体,或者,它从一个具体物体移向一个一般类属,然后再移向这个类属中的另一具体物体。”[1]他说的隐喻包含象征、比喻等手法。在中考作文中,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半命题作文,隐喻型题目都较为常见。例如,2021 年北京卷的《做一粒的种子》、海南卷的《我有一粒种子》、山东烟台卷的《扶》、山东德州卷的《我家的财富》、湖南邵阳卷的《路》等,2022 年山东济南卷的《推窗风来》、四川遂宁卷的《最美的颜色》、四川自贡卷的《笑的种子》、四川巴中卷的《这是我的舞台》、浙江丽水卷的《以为舟》、河南卷的《留在心底的声音》、吉林长春卷的《挂着眼泪的笑涡》、辽宁沈阳卷的《燃》、内蒙古卷的《摘星星的人》等。对于这类题目,有教师提出了“思考这些喻体本身的特点”“由喻体联想到生活现象”“将喻体含义转接到现实之中”等审题思路[2],有教师提出了“善于从材料中去思考,找到理解的突破口”“抓住本体喻体二者的相似性”等审题方法[3]。笔者拟从学科大概念的角度,提炼出隐喻型作文的审题流程,构建中考作文审题的程序性知识。

一、从大概念的角度理解隐喻型作文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提出要“探索大单元教学”,此处的“大单元”也被翻译为“大概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没有明确出现“大单元”“大概念”的提法,但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中,明确提及了“大概念”。有论者认为:“语文学科大概念即是处于语文学科知识体系上位的核心概括性知识,具有中心性、普适性、生成性以及可迁移性等特点,是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关键点。”[4]不过语文课程有自己的独特性,其“核心概括性知识”不指向学科内容,而是指向过程技能。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说:“以阅读、写作为主体的语文学科,主要是过程技能维度。”[5]在此基础上,笔者曾提出,学科大概念建构的重心不是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而是能够体现阅读策略、阅读过程的程序性知识。[6]同样道理,写作教学的学科大概念也应该是体现写作策略和写作过程的程序性知识。

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审题立意是写作的第一步,是关系到“写什么”的首要问题,同时也是思维层面的问题。立意的深刻性、高远性、创新性,是决定一篇作文质量的重要维度。隐喻型作文的题目往往是某种具体的事物或行为,从比喻的角度看,题目提供的是喻体,考生所要探寻的是喻体所对应的本体,即寄寓于喻体的丰富而抽象的含义,包括比喻义、引申义和象征义等。因此对于这类作文而言,审题环节尤为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写作知识的讲解和写作技法的训练,重视学生完成写作之后的批改与反馈,而容易忽视对题目和材料的解读,更未有意识地开发审题立意的流程。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能够精准把握与喻体相对应的事物的含义,不能够选取新颖的角度理解喻体,在审题立意时也没有形成相对稳固的程序。如果从大概念的角度进行审题程序的构建,即探索出一条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的流程,上述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

二、隐喻型作文的审题程序

对于隐喻型作文而言,首先应挖掘喻体的丰富内涵,然后对这些内涵进行分类梳理,然后厘清喻体与喻体、喻体与本体、本体与本体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聚焦定位于某一写作点上。据此,我们可以提炼出“化实为虚—分类梳理—厘清关系—聚焦定位”的审题程序,也就是隐喻型作文审题的大概念。

第一步是化实为虚。隐喻型作文题目中的喻体往往是具体的事物、动作、状态等,此为“实”。但这类作文的写作对象或写作重点并不是具体事物、动作、状态本身,而是它们所代表、所象征、所隐喻、所引申出来的抽象含义,此为“虚”。例如2022 年四川遂宁中考作文题:

纯洁的白,是驿路梨花绽放的芬芳;荧荧的蓝,是居里夫人智慧的结晶;苍翠的绿,是牧羊人不灭的梦想……世间五彩缤纷,你最爱什么颜色?请以“最美的颜色”为题,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600 字的作文。

本题的材料分别来自课文《驿路梨花》《美丽的颜色》《植树的牧羊人》,白色是梨花的颜色,蓝色是镭射线产生的荧光,绿色是牧羊人在阿尔卑斯高地种植的树林的颜色,而材料中的“芬芳”“智慧”“梦想”就是这三种颜色所代表、所象征的精神。题目《最美的颜色》要求学生首先选择一种具体可感的色彩,继而挖掘蕴含在该色彩中的人物精神,并通过特定的事例展现这种精神,这就是“化实为虚”。

第二步是分类整理。对于隐喻型作文题目来说,喻体所对应的本体的内涵非常丰富,因此在挖掘出本体的丰富内涵之后,学生还要对这些内涵进行分类整理。针对中考作文中的关键词,有论者也提出:“借助设喻关系中喻体与本体的对应关系,用分类法先对喻体特点进行充分发掘,然后在本体中寻找相似的对应点。喻体特点揭示越充分,对应的本体意义也就越丰富。因此,在训练时要做到:先喻体后本体;追求多点相似、多点可比。”[7]例如2021年湖南邵阳中考作文题《路》,这是一个学生比较熟悉的词语,可以写实际的某段路,如从家到学校的一段路、从教室到饭堂的一段路,写作内容就是走在这段路上的所见、所感、所思。从隐喻的角度看,“路”的本体还可以是:

校園层面的路:初中求学之路,某段时间的自我调整之路,阅读之路等。

人生层面的路:与人生有关的成长之路,奋斗之路,钻研之路,拼搏之路等。

社会层面的路:强国之路,区域发展之路,中国动漫发展之路,文学发展之路等。

在此基础上,学生还要将“我”代入,从个人与校园、个人与自我、个人与社会等层面,对这些内涵进行分类整理。这样,本体的内涵便以结构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确保学生的立意是建立在题目及材料整体含义基础之上的,避免出现“只取一点,不及其余”的偏题现象。

第三步是厘清关系。有的作文题目包含两个喻体,它们之间又存在着某种逻辑关系,也有的题目除喻体之外,还有一些修饰、限定的成分。例如2022 年山东济南中考作文题《推窗风来》,题目中包含“窗”和“风”两个喻体,学生不仅要分别把握这两个喻体的含义,还要厘清“推窗”和“风来”之间的关系,诸如“因为推窗,所以风来”“只有推窗,风才能来”“只要推窗,风即刻来”等。对于这个题目,学生可以写人生层面的“推开心灵之窗”与包容、释怀、梦想、友情等之间的关系,可以写社会层面的“推开改革开放之窗”与新理念、新思想、新技术、新知识之间的关系。又如2022 年吉林长春中考作文题《挂着眼泪的笑涡》,首先要把握“眼泪”“笑涡”的比喻义、象征义,同时还要明确“眼泪”和“笑涡”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四步是聚焦定位。学生须在把握喻体内涵、对喻体进行分类梳理、厘清喻体之间关系的基础之上,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兴趣特点、自我体验等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的内容,即对立意进行聚焦。在聚焦定位时,要遵循“稳中求新”的原则,做到既不偏离题意,又避开“多数人的立意”。例如围绕“路”来立意时,不少学生可能会写“奋斗之路”“梦想之路”“求学之路”等,如果学生写初中三次阅读某本书的经历以及不同的心得与收获,那就较有新意了。

在确立“化實为虚—分类梳理—厘清关系—聚焦定位”的审题程序后,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也将从“概念性知识”“策略性知识”转变为“程序性知识”。经过专项训练,学生也能掌握隐喻型作文的审题与立意流程,而不再仅依靠碎片化的知识点或“要求”来审题,这也是学科大概念的应有之义。

三、隐喻型作文的教学策略

在明确隐喻型作文的审题流程之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强化训练。针对流程中的某个环节,需要运用一些特殊的教学策略或思维工具。

1. 组织“头脑风暴”活动

教师和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展开讨论,学生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这种教学方法就是“头脑风暴”。学生面对隐喻型作文题目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思路打不开,不能够广泛挖掘喻体的内涵。在“化实为虚”阶段,“头脑风暴”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因为它“强调成员要在规定时间内,加强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求异性,尽可能多地提出有一定水平的新设想,作为获得质量好、价值高的创造性设想的一个重要保证”[8]。例如针对作文题《最美的颜色》,教师可以请学生轮流发言,每个人回答三个问题,且答案不能重复:在你心中,最美的颜色是什么?这种颜色代表什么样的精神?为什么你觉得该颜色能够代表这种精神?你打算通过哪件事表现这种精神?当然,这些问题也适用于其他类型的题目。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写作之前先进行这种“头脑风暴”活动,就可以扩大立意的范围。倾听同伴的观点,本身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学习不应只是个人的事情。学习作为一种社会经验,需要与他人共同完成,以及通过与同伴和老师进行讨论及辩论的方式来实现”[9]。

2. 善用图形组织器

图形组织器,是一种用可视化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的工具,它“为学生提供一个可视化的、整体的事实或概念,以及展现它们在一个整体框架内的关系”[10]。在“分类整理”和“厘清关系”阶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图形组织器的方式,对喻体的内涵进行梳理,从而使概念之间的关系更加直观地呈现出来。例如,针对作文题《扶》,可以提供如下图示:

对于这个题目而言,首先要理解“扶”的内涵,其直接含义是“用手支持某物或某人”,可以引申为“帮扶”“扶助”等。其次要把握“扶”的对象、原因、方式等。可以讨论老人摔倒后该不该“扶”,之后在图表中填入恰当的内容,尤其是“为什么扶”和“怎么扶”;还可以写国家的脱贫攻坚战略,如何“扶助”落后地区的人民改变生活面貌等。图形组织器的作用在于将与“扶”相关的内容直观化呈现,同时也隐含着文章的逻辑结构。再如针对作文题《推窗风来》,从个人生活层面上讲,可以提供如下图示:

3. 聚焦“第二选择”

在“聚焦定位”阶段,学生的习惯性做法是直接抓住题目的内涵,围绕自己对题目的第一印象写作成文,这容易导致考场作文出现“立意雷同”“素材雷同”等现象。因为学生的生活、阅读、学习等经历是高度相似的,所以在面对作文题时产生的第一印象自然也有相似性。例如以《我家的财富》为题进行写作,不少学生的第一印象就是物质意义上的财富,甚至会介绍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稍有写作经验的学生会写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家中的图书等,这些立意虽然符合题意,但不够新颖,立意雷同的概率也比较高,甚至在素材选择上也会有相似性。如果排除第一印象,进一步扩展思路,深挖“财富”的内涵,例如写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写舍小家为大家、勤俭持家、向善好学的家风等,并结合时代精神进行阐发,就可以写出立意新颖、高远的好文章。

总之,从学科大概念的角度对中考隐喻型作文进行分析,有助于克服教师“重技法训练,轻立意指导”的不良倾向,同时能够促进教师在重视审题方法的同时,着力开发出审题的程序性知识,这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头脑风暴
咱们入职后才玩到的“头脑风暴”,竟然是美国小孩玩剩的
思维地图刮起培智语文课堂的“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在《生物医学仪器实验》课程中的应用与探索
创设情境,引发头脑风暴
立足“有效”,回归阅读教学本来的样子
提升联合作战能力:刮“头脑风暴”·打组合拳·创新训战融合模式
智慧城市建设再掀“头脑风暴”
精彩从头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