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军, 秦书生
(1. 东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110169; 2. 东北大学 东北振兴研究中心, 辽宁 沈阳 11016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国际责任与国际义务,他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出发,在众多场合围绕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指出:“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1]92习近平关于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提出既源于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深刻反思,呼吁世界各国要保护地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又是对全球环境治理的实践回应,指明这是人类为谋求永续存在与发展所作出的必然选择,这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中国智慧和崭新答案。
人类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但人与自然关系并未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实现和解,反而冲突愈演愈烈。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倡议是应对环境问题所提出的重要论断。
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开采和对环境严重污染基础之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违背了自然规律的发展方式,造成了生态危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当今世界全球生态危机还在持续蔓延。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给人类生存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同时,随着自然资源、能源短缺对人类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明显,世界各国为争夺生态资源和能源导致纷争和冲突屡屡发生,对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构成威胁。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全球性环境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这关乎全人类的荣辱兴衰和生死存亡,迫使人们寻求问题的症结所在。生态危机问题是人与自然关系恶化造成的人类生存困境,根源在于人们特定的生存理念主导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就是说,由于人的生存理念主导的存在方式决定了人对自然、自身及二者关系的观照和作用方式。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冲突,必须重新审视人类的存在方式,转变人类的生存理念。生态危机的危害没有边界,渗透和辐射到各个领域和生产生活各环节[2]。生态危机问题是全球性问题,解决生态危机问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树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构筑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国际社会应通过建立全球性的交流与合作机制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共同解决全球生态危机问题。
习近平深刻认识到全球环境恶化导致生态危机蔓延对整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的严重影响,深刻认识到国际社会携手联合行动应对这一危机的历史必然性,积极倡导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绿色发展方式,推动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习近平提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是应对全球生态危机、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必然要求。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当前,随着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不断显现,环境威胁不断加大, 面对环境治理的紧迫难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却在关于生态危机的成因以及环境问题责任划分上存在着很大分歧, 在全球环境治理的实践中呈现出合作、博弈、竞争的局面。 在全球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发达国家虽然认识到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但是他们不承认更不愿意承担自己环境污染的历史责任, 对重要环境治理公约的协商签订以及执行采取消极态度,拖延履行甚至规避自己对发展中国家环境治理援助的承诺。而发展中国家因为其自身的发展禀赋不足, 面对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 很难做到牺牲发展来换取环境保护, 亟须通过发达国家的帮助来实现两者的协调, 这种两难的境地就导致了全球环境治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应承担其相应的责任, 但是由于发达国家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治理能力水平高,且工业化进程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量远大于发展中国家, 所以,在全球环境治理中, 发达国家应当更多地承担环境治理责任。 只有更多国家和组织能够积极承担环境责任, 通过建立长效机制、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推进国际环境交流合作, 才能走出全球环境治理困境。 从目前来看,尽管国际社会和非政府组织为推动全球环境治理做了大量工作,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积极开展协调沟通, 但总的来看,全球环境治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全球环境问题依然严峻。
全球性环境问题与人类命运紧密相连,已经成为关乎人类前途的重大课题。如何走出全球环境治理困境,解决环境危机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一方面,立足国内生态文明建设实际,坚持党对环境保护的领导,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推进绿色发展,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打造环境治理的中国样板,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经验与中国方案;另一方面,我国积极主动承担环境治理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彰显大国形象,体现大国担当,提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倡议,积极助推各项环境国际公约的签署与落实,注重参与对外环境援助和环境治理,不断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习近平指出:“近年来,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1]274“地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我们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应对气候环境领域挑战,守护好这颗蓝色星球。”[1]267所以,习近平提出的“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倡议,是突破全球环境治理困境、勇于承担环境治理责任、彰显大国担当的必然选择。
人与自然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倡议,为构建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清洁美丽世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探索道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倡议的核心要义有以下几方面。
自然界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依托和环境保障,与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密切相关。习近平指出:“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勇于担当,勠力同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1]274“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187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尊重自然规律,发挥能动作用,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第一,人与自然是互依共存的生命共同体。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与自然之间是紧密相连、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整体,人应与自然和谐共存、互利共生。人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界,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自然是维持人生命活动的物质来源,没有自然,人的生命将无法延续;人的生存与自然界密切联系,人与自然是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的,他们之间的互动是双向的。人与自然是利益整体,自然系统功能的稳定和繁荣是人类与社会系统存在与发展的前提,爱护自然亦是爱护人类自身,人与自然成为互依共存的生命共同体。
第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以尊重、顺应自然规律为前提。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只有人类才能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价值关系的建立者。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使自然朝着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的方向发展。自然本身有其规律和法则,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则必然会受到惩罚,也就是说,人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体,作为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对自然界的改造,不能为所欲为,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实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人类自己要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以及由此所滋生的价值背离、冲突情况负责。也就是说,当人与自然发生价值对立的情况时,其责任并不在自然界,而是人类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违背自然规律所造成的生态恶果。经济发展必然会导致自然资源大量需求和自然资源有限供应之间的矛盾。人的能动性的发挥则体现在解决瓶颈问题的手段上。人在自然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也并不是单纯地、过分地、一味地强调满足人的利益,而是在认识客观规律性中体现出应有的主动性。只有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地合理地发挥人的工具理性,实现利用自然与尊重自然的最大限度的统一,自然界才能更好地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充足的保障,进而在更高层次上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正逐渐走向全球性、整体性,世界处于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在全球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独自发展。保护好地球家园,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生态方面的要求[3]。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世界各国需要勇于担当,扛起责任,携手面对全球环境危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
第一,环境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是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茫茫宇宙有无数个星球,却只有一个地球,“珍爱和呵护地球是人类的唯一选择”[4],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地球是一个内涵庞大、立体丰富的系统,生态环境在其中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态环境一旦受到破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各个部分也将严重受损,进而危及整个地球家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政治上的国家独立不能取代生态环境的全球依赖,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会给全球带来危害。面对环境危机的全球挑战,世界各国同享一片星空,人类共居一个星球,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肩负着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共同责任。“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应该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5]
第二,世界各国要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习近平指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的共同责任。”[6]全球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全人类同舟共济,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人与自然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共同拥有地球资源,也必须共同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世界各国“必须同舟共济、共同努力,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推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建设清洁美丽世界”[7]。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全球一体化趋势也愈发显现。生态环境问题的全球性要求生态环境治理的全球性。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是从生态维度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二者具有内在的逻辑统一性。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共同价值理念倡导各国携手合作,凝聚各国力量,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世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倡导各国携手应对世界环境问题,共同面对全球环境危机,无疑将使人们摒弃差异、互助合作、共同努力,进而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巨大推动力。
第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面对全球性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和巨大影响,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避免其害,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但是因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能力、技术基础、经济实力存在差异,并且受到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双方对造成气候变化的历史责任具有极大的不同,所以,世界各国要“坚持共同承担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1]276,根据各自能力,共同担起保护、治理和修复生态环境的责任,积极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共建共享美丽家园。习近平指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全球气候治理的基石。”[1]276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应承担不同的责任和义务。发达国家基于先发优势,要承担主要的责任和义务,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国际公共产品。发达国家要率先减排,兑现减排承诺,努力减少环境污染,并予以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治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广大发展中国家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不能袖手旁观,应积极承担环境治理责任,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如果各国只顾自身发展而不顾或损害他国利益,必然会导致人类整体利益受损。所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同应对环境问题,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提高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指出:“我们要加强绿色国际合作,共享绿色发展成果。”[1]293绿色发展方式是以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最小化损害而取得最大化收益为目标,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共赢”的一种发展方式。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世界各国坚持绿色发展,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发展共同体,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环境高水平保护。坚持绿色发展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倡导绿色发展方式。 习近平呼吁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1]230。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共建全球生态文明要求世界各国积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 利用绿色技术发展绿色产业, 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推广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 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来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 只有世界各国积极推进绿色发展, 减少环境污染, 才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实现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第二,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是一种符合生态文明要求,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亲近自然、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注重满足人类自身需求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平衡;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倡导居民购买和使用绿色产品,主张消费低消耗、无公害的绿色产品,倡导适度消费、合理消费,以求消费全程无污染、资源低消耗。绿色生活方式倡导居民履行好应尽的生态责任,按照绿色、环保、节俭、健康的方式生活。绿色生活方式实质上是通过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来平衡人类社会的需求,达到节约自然资源、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绿色消费倒逼企业绿色生产,有助于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倡议坚持多边主义原则,要求世界各国维护全球生态正义。生态正义是指在人类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问题上,不同国家、地区、群体之间拥有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必须公平对等。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倡议拓展了伦理道德界域的范围,重塑了生态正义观念,不仅突出了人与自然同处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之内,人类要善待自然、善待环境、善待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更说明人作为生态正义的主体和对象的主客观统一性,要求建立起真正平等、公正、合理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多边主义,反对生态帝国主义,反对单边主义。
第一,坚持多边主义,维护生态正义,推动各国在全球治理问题上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建设清洁美丽世界。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走多边主义道路,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全球治理应该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8]多边主义体现平等、互利、开放原则,对于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挑战,共建全球生态文明具有重大意义。多边主义是全球治理的运行之基。国际社会中不应当以领土面积、人口多少、经济实力、发展程度作为衡量标准区分所谓的“大国”“小国”,而是各国都应该以平等的地位、充分的协商进而达成推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共识。世界各国“要坚持以国际法为基础、以公平正义为要旨、以有效行动为导向,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1]276,严格按照协商签订的各项国际生态保护准则和条约履行义务、承担责任,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第二,反对生态帝国主义、单边主义,维护全球生态正义。生态帝国主义是指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将生态危机转嫁给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名义下向发展中国家转嫁有毒有害废弃物。发达国家把化学品残渣、尾矿砂、有色金属废渣、核废料等有毒有害危险物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致使一些发展中国家有毒有害废弃物大量涌入,遭受严重的生态侵略,这违背生态正义。生态帝国主义背后的根本动因是使资本实现最大化利润增殖的逻辑所驱动,这将导致大量攫取发展中国家资源,严重破坏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使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雪上加霜,增加了环境治理成本和难度,加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因此,必须深刻认识到生态帝国主义丑恶嘴脸,深刻揭露他们的恶劣行为,坚决抵制生态帝国主义,坚决反对发达国家把有毒有害污染物、危险物越境转移,维护全球生态正义。此外,在当代全球环境治理过程中,受到不公平的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影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在全球环境治理领域牢牢掌控着话语权与主导权,他们肆无忌惮地推行单边主义政策,毫不遮掩其“美国优先”“西方优先”的强权逻辑,到处挥舞大棒,“退群”上瘾,软硬兼施,给世界平添生态安全风险。因此,国际社会应该擦亮眼睛,坚决反对单边主义,反对生态帝国主义,维护全球生态正义,共谋共建全球生态文明。
习近平关注全球化时代人类的生存境遇,提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倡议,意在应对全球生态危机和全球环境治理困境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一倡议能够有效凝聚起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共识,以具有厚重智慧、宽广视野、人类关切的中国方案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全新解答。
当今世界,生态环境问题的跨国性、相关性日益增强,生态环境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而要同舟共济、携手共进。习近平提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倡议,就是倡议世界各国在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过程中要寻求并达成差异共识,本着合作的精神以积极的态度寻找利益的最大共同点,尊重差异、求同存异、共谋合作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若国际社会无法达成生态文明共识,世界各国只考虑自己的国家利益,而不顾生态环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那么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将无法进行下去。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上,世界各国要采取暂时妥协退让策略凝聚生态文明共识,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寻求“最大公约数”,齐心协力,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发达国家要承担起更多责任,做出更大让步,坚决避免依托优势地位进行生态侵略的恶劣行径;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应自觉承担环境治理责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升级,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世界各国要以团结的心态、共同的担当、互助的合作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习近平提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倡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宽广的视野、深邃的眼光洞察了全球化时代环境治理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倡议具有在价值差异、多元的条件下达成共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世界各国要在保存民族性基础上加强国际合作,协同构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合作机制,把全球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中国以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为纽带,积极同“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务实推动绿色发展合作,携手打造绿色“一带一路”。2017年环境保护部、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商务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正式提出建设绿色“一带一路”主张,并明确了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初步思路[9]。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实质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倡议的具体实践。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符合沿线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已经在绿色产业项目示范合作、推动绿色能源使用推广、绿色公共产品供给和提升各国绿色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当今国际社会需要共同解决工业文明带来的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诸多问题,世界各国只有携起手来,才能推进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顺应时代大势提出的重大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凝聚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共识,有力推进了全球环境治理,推进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取得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成果和宝贵实践经验,为全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方案。习近平提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倡议,以共建美丽世界理念引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为构建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指明了方向。我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方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践行全球环境治理责任方面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为化解全球生态危机提供了典范。我国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聚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宏图中,把“美丽中国”作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奋斗目标。这一系列的重要举措表明我国始终积极践行全球环境治理责任,并以实际行动为化解全球生态危机提供范例。
当前以气候变化加剧、生物多样性丧失为突出代表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构成严峻挑战,人类正面临环境持续恶化的威胁。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世界各国都负有环境治理责任,需要采取全球行动,将应对生态危机纳入国家发展整体规划,与其他国家携手共进,努力为全球环境治理做出自己的贡献。但是我们也清晰地看到,当前全球生态环境治理面临重重困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内部的分化使其难以形成外在治理合力。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发达国家的诺言言犹在耳,但是十多年过去了,不少发达国家从未能真正兑现2020年前向发展中国家每年提供1 000亿美元气候援助这一承诺,许多国家对环境治理的责任担当并不积极。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高度重视应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坚定不移以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积极承担与中国发展水平相称的国际责任,努力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
推进全球环境治理有两个标志性行动,即签署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和平衡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2015年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一致同意通过了《巴黎协定》。 这份协定于2016年4月22日在美国纽约联合国大厦签署, 2016年11月4日起正式实施。《巴黎协定》是人类历史上应对气候变化的第三个里程碑式的国际法律文本, 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形成2020年后的全球气候治理格局,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迈出重要一步。 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期间,我国充分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 中国政府代表团与各国代表开展广泛交流和密集磋商,就《巴黎协定》实施细则涉及的重点、难点、焦点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有国外政要指出,如果没有中国的积极支持,《巴黎协定》就不可能达成,中国对执行《巴黎协定》发挥关键作用。2017年,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 全球气候治理合作进程出现重大不确定性。 危急时刻,中国一如既往地以身作则, 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力度,为推动《巴黎协定》落实贡献了中国力量。此外,中国高度重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治理工作,积极助力发展中国家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水平, 通过南南合作,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 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起共同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此外,我国还采取了包括共建低碳示范区、丰富能力建设培训形式和内容等多种多样的合作方式, 为相关国家持续提供应对气候变化的帮助, 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
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出席联合国发展峰会,同各国领导人一道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作为一项关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共识,我国高度重视,积极落实,先后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将可持续发展目标融入其中,并出台《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体现中国作为负责任发展中大国的责任担当。在2020年12月12日的气候雄心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庄严承诺:“到二〇三〇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二〇〇五年下降百分之六十五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百分之二十五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二〇〇五年增加六十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十二亿千瓦以上”[1]270。这充分表达出中国政府参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全球生态治理的坚定决心。面对全球环境治理,中国既有坚决承诺,也有积极行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中国政府已缔结或参加包括《巴黎协定》在内的60多个有关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的国际条约。《美国经济学与社会学杂志》主编克利福德·柯布称赞中国生态文明走出了不同于欧美国家的发展道路,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和样板,为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走出环境治理困境贡献了中国方案。
综上所述,习近平以世界眼光观察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把握全球生态文明态势,着眼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协作,提出了一系列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观点,以及一系列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新方法,开辟了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新境界。这一重要论述为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