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中笑
(中国儿童中心,北京 100082)
党的二十大首次将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写入党代会报告,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家庭和家庭建设的高度重视,为新时代家庭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重视家庭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它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发展和新的实践。
家庭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最重要的是要符合中国国情。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它带有中华文化鲜明的、独有的气质。党的二十大报告描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1)参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中华文化历来重视家庭,尊奉家国同构的理念。中国古代就提出“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礼记·大学》),认为家和国密不可分,“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孟子》)。儒家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很深,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把家庭看作品德养成、礼仪训练的重要场所和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它为树立社会主义婚姻家庭新风尚奠定了法律基础。迈向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多次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指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尊老爱幼、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观念。”“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1]他把家庭建设和家庭工作提到新的高度,首次将家庭家教家风构建为一个整体,开辟了家庭建设的新篇章。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是家庭建设的重点,尊重老人、夫妻和睦、教子爱幼是家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和”是“万事兴”的基础,家庭文化是国家文化建设的“文脉”,重视家庭建设符合我国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规律,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点和内在要求。
家庭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基点。家风好可以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小家建设好了,国家这个大家就会建设得更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2)参见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2016年12月12日。家庭建设与社会建设息息相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了“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3)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9年10月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并将其作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重要内容,这是新时代家国共建思想的具体体现和创新实践,是对家庭家教家风工作的新要求和新布局,是新时代社会基层治理的一大创新。通过家庭与社会的联系拉近个人与社区的关系,个人不仅是某工作组织的成员,也是某个社区的成员,家庭成为连接个人与社会的重要纽带,家庭建设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不难看出,发挥家庭建设在社会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可以更好地解决社会基层治理不落地的问题。
家庭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点。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人才,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是教育的起点,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奠基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家庭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家长要自觉帮助孩子养成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为孩子未来的发展起好步、开好头。良好家风是家庭教育的有利条件,传承好家风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庭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家长要为孩子树立好榜样,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多关心、陪伴孩子,要处理好慈爱与严管的关系,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社会性,为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强调要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①因此,家庭建设应该高度重视家庭文化和家庭文明建设。
首先,家庭建设要注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美德。中华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它是由我国五千多年历史流传下来,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创新发展的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家庭建设不能只关注物质文明建设,更要关注精神文明建设。中华传统文化在处理人与人关系上强调“礼”“谦”“和”,家庭成员之间应该是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家长要培养孩子孝敬父母、谦虚礼貌、诚实守信、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现代社会强调人的个性发展,这与中华传统文化并不矛盾。人是社会的人,必须遵守社会规范和礼仪,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并为每个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其次,家庭建设要注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应该成为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阵地和实践场所。每个家庭成员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份和角色,自觉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亲属关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各种关系的构建中,遵守孝道,讲究礼仪。特别要重视培育儿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和弘扬者。
中华民族独有的家国关系决定了家庭在国家发展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需要把每个家庭建设好,家庭建设要符合家庭运转的特点和规律,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要把家庭建设与家庭中人的成长和发展结合起来。家庭建设要按照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积极推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彰显新风尚、新面貌。
首先,要重视家庭生活。日常生活是家庭的主要内容,也是家庭教育最好的载体。文化、文明建设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它涉及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家庭最大的特点是生活化,这也是家庭教育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各种关系都会反映在家庭生活中,家庭生活是塑造好家风、养成好品德的实践大课堂。有些家庭不重视家庭生活的作用,片面地认为只有课堂上系统的教育才是教育,而家庭生活这种琐碎的内容不是教育。殊不知,在家庭生活中蕴含着许多教育因素,家庭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家长可以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孩子在吃喝拉撒睡中可以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和技巧,提高自我服务和动手的能力,这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还可以促进孩子自我意识和健康人格的形成。重视家庭生活,一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注意观察发现,形成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欣赏、共同成长的家庭氛围;二要丰富家庭生活的内容,让家庭充满生机和乐趣,比如一起包饺子、一起参加文体活动等,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感情,培养健康的情趣与爱好;三要多组织家庭成员都能参加的活动,家庭生活不是哪个人的,应该是所有家庭成员的,要鼓励所有成员积极参与,形成家庭的凝聚力。
其次,要把家庭品德教育放在首位。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大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需要从小抓起。家庭不仅是孩子生活的地方,更是其品德培养的摇篮。好品德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注重小事、小节,只有把小事做好了,才能做好大事。家长要言传身教,特别是身教,说一千遍不如做一遍,有些家长总是把教育挂在口头上,却没有在行动上给孩子做出榜样。品德教育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通过日积月累,才能从量变达到质变,这就需要家长把品德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持续地做下去。可以先从养成好习惯开始,比如孩子自己的事情放手让他们自己做,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养成勤快、爱劳动的好品质。
再次,要涵养好家风。形成好家风是家庭建设的关键,具有好家风的家庭往往是和睦幸福、充满活力的。家风是一代一代人传承下来的,中国古代特别重视家风养成,很多有作为的人在谈到自己成功的秘诀时都会谈到家庭和家风的影响。家家户户的家风是构建文明社会的地基,只有地基打牢了,国家文明才能蔚然成风。好家风可以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好的教育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不仅有规可循,还能得到良好的熏陶。好家风的核心是家庭成员要认同共同的理念,遵守共同的行为规则,同时,每个人都要有责任感,并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担负起传承家风的使命,自觉地维护家庭尊严和荣誉。好家风需要培育,并在家庭生活中实践和强化,同时也需要家庭成员共同维护和遵守。家风是一种文化,为了便于传承,可以将家风凝练概括成家训,或形成一些固定的仪式。如《颜氏家训》,不仅影响着颜氏家族,对其他家庭也有很大影响,不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最后,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调的育人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建立相互支撑、相互配合的育人机制,形成目标一致、优势互补的教育格局。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在政策、法律、资源整合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做好顶层设计;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要发挥专业引领、指导的作用;家庭是教育的起点,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负有主体责任,要为孩子成长和发展打好基础;社会要发挥资源优势,为儿童成长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成长空间。家庭教育、家庭建设都不是孤立的,需要多方支持和帮助。打破政策、时空等各方面的壁垒,进一步整合各方面资源是建立校家社协调育人机制的关键。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我们吹响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号角,我们要把家庭建设放在国家全局中谋划,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进家庭文化、家庭文明建设,增进文化自信,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大国、文化强国,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