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文
音乐是重要的艺术类学科,也是小学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音乐教学能通过艺术化的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帮助学生了解音乐的美妙之处。
小学是全面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学生思想品质,强化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的好奇心重、接受能力强,但也由于独立思考能力有限、规则意识不强等特征而容易受到环境或人、事物的影响。这些影响会对小学生的行为与思想产生一定影响,有些影响是积极的,有些影响是消极的。教师要将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置于首要位置,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在音乐教学中融入德育,让学科教学与德育形成合力,从而对小学生形成积极正面的影响,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新时代的典型特征是变化,这种变化是先进技术带来的,是高速发展的经济形势带来的,是高度覆盖的互联网所影响的。在这种变化的影响下,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对小学生的影响也十分深远。虽然小学生当前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都处于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小学生所面临的影响与考验也更多。新时代背景下,广大青少年必将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民族复兴目标实现的推动者,要实现这些目标,就要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从小学阶段开始,打好学生基础,尤其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建设。除了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做好小学生文化知识教育外,也要将立德育人的理念落到实处,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循序渐进地融入德育理念,渗透德育元素。虽然学科教育着重于“智育”的养成,但也要高度重视音乐这种艺术学科,利用音乐教育提升学生艺术素质。
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音乐对于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十分深远,音乐不仅能放松心情,同时还能传递和抒发情感、表达志趣与向往。与此同时,音乐教学中也有十分丰富的德育元素,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来说,音乐不仅是艺术的表达,还包括思想、观点的传播,自古以来,我国就将音乐以礼乐的形式实现其多样化功能。并且,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更是高度强调和肯定了音乐中的德育功能,如“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说一个人的修养从诗开始,完善于乐,可见他对音乐的重视。又如“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可见没有比音乐教化更好的了,这就是一种典型的道德约束途径。所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作用显著。
首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音乐的艺术内涵、思想内涵十分丰富,不仅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也是重要的艺术瑰宝。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除了利用有效的音乐教学模式为学生介绍乐理,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表达技巧外,还可以提炼音乐元素中的思想属性,影响小学生的三观。教师要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美育也是德育的一部分,是促进学生道德素养提升的重要路径。通过音乐的美育功能,给予学生更多艺术感受,在给予学生饱满的艺术滋养的同时,也能促进学生思想境界的提升。
其次,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推动教学改革的有效方法。新时代、新环境、新征程,广大小学生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花朵,必将成长为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要结合社会环境、结合时代变化、结合发展目标对教育活动进行相应的规划,合理地实施,尤其要利用多样化的路径突出教育的综合性、功能性。育人先育德,现代化环境下,仅有学识远远不够,还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有一定的思辨能力,能正确对待生活中、学习中的各种诱惑与挑战,这就需要从德育着手。在小学阶段开展德育不能局限于某节课时的安排,而是要融入所有学科教学活动中去。尤其是音乐课程与德育在教学目标、教学作用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利用音乐教学渠道渗透德育,必然需要在教学理念、模式、方法上不断创新,结合课堂情况、学生的反应组织教学活动,并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与表现总结德育的融入与渗透情况,进行评价,结合评价结果不断完善与创新教学方法。这个过程就是落实教学改革,探索教育新理念、新方法的具体体现。所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并发挥其实效性不能停留在理念上,更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真真切切地落到实处,这就需要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科学设计以及合理实施,才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从当前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的实际情况来看,离预期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教学活动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体现在课程设计上,德育元素与音乐教学课程活动的融入不够深入,切入点不够流畅,无法体现德育的引领性作用。
二是在教学活动中德育实践活动安排有限,或德育主题与教学主题不相符,无法让学生更好地联系音乐教育与德育的相通性,从而发挥教育的合力。
三是缺乏及时的教学总结与评价,并且没能结合教学评价对教学活动做出科学的调整,导致德育渗透进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无法及时得到解决与调整,导致德育渗透力度不足,全方位育人作用的发挥有限。
究其背后的原因,与落后的教学理念、方法与模式不无关系。理念上缺乏认知,对德育融入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认知不足,德育融入音乐教学中的设计不够科学、内容不够丰富、实施不够合理。此外,也与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能力息息相关,缺乏新时代背景下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的意识,缺乏自我提升的毅力与决心。由于缺乏与时俱进的革新意识、提升意识,导致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无法发挥出教育的全面性。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是需要音乐教师切实关注的重点问题。针对目前小学音乐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音乐教师要形成正确认识,并采取有效策略优化教学,推动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要利用音乐教学的渠道作用发挥德育的功能作用,就需要本着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创新的角度做好教学规划,了解德育元素如何与音乐教学相融合、渗透的路径如何选择、渗透的方法如何实施、渗透的作用如何评价、评价结果如何转化等,教师要结合这些元素一一落实、规划。音乐教学中,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是讲解基础的乐理理论,并组织音乐表演活动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德育融入的契机。规划的前提是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包括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如何、基础的德育状态如何等,教师要在全面了解的前提下,再进行课程建设与规划,科学选择德育渗透内容,科学规划课程。所以,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前提,只有了解实际情况,教学设计才更具针对性,更能发挥出可操作性,这也是实现立德树人,落实协同育人的关键。只有在深入分析的前提下,德育与音乐教学的融入才能更好地满足当前发展形势下对学生思想的引领。要体现课程设计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而不是停留在理念上的融合,还需要有落实的土壤与契机,在课程设计上要突出这些内容,在教学策略的设计上要结合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情况,并且建立在一定的步骤与节奏上,才能起到良好的立德树人教育效果。
基于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与思维情况,要在音乐教学中实现德育,要科学规划渗透路径,教学不能漫无目的,必须有出发点,更要有针对性,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加强课程建设着手,这样才能有效发挥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功能。很显然,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以及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现阶段的小学生无论是在思想动态上还是在学习的思维与习惯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时,要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元素。比如从第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开始,结合英勇的中国人民与敌对分子做斗争的光辉历史,让学生重温与回顾中华儿女那段不屈的抗争奋斗历史,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讲解新中国成立至今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的自豪感、民族使命感以及爱国主义情怀,通过课程活动中融入德育理念,更好地落实德育渗透效果。
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思维特点,无论是德育的融入还是音乐教学活动的具体展开,都需要体现新颖性,要与小学生的基本情况相符合,尤其要把握好小学生好动、好奇心强以及从众的心理,利用多样化的音乐活动,提高德育渗透效果。音乐活动可以体现多样性,比如开展合唱教学活动。合唱教学是要让一个班级合唱达到一致的水平,而在实际过程中,必然会由于学生间的差异,比如歌词记忆能力的差异、音乐天赋的差异,需要一段磨合期、适应期,最终才能实现整体进步的目标。合唱更加考验的是学生的一致性,而不是单独体现某个学生的音乐素养。要实现一致性,就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合作意识,不争不抢,在合适的时间唱出和谐的乐声。小学生往往表现欲强、个性张扬,没有良好的规则意识和大局观,所以,教师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比如,通过主题活动强调合唱团是一个整体,让学生形成共同的目标和追求,明白荣誉的获得离不开每一位同学的密切配合。同时,还可以在合唱的同时开展一些趣味小游戏,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乐趣与重要性,从而在合唱过程中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教师的指引下达到声音的和谐统一。通过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并采取有效的引导手段,让学生热情、积极地参与音乐合唱,感知音乐的魅力与同学间合作的和谐,在体现合唱教学有效性的同时,还能实现良好的德育效果。比如,排练抗日战争题材的音乐剧时,为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为导演组织排练,以小组为单位查找相关素材,构思剧目内容、表演形式以及开展具体的彩排。一方面能显著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另一方面,在组织的过程中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建立起互相帮助、携手共进、共建共享的深度链接,而且这种实践形式会有效补充教材的不足,通过多角度深挖课程内容中的德育元素,切实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综上所述,在发展素质教育,大力提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新时代背景下,要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性,就需要结合时代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以及当前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实际情况不断改革教学模式,通过德育与音乐教学的融合、渗透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