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波
山西,无论如何都是一块具有独特性格的土地。本人曾经关注一个问题:这山西土地上,历经风尘考验,何以幸存如此众多的古建筑、古壁画和雕塑?
二十多年前第一次造访平遥双林寺,看到精美绝伦的宋、元、明塑像巍然犹存,而且神采焕然,惊讶其何以躲过浩劫。听当地人讲,是当时的村干部把里面垛上粮食,冒充粮库,从而瞒天过海,使国宝独存。我恍然明白,这应该不是孤例,类似这位村干部,在激进与保守之间,他代表了保守的一面,而这一举动,在文化保护、文明传承方面,深具意义。
一切,都因为这块土地上养育了独具性格的黎庶苍生。
王利民兄,就是典型的山西人,不张扬、不争竞,沉稳敦厚、踏实内敛。数十年如一日,守护着自己内心的风景。
与利民兄邂逅于近三十年前,彼时,我正在南开大学求学。暑假回乡,三五好友相约清凉圣境五台游,一路上朋友们时时谈及利民兄,讲他痴迷书法、浸淫辞章、精勤事功,颇有高士之风,乃心生向往。遂相与拜会,时兄在基层一线工作,宿舍内陈设简朴,书桌旁满是书籍和他自己的书法。初次见面,利民出语不多,论列当代书家,只言片语,多睿识卓见。记得当时姚奠中先生尚健在,是我辈尊奉的大德,兄对先生学问人品推崇备至,而谈及某领导之诗,兄也毫不掩饰,嗤之以鼻。由此可见其性格直爽、涵养深湛之一斑。
此后,与利民暌违数年,偶有消息互通,知其公务之余,从当代学者、书法大家陈巨锁老师学习,于诗词、书法精进不已。以情怀、行动践行古高士“心志要苦,意趣要乐(弘一大师语)”,人生中知行合一的理想,在利民兄的从政、赋诗、挥毫中得到完美融合。
古贤论艺,胸罗万象、庭庑特大,绝不仅仅囿于一隅。本人概括文人四德谓:学养、童心、风骨、怀抱。既称文人,对于学养的看重自不待言。问题是对于学养、修养的认知,各人不同。古人讲“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是雕琢词句以炫人耳目,还是抒写胸中块垒?为人、为己之间,可见做学问初心所在。否则,正史里何以有“儒林列传”和“文苑列传”之别?史家春秋笔法,正是给了后人一个评判的尺度,文人不仅仅要遣词造句,辞采飞扬,更要能有所担荷。王国维称李后主“俨有释迦基督肩荷人类罪恶之意”,这就是一种对于李后主而言,下意识地悲悯怀抱,其词格高境大,固所来有自。利民兄读书养性、挥毫适兴、涉事从心,自觉自信,自爱自度,正是文人日常。其自述青年时期刚刚参加工作,境遇蹇促,然念念不忘能有一个安放心灵的书斋,于是夫唱妇随、因陋就简,虽无物理之所谓书斋,真得心理之永恒书屋,读来令人感慨,如此取舍、怀抱,非真君子难当。孔夫子所谓: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可与言。利民做到了。这在日后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个人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情况下,他依然念兹在兹不忘初心,不会在物质层面贪求,反而更加醉心文学艺术,即可以看出他内心所寄和心灵所住,有此,方能不粘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身心不为物疫,去从事自己喜爱的事业。而为此所经受的一切磨砺,和放弃别人看来重要而自己认为不重要的名利,则都是自己神圣自尊之所在。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抛弃一切世俗之见,一颗赤子之心向艺术、学术,则其有大成,固属必然。
利民兄既有怀抱如此,则其栖心古贤翰札、辞章,自遣、自娱复自足。古仁人修养来自多方面,儒家修齐治平的理想,往往建立在对人生、世事的洞察和感悟,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放旷和释然。苏东坡之所以成为士人理想精神之化身,也正在于其全面的修养能使其人生圆融无碍,仕途遭贬,有“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的旷达,蒙冤罹难,则有“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的信念;而处治世,则恒能孜孜矻矻于民生、社稷。这就是中国文化浸泡出来的读书人应该有的样子,所谓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达能兼济,穷则独善,东坡乃是典范。寄情翰墨,足迹所到之处,留下数不清的名篇,千载而下,仍旧能感受其胸襟怀抱。
寄情辞章的人,从来不会感到孤独寂寞,也不会患得患失,计较蝇头利害,更不会在遭受挫折时心灰意冷,屈原如此,苏东坡如此,当代叶嘉莹先生也是如此,所谓千古骚魂不绝如缕,就是这样的一种浸淫濡染在辞章中,被淘染、熏沐的灵魂,万古不易。所以我称童心重要,就是诗人的心灵是不能被蒙蔽的,尤其不能为世俗蒙蔽,活泼泼的内心,保持“目既往还,心亦吐纳”“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的自由和敏感。有这样的内心,看待自然、人事,就会清新脱俗,就会真实率性,儿童是没有虚伪和矫饰的,他们的心灵,满是真实和美好,艺术家和诗人,毕其生都应该守护这颗童心。
利民兄喜爱文字,喜爱用文字记录自己,散文质朴、诗歌娴雅,都体现了自己的生命状态。读他的文字,可以感受不同精神状态下的利民,也可以随着他的文字以及文字中显现的物象和意象,来一次精神之旅。你可以看到他对古典的模仿,也可以看到对意境的努力开掘,但文字的生命在于真诚,有真诚的情感和真诚的景物,就有真正的境界。王观堂真知文者,其在《人间词话》中,早已对为文之道有精辟概括。利民兄为文,写人、写己、写生活、写艺术,成为总结过往、提炼思想、表达情感、发表议论的一块阵地,白话质朴而多情,文言深邃而凝练,成为生活乃至于生命的最好记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利民兄是幸福的,他可以在自己文字编织的世界中像个孩子一样嬉笑怒骂、纵情挥洒,把他在生活中被压抑的激情、被误解的委屈、被感动的性情、被升华的灵感,忠实的记录下来,使生命多姿多彩。这就是文人足以傲人的地方。
我拜读过不多的利民兄诗文,恒被他的文字所动,状写徐文达先生展览观感的长歌,有杜工部《丹青引》的气势;《神池行》组诗,明快而轻松,桑麻絮语、茅店鸡声的烟火气,又是陶令的坦荡。能自由驾驭文笔,这是利民兄快乐之所从来,他内敛的情感,找到了文字这个载体得以释放。
利民兄另一个幸福,是书法带给他的。自言父母亲都是教师,都写得一手好毛笔字。他小时候就在父母陪伴下写大仿,1988年跟随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家陈巨锁先生学书法。巨锁师怀瑾握瑜、谦恭自守,乃今之古人,所作章草,雅逸深秀,独步书坛,身在忻州,名被天下。忻州有巨锁师这样的蔼然长者,影响所致,地方书风就能有正大气象。利民兄数十年师事陈先生,勇猛精进,创获甚夥。曾长期临习颜真卿《麻姑仙壇》《颜家庙碑》《自书告身》诸名品,先得鲁公气格,笔可扛鼎,神融笔畅,可以看到他在临仿鲁公书法时,内外相应、心手两畅的快慰和欣然。其所以于颜鲁公方正端谨,宽博雄伟多所住心,亦缘性相近也。1992年拜访姚奠中先生,得先生垂教,始临习颜真卿《三稿》《刘太冲帖》《裴将军诗》,于苏东坡、刘墉、翁同龢、何绍基诸公行书亦所参究,东坡旷远、刘墉厚重、松禅文秀、道州奇崛,这些都是颜体书法最重要的继承者,千百年来各领风骚,利民以敦厚、质朴之心,取意诸家,熔冶一炉,笔下遂能自出机杼、别开生面。近几年多临汉碑、魏碑,继而对章草《出师颂》、篆书《散氏盘》《石鼓文》也有涉猎。则是利民取法乎上的不断攀登和求索。在书法中,利民兄找到形象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想,也找到另一个和古贤对话的桥梁。
书法有技术,但绝不仅仅止于技术,传统文人书写,因为有深厚的学养托底,所以能高视阔步、从容裕如;近代金石文字出土甚多,研究、创获大超前代,从而带给书坛巨大的取法和创作自由,因之,书法、篆刻呈现出前不见古人的繁荣局面;而日本现代书法,类似井上有一这样的人物,是依靠其独一无二的观省和创作方式,开辟出一条新途,背后的精神,仍非一般东施效颦者所可梦见。当代书坛呈现多元共生的景象,但有成就者基本不外如上三种状态。利民兄显然是第一种学养、书艺并重的人物,践行古代读书人的理想,守护文明,以天合天,这是一条最难、却也是最富有的道路。唯其艰难,所以需要静如止水、甘于寂寞的内心去体察和领略,唯其富有,故能充满山阴道上意外惊喜。为利民兄贺,在纷繁的大千世界,他能找到一块安放心灵的绝佳苑囿,有此,则怀醑计程,扬帆远行,一切名缰利锁,自当不在念中。
2022年8月
(注:本期题签即王利民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