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资金审计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3-04-06 10:49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23年2期
关键词:社会保障审计工作资金

赵 娜

前言

社保资金是指由政府和社会根据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法律而建立的专门基金。社保资金的审计是根据有关政策、准则和制度,对社保资金的征收、使用和审计的合法性、真实性以及有效性进行审核和评估。我国的审计机关隶属于中央审计局,而在实际工作中,它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审计职能。社保资金的审计是国家有关部门对社保资金的收集、使用和管理。

一、社保资金审计的相关涵义

1.社保资金的涵义

社保资金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核心和物质条件,它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设计与功能的外部反映,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社保资金能否有效、安全地运行,对于实现社保体系的目的至关重要。具体来说,社保资金由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再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保资金组成。社会救助资金主要包括救济、救灾、扶贫等。社会福利资金以福利彩票为主。优抚安置资金的主要内容包括:残疾人、退役军人、福利院和五保户。

2.社保资金审计的内容

社保资金的审计包括社保资金、社会救助资金等12个类别18个项目,其中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孕产妇等。另外,对各地试点或正在实施的机构养老保险、农民工综合保险等社会保险也进行了调研。审计对象:省、市、县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民政、卫生、财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残联等,个别仍实行社保资金行业统筹的单位,必要时辐射相关单位和个人。主要内容为:一是社保资金的筹资。二是社保资金的管理与运用。三是社保资金的使用效率与资产的保值增值。主要研究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最低生活保障基金、医疗救助基金是否存在资金余额过多而影响基金使用效率的问题,考察是否存在因不执行优惠利率、存款结构不合理等原因导致的基金收益较低的问题。四是我国社保资金的试点工作。对编报对象的合规性、编报内容的完整性、编列中的赤字情况进行了检查。根据调查结果,从各地财政状况、资金管理和监督、投资管理等几个角度,对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二、现状分析

1.社保资金审计依据尚不健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保资金审计制度建设滞后,至今尚未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制。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往往会产生政策上的矛盾,从而导致社保资金的审计工作缺少法律基础。我国的社保体系存在缺陷,首先是社保资金的短缺。目前,社保资金收入已纳入国家财政,但其社会保障经费分布在行政事业单位和各类事业单位相关账户中,由于没有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等特殊的财政拨款,导致机关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和政府的经常开支混淆,机关事业部门的退休金收入者的支出分布在家庭账户,但是被补助的寿险和失业基金仅仅列入了收入和开支,造成了对总收入和社保开支的模糊,而且由于财政控制严密,使得政府很难将其所做的工作告诉市民。其次是我国现行的社保体系还不完善,造成了各级政府的社会保障责任不明确。按照“分级”的原则,应当将各级政府的财务权力统一起来,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社会安全的供给。但是,当前我国社保资金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却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如果有人拿不出来,就会向上面要钱。中央每年都要为地方的社保投入巨额的资金。这一现状不但削弱了地方政府对社保的职责,而且对审计工作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2.社保资金审计监督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社保资金的一些内部控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社保资金的资金来源繁杂、使用范围广泛、操作程序复杂,监督不力,而中介机构又有权利用其资金,把社保资金集中到自己的腰包。有些地区的失业人员能力测试,福利评估,填写申请表,编制人员名单,领取失业救济金,这些工作都是单独进行的,很可能造成权力的不平衡,并且对贪污和欺诈的利用进行了控制。与此同时,在我国的审计制度中,也缺少必要的合作,导致社保资金审计监督力度不够。

3.审计内容准确性的把握不高

社保审计涵盖城乡居民、干部职工和社会弱势人群,其保障范围非常广泛。资金类型包括失业保险、养老、工伤、医疗、生育、救济等。资金的来源包括政府拨款、社会捐助、单位和个人缴纳、资金投资收益等,资金的使用途径比较繁琐;财政、卫生、银行、机关缴费单位、个体单位、社保部门、财政部门、医疗机构、机关缴费单位、个体等,其审计的内容十分繁杂,难以掌握目标的重点。

4.社保资金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当前,我国的审计人员整体质量与实际需要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针对目前我国社保资金审计中的问题,国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但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成效,有些审计决策并未被有效地落实,这与审计人员整体素质的低下有着一定的联系。

5.社保资金审计效果不尽理想

首先,在通胀条件下,将社保资金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库券,将很难进行保值增值,唯一可行的途径就是积极投资经营,尽量增加经营效益。其次,我国社保资金的审计监管尚未在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中发挥作用。当前,我国的社保资金审计工作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社会保险制度,这就必然影响到了审计职能的发挥。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健全,尽管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基本的制度框架,但是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与我国的发展水平仍有很大的距离。目前,我国的社保监管机关和其行政性部门之间的联系还不十分明朗,因此,审计机关很难对其进行及时的介入和有效的监管,而且也没有达到最好的结果。

三、对策研究

1.准确定位社保资金审计的目标

要根据实际,对有关的法律、法规和体制进行深入的调研和监督,确保社保资金的征收、管理和使用的公正,以及对违法行为的处理。在当前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中,社保资金审计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社会治安资金违法犯罪的人数逐年增加。所以,从长期发展的角度,应当深化财政收支审计,通过对我国社保资金收支、征收、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综合把握,从注重错误和防止舞弊,逐渐转变为发现和查找社保制度薄弱环节,提高运行效果。社保资金价值评估与运用,将社会保障的运行收益与风险转化为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与风险。我国传统的审计方法主要是对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审计,而效益审计则相对落后,只占很少的一部分,这与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社保资金审计要与国际接轨,就需要在这一领域迈出重大的一步。这说明了当前的审计形势和当前的经济形势,使得我国公信力的“合法性”转向了“有效性”。

2.努力规范社保资金审计的内容

对社保资金的审计内容进行规范化,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我国的审计工作更为规范,明确了我国的审计目标,提高了我国审计工作的有效性,进而减少了我国的审计风险,保障了我国的审计工作。我国的社保机构种类繁多,程序复杂,联系密切。在进行社保资金审计时,必须明确以下若干问题:第一,审计资金。着重于社会保障资金筹集、社会保障制度运行、按时足额缴纳税款、劳动保障、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工作,以及有没有少缴、逾期等情况。支付、转让或隐瞒资金,不管是在民用和住房方面,还是在个人的银行卡里,都有社会捐助,筹款,住房基金,或者建立一个“小金库”,审查预算和补助能否按期、全额地执行。其次,要了解资金的运行情况。主要是要确保社保资金及结算机构有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其经营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实行“两个账户”的经营和专项资金的专项运用,是否可以按照现行的保障制度和指标,是否可以进行社会保险业的中长期资金收支,是否有正常的资金使用,是否存在贪污、挪用等问题。第三,现金支付。其主要内容为资金分配是否严格遵守规定和程序,按时足额、拖欠、错列、增减支出、增减分配标准和虚报等。重点是要充分认识到社保的覆盖范围,认清“无保险”和“有保险”的问题,并对其进行评估和支撑,对所得与开支进行对比,以决定所募基金能否被用来应付社会保险的需要,投资决策中有没有做过可行性分析,有没有不科学、不公平、不合理、决策错误导致的投资和损失的浪费。对我国目前的社保体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找出影响其实施的关键要素,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从而使其得以实现。

3.不断改进社保资金审计方式方法

由于社保体系的新特点,以往的差错更正与审计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社保体系的发展,必须对其进行收益与风险的分析。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综合特殊的审计。比如,将社保资金审计与预算执行审计结合起来,能够对社保资金的收入和支出进行完整的统计和分析,并对其投资变动进行统计。各级政府的预算执行,在整个财政中,社保费用的比例,包括成本比例、资金可行性、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等是开展深入的社会调查的基础。二是把社会保障制度和扩展制度有机地联系起来。比如,查企业社会保障、基本保险、失业保险等,可以查缴费的单位。另外,医保资金来源分散,覆盖面广,管理层级多,因此,在对医保资金进行审计时,常常要对各医疗机构和各支付单位进行检查,以明确其支出状况。三是将日常审计和审计调查结合起来。社保资金、审计机构数量庞大,仅靠有限的审计力量进行审计,其范围不会很广,审计的力度也不会很大。为了全面、完整地反映和监控社保资金的运行状况,必须在审计中采取“常规”和“稽查”相结合的方式,也就是以经费审计为主,以审计调查为辅。通过对资金的购买、分配和使用进行监控,既能掌握资金使用的效果,又能及时地找到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共同问题。定期进行审计,对问题的成因进行剖析,提出切实有效的审计意见,为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和宏观经济的管理提供依据。四是将事后监管和预警监管有机地结合起来。事后监管可以揭示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中的漏洞和违规现象,从而保证其正常运行,但是由于长期运行而产生的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我国养老金制度面临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增长的问题,其后果常常是没有得到及时的警示,在危急关头停滞不前,未能充分反映出社保资金服务对象的真实目标和最根本的公众福利。为此,必须坚持经常性的事后监管,并将长期宏观预警监控列入职责范围,并通过互联网不断监控。

4.全面提高社保资金审计人员素质

经过全面的审计训练,社保资金审计人员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有丰富的金融、会计、财务管理、计算机、外语等方面的知识。开展社保资金审计工作,具有政策性强、覆盖面广的特点,要对有关法律、政策进行深入调研,掌握社保工作发展动向,力求政策质量和专业能力的全方位提高。在技术层面上,为了实现提高内审技术水平,必须强化内审人员的训练。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公共审计系统和社保资金专用审计系统,分析、处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系统,并采用计算机审计技术,对其内部控制体系进行检验,并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估。

5.争取最佳社保资金审计的效果

社保资金审计的终极目标在于:优化分配审计资金、降低审计费用、使审核机遇最大、审计效果最佳。当前,在社保资金审计中,争取最佳社保资金审计的效果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同行审计”是一种常见的检查手段,其优势在于立足基层,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但由于当地干扰大,一些问题难以体现。“上审下查”的优势在于不受当地干扰,对问题的揭露更为充分,具有很好的规律性,有利于维持政府的统一,但其弊端是审计费用过高。当然,采用何种审计方法,都要看具体的情形。在过去的审计中,社保资金被滥用的主要原因是地方当局为主要原因,而私人偷盗、侵吞社保资金的情况则极少见。为此,要继续强化“上查下巡”,对各级政府进行年度检查,对30%的基层单位进行检查,三年一次对社保资金进行审计。如此,审计工作的潜能才得以充分释放。

6.大力开展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

社保资金机构规模大,覆盖面广,覆盖社会各领域。在信息化的今天,依赖于传统的手工确认方法已无法适应新的社会需求。通过计算机技术,运用计算机进行查询、检索、统计、分析、综合等多种手段,可以寻找出一条可以突破的途径,进行网上的审计,并能有效地破解审计的“瓶颈”。

7.强化审计公告及责任追究制度

要想根治审计工作出现的问题,不仅要由稽查局来处理,还要依靠各方面的领导和各行政执法机构的密切配合,才能真正地防止这种反复的问题,这是一个长期而又困难的工作。第一,要建立和完善审计质量责任制,保证审计工作的实效,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不仅要找出问题、暴露问题,还要解决问题的整改和落实,要对审计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必须从查处违纪违法问题和解决问题两个方面入手。第二,各部门分工合作,形成多种监管机制。对社保资金进行监管,不仅是稽查局的工作,更是政府乃至全社会的责任。健全监督机制,构建人大、审计、社会三个层次的监督机制,并形成事前审查、事中执行、事后效果三个层次的监督体系。把社保资金纳入横向监管与垂直监管,从各个环节、各个层面,把人民群众的钱看管好,管好人民的帐。第三,要建立健全的审计和整改长效机制,对审计工作进行监督。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审计整改的成效纳入年终目标考核,纳入干部的监督、管理、使用的日常考核,在评价工作中,它是一个很关键的一环,要建立审计、财务、监察等部门联合开会,形成审计与组织、财务部门密切配合的形式,加强各部门协同配合,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与有关部门和被审计单位密切配合,带头排查“新工作格局”,及时消除审计问题,鼓励及时解决现存的审计问题。通过建立问责机制,逐步健全监管机制,确保“屡查屡犯”问题无处遁形。

四、结语

总之,社保资金的审计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当前,我国社保资金的违法违规行为频频发生,而在社保资金中出现的问题日益暴露,对其进行监督和审计显得尤为重要。另外,我国社保资金的审计监管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尚无健全的法律制度,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还需进一步提升,应加强对社保资金的审计和监督,这是保证其安全、有效运作的关键。

猜你喜欢
社会保障审计工作资金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中国目前开展公共政策绩效审计工作的几个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