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彩萍,罗文,陈雅娟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117)
高校理工专业学生是未来科技创新的重要群体,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群体,师范院校的理工类学生又是我国教育师资培育的重要群体,这类学生无论在科技强国还是教育强国上,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这类学生在学校也存有外在的转专业和内在的心理等各方面问题,如何加强对这类学生的培养,很多高校都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本文将从新生入学来探究提升师范学院理工类学生的培养,
新时代国家对高等教育资源的投入越来越大,对理工类专业建设也更加重视,2019年教育部等部门就联合发布“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积极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等理工类专业发展。同时,师范大学加快了向综合型大学的转型,这种转型在学科、专业上也必然要进行调整,理工科的作用更加凸显,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以福建师范大学新生为例,师范生、非师范生比例高达50%,这给理工科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也带来了挑战。
国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兴趣、特长,把转专业条件逐步放宽。2017年,教育部出台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41号令),规定学生在学习期间对其他专业有兴趣和专长的,可以申请转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发展变化,需要适当调整专业的,应当允许在读学生转到其他相关专业就读[1]。这一文件实行“转出申请无条件,转入录取有要求”的转专业原则,因此,一些在高考中没考上自己理想专业的学生就会选择先进学校再选择转专业的做法,在国家政策允许下很多学生能成功地转入到自己喜欢的专业。但是,在现实中很多理工科学生是在父母的要求下,更加关注师范专业,认为这是“好就业、铁饭碗”的专业,盲目跟风地转专业,转到自己不了解的文科专业,导致理工科学生转专业现象严重及流失普遍。
本文以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通过分析、了理工科学生的心理状态,在理工科新生入校伊始就开展多种方式的入学专业教育培养工作,提高师范院校理工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师范院校的理工专业新生和师范专业新生,拥有一些相同的心理特点,如刚脱离高中应试教育后进入大学容易放松,对大学充满幻想,但没多久又发现与自己心中想象的不一样,这就导致一定的落差,甚至还出现个别新生退学的现象,这也是刚进入大学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但由于专业知识结构特殊、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学校环境特殊,这些理工科新生与师范类新生又有不同的心理特点,比如他们的思维方式比较单纯,而专业培养要求以严谨为主,因此容易出现专业迷茫、就业方向不明、课业压力大、与人相处困难等问题。有研究结果表明[2],刚进大学的理工科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学业、情感、人际交往、心理等方面,调查显示,学生反馈理工科的课业负担较重,有12.8%的学生因为学习任务较重而感到不开心。所以,要从多角度、各方位了解理工专业新生的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以便更好地维护理工专业新生的心理健康。
社会环境会对人产生较大的影响,尤其是现实生活中对“生化环材”四大专业的误解,并且,随着高校更加注重全面素质的培养,理工科学生的学业压力增大,而且现在我国大学生数量增加,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在提高,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导致大学生在读期间的压力大,进而容易产生焦虑、急躁、紧张的心理。
校园环境是一个生态系统,校园环境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价值观形成、行为习惯等,不自觉影响学生毕业后的发展。虽然师范院校为了自身科研实力的整体提升、保持或提高自己身学校教研层次,在理工科专业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基础依然没有理工科学校雄厚,这导致学生的成就感不强,对未来比较迷茫。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直接影响一个学生的性格、价值观。目前,有些学生是按照家长的要求来选择专业,而没有尊重学生兴趣,比如,有学生十分热爱生物,但受家长的劝告、社会环境的影响,该生选择转专业到女生容易“就业”的文科,而且这不是个例,在很多理工科新生中都有存在,并且还呈现上升趋势。
理工科专业录取的学生有很多是“被调剂”过来的,第一志愿为生物工程的人数更是少之又少,这导致学生喜欢生物专业人不多、对专业前景不明、对未来的就业方向不明。理工科专业要求学生知识面较广,需要学习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概率与统计、线性代数、有机化学等思维逻辑性较强的科目,学生难以掌握。以福建师范大学生物工程班为例,班级44名学生,男生仅有14人,1∶2的男女比例远远小于理工科大学的生物工程专业,许多女生在高中时本就对数学、物理等科目难以把握,入学后这些课程让他们更加焦虑烦躁。
以上分析了师范院校理工科新生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因此,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我们主要集中在转专业和心理等问题上。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各项事业建设发展的重要环节,在学生工作中属于生命线的地位,对于提高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有重要的导向、整合、规范等作用,能够进一步引导师生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有力促进学生的价值观形成。
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新生,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完善相关的工作机制,加强爱国爱党爱人民教育、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筑牢新生意识形态阵地。
可以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结合学校专业、学科特色,在校园的公布栏、宣传栏等宣传党史学习教育内容,通过外界环境,让新生入校后时时刻刻都可以感受到感染和教育,增强学生在哪一行都能创造精彩的信心。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结合党支部、团支部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比赛,调动新生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为加强学生对理工科专业的认同感,学院要充分利用大一学期,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夯实专业教育,坚定专业理想。
⑴ 利用新媒体渠道,加强宣传教育
新媒体是传播信息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大大丰富的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4]。学院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招生宣传,向新生、新生家长介绍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科研平台、教学成果、师资力量、创新创业成果等增加新生、新生家长对理工科专业的了解及解答他们的困惑,提高他们的专业认同感。
⑵ 依托新生入学教育周、专业导论课程,提高新生对专业的兴趣
在新生入学时,对专业课程会感到不满意或者迷茫,因此开展专业介绍是十分重要的。专业介绍教育由系主任或者专业负责人向新生介绍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内容,邀请该专业的教授等开展讲座、座谈会,充分利用专家们的专业知识与广阔的见识,带领新生了解理工科的奥秘与美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理念。
⑶ 构建见习研学体系,掌握就业方向
校企合作是发挥企业的优势,对于大一新生,带领新生到合作企业了解专业情况,使学生及时了解社会需要、专业前景,掌握就业信息,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⑷ 建立导师责任制,精细化培养
理工科专业不同于文科专业,理工科专业学生需要学生经常到实验室动手实践做实验,探索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所以将学生分配给导师,让新生在大一时到课题组熟悉导师研究方向,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同时又能进行点对点帮扶,解决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导师责任制度,能有效告别辅导员带整个年级而无法顾及每名学生的问题,又能增强他们对专业的认同感。
⑸ 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加强就业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是理工科新生树立前进方向的重要举措,是树立职业目标的重要方法,贯穿大学四年。应尽早落实就业工作从低年级抓起的尝试,开设职业生涯规划通识教育课程,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给新生上形势与政策课,邀请高年级优秀的学长、学姐介绍他们的大学四年历程,使新生及早规划自己的生涯规划,帮助新生克服短见、浮躁的心理与情绪,为大学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更好应对社会对理工专业人才的高要求。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接触最多的群体,是大学生的思想导师,他们的每一项工作都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要想切实解决理工科新生的思想困惑,辅导员需要充分下到学生群体中,提升教育实效性。
⑴ 辅导员要尽快熟悉学生的情况
辅导员在拿到专业学生名单时,要及时熟悉学生姓名、家庭籍贯、爱好等个人信息,组建新生群,有必要时让学生发生活照给辅导员。以便在新生入学后,辅导员能根据其家庭、家乡特色等与之交谈。寝室、教室是辅导员活动重要场所,多下寝室、教室是了解学生重要的一个方式,同时应加强与新生家长的联系交流,了解新生在家的表现。
⑵ 辅导员要信任和尊重学生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大学生的朋友。新生刚从高中出来,会遇到各种不适应问题,此时辅导员要把工作做细做实。在观察到学生行为时,也要考虑学生背后因素,考虑学生的成长环境,用多种方式和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关爱。
⑶ 辅导员要提升个人专业素养
育人过程是自我学习的过程,在辅导员工作中,会面对各种新奇的事情,这也是考验辅导员素质能力的时候,所以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辅导员要增强专业素养、关注时事政治、加强辅导员间的交流,从而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切实解决他们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转专业政策放宽和学生专业思想尚不稳定的情况下,入学教育培养是稳定专业人才,降低转专业人数,提高专业竞争力的首要方式。师范院校理工科专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需充分结合学校、学院、辅导员、家庭的力量,以学生为中心,紧跟时代潮流,引导新时代理工科新生在人生转折点的起点处把握先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专业观点,换取学生的倾心,提高专业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