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帆,马英杰,张秀珍
(宣化科技职业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10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重大决策部署,其关键保障性要素是人才优化。面对大量乡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乡村劳动力技能储备偏低、乡村振兴人才短板凸显等诸多现实问题,《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布局结构调整,加强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满足乡村产业发展和振兴需要。在这一新机遇和新挑战下,职业教育更应积极对接乡村,推进创新转型,为农业现代化服务。
职业院校应当深入挖掘乡村振兴进程中各项事业发展的真实需求与诉求,并据此优化、调整现有的人才培育机制。
专业建设是输出乡村高素质人才的基础支撑,职业院校应当对“农业+”专业群的建设工作给予高度关注与重视,结合乡村振兴进程的实际需求及当地农村地区实际情况,建立具有地域特色、契合农业地区发展的“农业+”专业群。
在制定人才培育策略时,应当充分调研农村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据此建立针对性、精准性的人才培育目标,并以农村产业发展的实际效果作为人才培育工作的绩效考核指标,不断完善人才培育体系。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着重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与强度,重视现有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此外,职业院校还应当积极引进更多高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教师人才,并优化现有的教师评价机制,摒弃“唯学历论”“唯成果论”的错误观念与方法,积极邀请具备较强农业技能的工匠进入校园,担任特邀讲师或常任讲师。
职业院校应以“农业+”专业群为中心,不断强化校内各类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与深度融合,从而消除各类资源之间的壁垒,实现资源的有效共建与共享。此外,还应当强化校外各类课程资源的引入,积极与农业领域的企业、院校、科研机构建立牢固合作关系,从而构建起一套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协同发展模式,实现内外部资源的有效贯通与联动,加速现有课程体系的更新迭代,进而为学生提供更为深入、全面、前沿的理论知识。
目前,不少职业院校学生在毕业后不愿回到农村开展相应的创业、就业活动,这也反映出学生在思想认知层面尚未与乡村振兴战略产生有效的共鸣。职业院校应当强化思政教育工作,并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地区所产生的变化,从而使其主动爱农、积极事农、致力兴农,进而为乡村振兴进程输出更多能够共心、共情的优秀人才。
职业院校应当基于人才的成长规律及实际诉求,积极推进课程资源的信息化进程,不断丰富、优化现有的课程资源形式与内涵,从而提升人才培育成效。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引入更多先进、前沿的教学手段、教学设备设施,从而不断强化现有的人才培养内容与形式。
积极与政府、企业、农村集体等多方主体建立良性、畅通的合作关系,引入更多新生力量,强化人才培育能力,优化人才培育机制,并最终建立起一套“以学生为本”的新型人才培育模式。职业院校可与企业、农业合作社共同建立“订单班”,实现订单式人才的有效培养,共同搭建起人才实训基地,从而不断强化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1]。
结合乡村振兴进程的实际需求,分类别、分层次地开展人才培育工作:针对农业地区第一产业的涉农人才需求,结合当地作物、家畜生产状况,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从而兼顾人才实践活动的参与及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针对农村第二产业的技工人才需求,职业院校应当为人才提供工学一体化的培育机制,着力人才专业技术、实践技能的培养与提升;针对农村地区第三产业的服务人才需求,职业院校应当兼顾其专业技能与服务精神的培养与提升。
通过强化线上人才培育平台的建设,在有效降低教育成本投入、减轻经济压力的同时,为不同认知水平、不同知识储备的人才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培育方案,并解决职业教育地域、空间层面的限制与束缚。同时,不断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以“一对一”的形式保证不同学生个体自身需求的有效响应与满足。此外,职业院校还应当积极收集师生反馈意见,进行线上教育内容的优化与调整,针对实践性较强的内容或不适宜开展线上教学的内容,通过实训或线下教学的方式开展工作,从而实现线上线下人才培育的有效贯通与深度融合。
职业院校应当深刻认识到乡村人才培育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化的工程,应当建立起一体化的人才培育思维,深刻认识到乡村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与重点工程,明确根据乡村人才培育特点,调整现有的人才准入要求、流程,并建立起常态化、持续化的乡村人才培育策略。
职业院校应当与当地教育部门、院校建立有效联系,共同完善现有的职教人才培育体系,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培育的有效性与全面性。院校应当结合乡村人才培育工作特点,优化现有的专业建设、课程内容规划、教育教学理念及方式,探索更多更具针对性、精准性的人才培育模式,如“3+2”模式、“2+3”模式等,实现中职、高职人才培育的有效衔接。
通过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建立起双向交流、互通机制,为乡村人才的继续深造提供充分的条件与基础,进一步完善乡村人才培育体系。有关部门应当在普通院校与职业院校之间建立起一个共享、共建的人才培育平台,整合线上、线下各类人才培育资源,为乡村人才提供系统化、全面化的继续教育通道。人才通过接受继续教育获取相应学分,参与相应资格认证测试,得到相应的资格证书,实现学习成果的有效转化。
综上所述,人才已成为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推进的重要支撑,职业院校应当肩负起乡村人才培育的历史使命,深入挖掘乡村需求,精准供给人才;优化内、外部课程资源,提升乡村人才质量;并秉持“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育理念,不断创新人才培育模式,从而切实提升乡村人才的培育力度、深度与广度,强化人才培育成效,为乡村振兴进程输出更多高素质专业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