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安勇 姜 琳
人工智能、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新兴科技带来了世界格局的巨大变化,为国际化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的路径,这时坚持全球化、国际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都有意义。档案工作国际化就是把国际上先进的理念、观点和标准与我国的档案管理、编辑研发和社会服务等相联系、相结合的过程;这是一个引进、消化和吸收的变化过程,既有档案内部标准的变化,又有档案外部环境的变化;这是一个既被动又主动的过程;这还是一个丰富和简化了国际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很多国家的档案工作开展国际化实践是结合国家战略发展需求而展开的,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不论是实时还是滞后,也不论是全部还是部分国际化,不同国家的档案工作在不尽相同的实施国际化并推动国际化,回应或者应对全球化对档案工作提出的挑战。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档案工作国际合作和国际化,承认和尊重差异,坚持地位平等,自主自愿推进国际合作和利用国际化标准。人类共同体的构建和持续推进,不仅节省和释放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将各国档案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人类在享受全球化和现代化带来的福利同时,也必然被链接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包括承担全球化的代价[1]。就档案工作来说,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入民心和持续推进,档案工作国际化已成为助推档案工作创新、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
国际化是另一种维度的现代性,是现代社会在各个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档案工作国际化必然是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而产生。首先,随着5G、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对走出国门的国际间档案工作研讨交流与互助合作提供了途径和基础,公共事务日益全球性、社会生活日益复杂性、利益主体日益多元性等现实性问题为国际间档案工作的交流与合作打开了大门。其次,档案国际国内组织的自身发展,也需要借助并通过跨国间的交流与合作来实现。所以,档案工作国际化,既是现代社会的直接产物,还要面临现代化发展带来的挑战,充满风险。我国档案工作虽然有2000余年历史,但是现代档案仅有不到100年的发展历史,标准化和国际化更是仅有20余年的发展历程,但它却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的产物。与90余年前传统和封闭状态下的档案相比,包括现在的档案工作,国际化就是档案工作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蕴含着新的思维方式和思想理念,并寻求更高更快的发展。国际化是档案工作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的现代性表征,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方式快速反应和及时准确地服务,开展业务往来、管控风险、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生产活动,以全球性、国际化视野来思考档案工作,并进行全球性的资源配置与交换。由此表明,国际化是档案现代性的表征和历史演变的必然结果,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架构下,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广泛,生活节奏也在加快,新的科技在生活中不断被应用,造成档案种类和数量几何性增长的背景下,在急剧变化的国际形势下,档案的国际化也会有不确定性,蕴藏着一定的风险,故此,档案工作的实践者必须在既有的知识格局和认知格局下开展工作。
档案承载着社会记忆,自身具有丰富的内涵,档案工作标准化是遵循了档案工作的客观规律, 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也是国家、社会和人民对档案工作的基本要求。我国建设多年的档案工作标准化发展现已逐步实现正规化。1954年11月8日成立了国家档案局;1956年3月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1979年7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条例》;1982年正式提出制定档案管理标准方案;1985年, 批准颁布我国档案工作第一个国家标准《档案著录规则》;1988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1991年,我国档案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式成立,同年,国家档案局颁发了《档案工作标准体系表》;2009年,发布档案工作的国家标准共有12项,行业标准共有52项[2]。2011年6月实施《信息与文献 文件管理 第1部分:通则》和《信息与文献 文件管理过程 文件元数据 第1部分:原则》;2017年3月实施《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2021年6月又颁布实施了《党政机关电子公文归档规范》。国家档案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相关单位每年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布标准立项指南,以指导档案工作标准的制定,同时提出失效标准,以保证逐步形成与完善档案工作标准化体系[3]。
国际档案大会(International Coucil on Archives,简称 ICA)是国际档案界最高层次、最高水平的综合性会议。通常以当前各国档案工作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作为中心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1950年8月23日-26日,第一届国际档案大会在巴黎召开。中国于1960年派观察员列席第4届大会,1980年后每届都派代表出席会议,1996年我国北京举办了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之后,中外档案交流与合作活动层出不穷[4]。2000年中国档案报报社在第十四届国际档案大会上向与会各国代表广泛宣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与成就[5]。2005年安小米和李音等开始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实际上自2001年11月20日我国政府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根据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移动互联网广泛应用和认证工作的要求,我国的企事业单位就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简称ISO)的不同管理体系标准(如ISO 9000质量管理、ISO 3000风险管理,ISO 26000社会责任管理、ISO 27000信息安全管理、ISO 14000环境管理、ISO 50001能源管理、ISO/TS 22003食品安全管理、1SO 28003供应链安全管理、ISO 1901审计管理等[6])的基本要素进行制定管理体系标准,每个ISO管理体系标准中均有文件和档案管理要求的章节和条款[7]。为达到ISO标准,不论是外资引进还是国外投资的企事业单位都必须建立符合国际化标准的档案文件,便于今后的编辑使用和管理。
对于我国档案工作来说,坚持理论自信是非常必要的,在新的发展形势和格局下要敢于创新,形成适应中国国情的基础理论,有的放矢地指导工作实践和解决新的问题。面对新的研究领域和发展契机,引领档案工作走向国际化缺乏理论创新的土壤、制度、勇气和自信,短平快的评价体系制约着基础理论的推陈出新,只是在档案工作国际化领域表现得特别明显。中国档案国际化工作改革与发展,要求具有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理论指导和理论解释,不再是拿来生搬硬套,从而摆脱“用西方理论解释中国实践”“有实践没有理论”“实践缺少全面的理论指导”“实践缺乏实用理论”等种种困境。民族差异和知识壁垒,限制或阻碍了学术研究业务交流和会务决策,也限制或阻碍了知识的流动和学术的自由交流及人才的培养,对实现档案工作国际化目标造成极大的障碍。
国际化的管理标准需要有放天下而皆适宜条例、规则、制度解决现实性问题,但全球范围内存在不同利益主体、利益相关者众多,国际档案大会和国际档案理事会作为国际合作的重要组织和平台,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档案管理、教育、技术、研究、交流、文化和信息等方面采取了应对行动,通过公平、公开、民主、自由的交流沟通、协调妥协、求同存异、去粗取精、去黑留白实现最大共同点,不断完善档案国际化建设。但是国际化管理标准大众化、普及化会导致过度重视面而有意无意地忽略点,造成与各国社会需求脱节,阻碍国际间合作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在标准化、国际化和全球化三种势力的冲击下会造成实际工作中尴尬和困境,一方面我国实际情况不适用国际标准,另一方面国家标准滞后国际标准,从而造成国际交流与合作格局失序,也是当前我国档案理论研究者与工作实践者必须敢于面对解决的现实性问题。
人工智能技术、区块链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全球化思维的崛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引起全球的共鸣,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开放包容,超越了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的界限,更是成为当今世界解决世界难题的重要理念。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基于国内档案工作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敢于提出适合国情的基础理论,制定出自己的标准来规范档案工作。诸如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提到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创新性提出国际化的理论基础,用理论指导实践,才能有效避免或者解决档案工作国际化短视性行为和目标,通过交流合作和学术会议来增进友谊和民心相通,进而打开国际化工作新的发展局面。
所谓“亚政治”,是指一些组织存在于政治体系之外,它们的行为却给政治体系以巨大的压力,而他们的决策会影响某一个广大人群的生活态度、条件和状况[8]。档案国际化的亚政治,就是指在保障和维护国际间有序高效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存在于各国国家既有的政治制度之外,但对各国调整或制定档案工作条例、标准和制度具有指导意义和强制执行力。档案工作国际化亚政治主要表现在通过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求同存异达成共识,逐渐形成全球性国际化的档案工作治理体系、合作规范等。相对于领导属性自上而下的国家政治,亚政治是有约束性、自下而上的组织,对于促进与维护跨国间交流与合作秩序、消除不必要的繁琐程序、根除潜在的风险都有存在的必要。在越来越紧密也越复杂的档案工作国际合作背景下,我国档案治理工作也深受全球化的影响,其发展紧随时代潮流,我国档案工作者正努力探索能适应全球化进程的中国档案治理路径[9]。我国参与构建统领档案工作国际化的亚政治全球性制度及治理体系可以探索和努力方向如下:首先,构建档案工作国际化全球化治理亚政治,增强国际间开展合作的彼此信任度和可持续合作的动力,形成共识,凝聚力量,强化举措,形成健康向上的力量。其次,积极响应由全球档案工作国际化共同参与和认同的亚政治治理体系。比如,档案规则标准的制定者在制定标准、政治举措、经济发展、文化活动等多方面的过程中立足全球标准化视角,吸收国际档案规则、标准中的有益成分[10]。再如确立国际组织和各国广泛认可的档案工作国际化的重点领域、重点内容、研发方向。最后,积极主动参与国际档案管理合作组织,要提升在全球国际化和治理体系上的话语权,首先必须要能参与进去,在自愿、平等、公平、诚信和包容的前提下有效推动多利益主体问题的解决。我们一边要加快实际工作的发展步伐,一边要在研究领域跟进国际动态,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两个层面完善与提升档案标准体系建设和档案管理工作[11]。因此,档案工作国际化的有序发展离不开亚政治全球性制度及治理体系。
当前新科技、新技术、新产业、新信息等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出现,也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动档案工作向前发展、开创新领域。纵向比较我国在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已经开创了新的局面,不论在理论研究上还在实践工作上都取得丰硕的成果;横向比较还缺少更深入和更系统的研究,研究方法过于简单。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政府主导,开展国家层面上的交流合作;另一种是非政府间的合作与交流,主要开展学术交流、人道援助和比赛等;还有一种是出国进修、访学、科研合作,也是档案工作人员国际化的方式。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12];可以增强国家与档案工作的声誉与文化实力,提高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如中国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中的“非洲项目”,支持和帮助非洲各国发展档案事业;可以争取主动把握和制定国际化的管理标准、规则,掌控主动权、裁定权和话语权等,如中国人民大学安小米教授代表中国档案界积极参与ISO15489 文件管理国际标准修订工作。历史的经验教训表明,闭关锁国的结果只能是落后。档案工作属于公益性事业,推进国际间档案教育、管理与科研合作是我国档案工作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积极参与国际档案组织建设,这既是中国档案事业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世界对于中国在参与全球档案治理中发挥更大价值的期待[13]。1996年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在我国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在国际档案事务中的地位,有力地拉动了全国档案基础设施和业务建设的发展,同时,对于我国档案学术研究也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14]。由此可见,积极参与国际档案组织建设,特别是国际档案大会和国际档案理事会下属机构,可以多维、多样、立体、极大地展现我国档案文化和负责任大国形象,加快我国档案国际化,并提高话语权。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经济全球化的发生和科技革命的实现等新发展背景下的今天,国际化必然是我国档案工作发展的重要任务。国际化目标的实现涉及多个复杂事项的协调、组织和推动,我国虽然是已经取得一些成绩,但是从事学术交流、发展合作、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和援助项目等不是太多,仅仅限于几个机构、几所高校、几个专家教授,缺乏职能部门的统一领导与相关机构的规划协调,所以必须提高多渠道、多形式的重视程度。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全面推进档案工作国际化可持续健康发展,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提高重视程度。(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协调机制。建立研究国际化的专门机构,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将国际化建设列入档案工作长远发展规划,将推广使用标准化、国际化纳入各级各类档案馆考核指标,不但有考核机制还要有问责制度,做好多种类、多形式的组织实施工作。全面落实新的管理模式,突破传统管理方法瓶颈[15]。加强战略谋划,政策导向,凝聚最大力量,调动积极性,指导各级各类档案馆开展工作。(2)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工作开展。拓宽经费渠道、加大经费投入,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各类资助项目及政策支持,保障政策执行、软件环境、硬件设施跟得上国际化的配套要求,确保各类基础研究、学术交流、科研公关、援助项目、教学条件等的经费投入,为国际档案工作国际化开展提供经费保障和资金支持。(3)抓好人才培养,加大人力储备。谭嗣同曾经说过“欲讲富强以刷国耻,则莫要于储才。”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国家的竞争最终就是人才的竞争。所以必须重视并搞好人才培养,特别是国际组织的人才培养,采取引进来送出去的办法,一方面积极从国外和国际组织引进人才,发挥人才的智慧和能力;另一方面积极推荐在国际组织中的任职,培养和锻炼人才[16]。从长的发展规划必须制定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机制、保障制度、培养路径等,激活人才创新活力,加大国际化人才储备是做好各项事业的关键,也是实现赶超战略的必要条件。(4)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构建理论体系。我国的档案研究看似百花齐放一片繁荣,但往往是东拼西凑或简单罗列,缺少基础理论的支持和理论思维的逻辑力量,所以应该加强顶层设计,重视基础理论研究, 促进研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助推中国特色档案工作国际化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形成。从世界范围看,谁掌握理论基础,谁就占据话语权,谁就能掌控更多的现在和未来,如美国掌握着互联网和集成电路的霸权,就是因为互联网域名管理和根服务器及集成电路的理论基础被美国掌控并制定出标准。(5)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国际化落实。国际化标准专业性强、科学性高,它的实施不仅仅是国际化高端人才和专家教授,更需要一线实践者的内部人才自身优势,要突破传统的、局限的做法,敢于创新、优化培养,建立一套较为全面系统的培养体系,我是较为推崇档案馆采用科室轮转和进修方式培训青年职工[17][18],提升档案者的综合素质和国际化视野,增强竞争意识、超前意识和使命意识,促进全面发展,为落实我国档案工作国际化的实施培养具备科学素养和相关技能的一线档案实践者,这是保证我国档案工作国际化永续发展的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