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欢,王梦茹,刘万琴,李珂熠,刘厚颖★
(1.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3 ;2.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3)
奔豚气,又名贲豚,是指临床表现为气从小腹起,上冲咽喉,或心下悸动,或头目晕眩,甚则晕厥,不发时如常人的一类病证;张仲景认为,其病机不外乎气机的升降失常,一则肝肾气逆,二则寒水上逆。在现代西医学中,多将其归结为神经官能症、高血压、冠心病等,目前未有与之症状相似的病名。此病在临床上十分少见,多数医师将其归为其他病的附带症状。吾师刘厚颖曾在临床中接诊一位患者,恰目睹患者发病全过程,经望、闻、问、切四诊后诊断为奔豚气,临证处方,疗效显著,笔录记之,供君同考。
“豚”在古代特指小猪,这是一个对奔豚气症状最形象的描述,其在临床上症状表现为自觉有气从小腹上冲,如小猪奔跑于胸间,可至咽喉,难以名状,可上冲巅顶,导致头痛头昏。由此形象比喻,故而得名。“奔豚”一词,首次出现于《灵枢经·邪气藏府病形篇》:“肾脉急甚……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1]。肾者,生气之元源,肾阳虚衰,寒邪侵袭,故足不收,肾主二阴,气化不利,故前后不得畅快。后又有医圣张仲景于《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篇》中提出:“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生动描述了其临床表现,以指导后世对奔豚气的辨别。《难经·五十六难》第一次提出“肾积奔豚”病症,曰“肾之积,名曰贲豚……若豚状……令人喘逆,骨痿少气……何以言之?”后世医家多沿引。奔豚气在现代医学中主要归结为高血压、心悸、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神经官能症、恐惧障碍等[2]。治疗上也主要是对症治疗,例如降压、减慢心室率、抗抑郁等治疗,但疗效欠佳,常常不能根除疾病。
奔豚气的发生根本是气机的逆乱,故其病因主要为引起气机紊乱的一系列因素:如惊恐焦虑、肝郁不舒、肾阳不足、肾水不化、寒饮上逆等。惊恐、惊吓常常导致气机瞬间紊乱,所谓惊则气乱,恐则伤肾,如是也。倪海厦教授常举例说:若一名长期便秘患者,糟粕常常积于大肠,大肠乃吸收精液水分的器官。将糟粕剩余水分吸收,经三焦回馈到各脏腑,故而使机体正常运行。当受到惊吓后,气机瞬间紊乱,上下不时,大肠功能受到影响,将糟粕邪气连同水分一同上输于心,心脏乃君主之官,不可受邪,欲将糟粕邪气排出,故而心下悸动频频,难以平复。张仲景也认为:奔豚气的发生不外乎气机的升降失常所导致。由此可知,气机紊乱,气机升降失常,升者不升,降者不降是奔豚气的主要发病机制。
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性喜条达,恶抑郁,肝脏为全身气机的发动机,调节着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和气血的正常运行。若情志失常,忧思过度,肝气郁结,全身气血流动受阻,气机滞后,运行不畅,气机就容易瘀堵,气机阻滞,运行不畅,堵于中焦,当受强烈刺激后,气机逆乱,冲气上行。另外,肝经循行经过腹部、胸胁、咽喉、癫顶,故当肝气不舒,肝经受损时极易出现肝气犯胃之痞满,或胸胁胀满,咽喉不舒,或癫顶胀闷痛等,这都是奔豚发病时常常出现的附加症状。由此可见,肝脏的功能正常与否,与奔豚的发病有着巨大联系。
肾者,先天之本,主气,肾主纳气,肺主出气,两者共同调节着呼吸运动。肾主水,肾水宜升不宜降,当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于调养导致肾阳不足时,肾之寒水上冲,上犯心阳,心阳亏虚,发而为病。
临床上常将奔豚分为肝气郁结、肝郁气逆证,肾阳不足、肾水上逆症,阳气不足、水饮内动证等[3]。根据其病因病机的不同,治疗上以奔豚汤、桂枝加桂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等常用[4]。
肝气郁结化火,属少阳证、厥阴病。肝气郁结时,冲气循厥阴上冲,往来寒热,宜予奔豚汤。《金匮要略》云:“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处以李根白皮、白芍、炙甘草、川芎、当归、葛根、黄芩、半夏、生姜等。李根白皮为君药,以清热下气为效,最善下奔豚之气,在奔豚气的治疗中不可或缺,但由于其药源紧缺不易获得,现多采用桑白皮作为替代品使用[5]。肝气不舒,气郁最易化火生热,复感外界刺激心神,引动肾间动气挟火郁之气上逆,故予黄芩清郁热,降上逆之肝气,白芍柔肝、养肝阴等。
肾阳不足,肾水上逆,肾间动气上冲。肾之阳气不足,寒饮内动窜逆,呈现一个欲上冲而还未上冲之势。肾间动气上窜,如胸中小猪奔跑,发为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以桂枝、茯苓、甘草、大枣为药物组成,本方中茯苓行利水渗湿之功,其中茯苓半斤,用量大,倍于桂枝,可利水渗湿,截断上冲之水势。桂枝作降逆化气之用,甘草、大枣调和诸急,通方共奏利水温阳、降逆化气之效。其煎煮方法需要注意:“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温服一升,日三服。”有现代研究表明甘澜水是溶解氧达饱和状态的水[6],对中药成分更好地被机体吸收具有促进作用。李启泉等[7]也通过引入溶度参数理论设计研究并解释了甘澜水的作用原理。甘澜水作为古代特殊水溶剂,其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广泛推广和使用。
心肾的关系为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当心阳不足时,心火温肾水的温煦功能不足,则肾水上犯,水饮内动,属桂枝加桂汤证。桂枝加桂汤出自《伤寒论》:“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8]。”由此可见,桂枝加桂汤乃桂枝汤重用桂枝而得,为治疗心阳不足、肾水上犯所致奔豚之效方。桂枝加桂汤具有温阳散寒、降逆化气的功效,其主要以桂枝、生姜、芍药、甘草为组成。心阳不足,阳虚寒邪上犯,故治疗时桂枝应加量,以温阳解表,平冲降逆。桂枝温心肾之阳,心阳得以温煦,复温肾阳,肾阳得以阳光则制约上逆之肾水,水火既济,以达到阴阳调和之效。生姜对脾胃具有温补作用,又能降逆止呕。芍药、甘草可缓症之急。全方温阳解表,降逆化饮,治疗心阳不足之奔豚气疗效显著。桂枝归肺经、心经和膀胱经,故从归经来说心阳不足予桂枝可循经而治。桂枝性温,可振奋心阳,使阳气得充,肾水得温。现代研究也表明桂枝中富含桂皮醛、挥发油等,具有扩张血管、降压等作用[9]。另外,肉桂具有补火助阳,引火归元之功,对肾阳不足之证亦疗效显著[10],现代用法中加桂常加肉桂。桂枝加肉桂其温通心肾,平冲降逆之效更著。
患者周某,女,69 岁,2020 年5 月8 日初诊。主诉:自觉左胁肋区阵发性跳动半年,伴全身乏力、眩晕、呕吐。 2019 年末,患者无明显诱因自觉左季肋区频频跳动,伴全身乏力、眩晕、恶心呕吐。间断性发病,发病时全身瘫软无力,不能站立,精神萎靡,无头痛,心慌胸闷等证。自行口服“藿香正气水”“丹参滴丸”,卧床4 ~5 小时后症状稍缓解。多次于各大医院就诊未见明显好转,病情反复,间断发作,长时间卧床休息后可缓解。直至2020 年5 月8 日,患者无明显诱因再次于家中发病,时以全身瘫软无力、恶心呕吐,由120 急救车送至我院就诊。入院后患者症见心悸、头晕,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伴全身乏力,不能站立。舌淡胖有津、苔薄白,脉沉滑。入院后急查随机血糖、心电图、心肺五联、感染二联、甲状腺功能、心梗三联、感染性标志物、心脏彩超、胸部CT,均未见明显异常。后又查颈部血管彩超回示:颈部斑块形成;头颅MRI 回示:脑白质多发缺血灶,右侧小脑半球软化灶。头颅MRA、SWI、DWI、冠脉造影、24h 动态心电图、24h 血压均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积极予降压、调脂稳斑等对症处理后症状稍改善,但多项检测皆未明确此病病因。刘厚颖教授根据其高血压病史,结合其眩晕、呕吐一证,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广藿香10g、白术20g、天麻30g、陈皮10g、法半夏15g、茯苓20g、炙甘草10g、黄柏10g、桑叶12g、菊花12g、泽泻30g、川芎15g、炒蔓荆子12g、桃仁10g、红花10g)以平肝熄风、降逆止呕。共6 剂,水煎服,尽剂,患者眩晕、呕吐症状好转。2021 年5 月19 日二诊:患者再次发病,感左季肋区跳动,约一刻钟后即感眩晕、心悸、肢软乏力、恶心干呕。四肢冰凉,双下肢为甚,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吾师观其脉证,细细思量片刻后曰:“患者心下悸动,自觉逆气上冲咽喉,气上呕逆,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此与奔豚气症状契合,可循方为治。患者自觉双下肢冰凉,既往怕冷,乃寒水上逆,侵犯心阳之证。可予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以行温通心阳、理气降逆之效”。遂予:茯苓30g、桂枝10g、炙甘草12g、肉桂10g、白术20g、醋五味子15g、龙骨30g、牡蛎30g、山茱萸30g、锻磁石30g、陈皮10g,共4 剂,甘澜水煎服,日一剂。症状好转后,更再10 剂,尽剂,病愈。随访一年未复发。
奔豚气,乃自觉脐下悸动,如小猪奔于胸间,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呈间断性,不发时与常人无异。本例患者就诊时症状以左季肋区跳动为主,伴有头晕呕吐等症,再结合患者多年高血压病史,故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以平肝息风,降逆止呕,服用后患者症状缓解。患者二次发病时,有眩晕、心悸症状,肢软乏力且双下肢冰凉。结合患者既往怕冷,同季节衣被多于常人,故考虑其病情为奔豚气。奔豚者,气逆也,其主要病机为气机升降失司,由肾间动气随冲脉上冲所致。患者平素怕冷,欲饮热水,发病时双下肢寒冷乏力,即为寒;肾为水脏,下焦多阴寒,阴寒盛或心阳亏,寒饮内动,阴寒乘虚循冲脉上冲,即发奔豚[11]。另有心阳亏虚,镇摄无权,肾水上犯,阴上搏阳,气上冲胸,发而为病。纵观患者脉证,即应温阳行水,理气降逆。遂予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出自《伤寒论》之《奔豚气病脉证治》第4 条“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12]”。方中予桂枝温阳降逆,茯苓利水,甘草调和全方以利水温阳、降逆化气。苓桂术甘汤,是张仲景的一剂祛湿名方,由其方剂名即可得知其药味组成。《黄帝内经》中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乃维持全身水液正常运行的重要器官,其运化水液的功能如果出现问题,水液运化不畅,停聚于机体,则生痰。故利水不仅要渗湿,更要健脾。在苓桂术甘汤中,桂枝制阳光,机体阳气不足,故非桂枝难以取效;白术燥湿生脾土,茯苓为利湿要药,全身水液代谢和排泄如江河与小溪的汇聚,其中三焦为小溪,润养脏腑及通利水道,膀胱为大河,汇聚全身之废水排出体外。在此方中,桂枝于上焦出太阳温煦大地,中焦以白术健脾燥湿,茯苓下利水道。全方上中下全方位利水渗湿健脾,当仲景第一祛湿名方而无愧。在本医案中,患者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提示体内有湿气;根据患者眩晕乏力等症状可知其体内脾肾阳气皆不足,致肾水上犯心阳,引发奔豚。故予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配以龙骨、牡蛎、锻磁石重镇降逆、滋阴潜阳,平上逆之气;山茱萸、川牛膝滋补肝肾;全方温阳利水,理气降逆。尽剂,立效。随诊半年未复发。
在临床中,患者的病情和症状表现纷繁复杂,大多时候与书本的精简术语并不相符,但我们要学会抓住本质进行判断。面对病情症状时,临证处方,多方考量,经方不得废,断不得按图索骥,需据患者临床症状辨证施治,因人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