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桢
(长沙理工大学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行业均开始普及应用信息化新型技术,提升工作效率,但信息技术进步与创新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使得企业信息化管理难度加大,假若施工团队无法适应,不仅无法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还会带来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对此施工团队需结合时代要求和信息技术特性,建立培训体制,改变自身错误认知。但考虑到员工受教育水平不同,理解问题方法不同,管理者需要优化现有的管理体制,秉承创新理念,思考现有体系的短板,以应对未来复杂的信息社会需求。
关于大数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给出的定义是: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大数据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的处理。如果把大数据比作一种产业,那么这种产业实现盈利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它的特色在于对海量数据进程分布式数据挖掘。但它必须依靠一套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和云存储、虚拟化技术。掌握、了解大数据的特征(容量、种类、速度、可变性、真实性、复杂性、价值)、内在运行机理,才能有的放矢,利用大数据技术为企业所用。
在大数据背景下,信息收集渠道开始变得多样化,除常规的渠道外,利用仪器设备也可实时监测数据,并直接传输到主控设备中,借助数字化技术的判断及优化能力,可以加快程序优化效果,数据的分析准确性将显著提升。现阶段,大数据技术已成为各行业发展的基础,数据处理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安全风险能得到有效遏制[1]。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传统工程项目中,有助于更好地落实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目标,建筑施工企业结合海量工程项目数据,明确项目工程的重点、难点问题,优化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对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与数量具有积极的作用。
对于建筑行业而言,企业管理者和员工需认清大数据技术的重要性,积极推动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从而助力企业创新工程项目管理体系。但在企业实际工作过程中,时常会出现员工对大数据技术认知不清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自身信息化素养不够
大数据时代,施工单位在进行项目信息化管理时需要根据信息化需求,对企业员工的专业素养进行强化,使其了解信息化工作模式的特点,并针对技术要求进行理论层面的学习,并辅以实践论证[2]。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部分工作时间较长的员工更适应传统的工作模式,当其需要学习新型知识时,会经历一段时间的培训,在此期间其经济收入情况会有所下降。为此,部分员工会继续沿用传统的技术手段,但人脑终究不能替代大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和计算功能,致使员工缺少对新型技术的应用缺少实践经验,新型技术体系、管理体系被架空,制约其落地实施。
2.监管不够全面
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模式具有更强的系统性,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完善管理体制,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监管制度,除线下传统的管理模式外,线上的信息风险及管理短板也需完善。但实际工作过程中,管理人员虽顺应时代发展开始应用信息化技术,但其相关管理制度仍是按照原有的标准,致使数据出现错误时,很多线上原因无法问责,管理缺少全面性,线上的风险也未能及时解决,短期内仍会出现相同的问题。另外,一些管理者在实现信息化转变时,过度注重技术更新,思想等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被忽略,致使监管受个体认知的影响出现不全面的情况[3]。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对建筑行业来说是一场变革,象征着建筑行业正式步入信息化时代,其工作模式更加高效,但受制于员工个人能力和多样的质量管理短板,大数据的应用效果参差不齐,行业并未形成统一的标准。
1.员工综合素质不高
现有的技术手段的优势在于能够标准地完成既定运算及处理任务,不会受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但以现有的技术手段,无法在系统中搭载人工智能,这意味着其工作模式是规范的,同时也是一成不变的,若想保障其工作效率,需员工在旁辅助,借助其专业能力完成设备调整,确保其具有灵活多变的优势,以应对未来多变的工作需求。但实际工作过程中,首先,部分施工团队只要求员工了解设备的使用方法,并未系统地培训设备的调试方法,致使工作时,虽说工作效率远高于传统机制,可一旦遇到异常情况,无法及时发现,需要变更设备运行参数时,也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其次,大数据技术虽说信息处理能力较强,但想要发挥其真正的价值,员工需实时对接现有的工作系统,从中寻求风险来源,加强管理,否则一旦出现偷工减料等行为将造成企业产生不必要的损失。
2.质量管理不到位
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需要结合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长期连续优化,以应对愈加多样的管理需求,但实际工作时,很多施工团队无法实现上述目标,其主要体现为:首先,工程项目大多规模较大,所需要的物料量极为庞大,因每年受原料产出量和市场因素的影响,物料价格会实时波动,此时员工需仔细调研,并结合产出地等原因,明确价格的标准阈值。但事实上,员工对市场价格的变化不够敏感,只有在购置出现价格差时才会进行思考,这会使得购置进度被延误或付出更高代价。其次,部分管理者并未注重技术和施工方案的适配性,过分重视施工进度的推进,并未完善安全防护,做好责任分化,原有高效的检查体制也会出现短板,进而产生更多样的安全隐患[4]。
大数据背景改变的不仅是各行业的工作模式,也在改变着市场的竞争方式和员工思考方式,虽说后者的存在相对微观,但也不可忽视其指导作用,而且工作模式和硬件配置的更新本就只是在建设框架,只有员工从思想上肯定这种新型工作模式,并结合技术特性进行针对性优化,才能发挥大数据技术的全部优势,并基于此完成新型体系构建,应对未来复杂的市场需求。
信息化建设包含的内容极其多样,不仅包括信息化基础理论知识,还包括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及创新路径。基于此,首先,施工单位需基于自身职能需求,定期开设信息化培训课程,要求在岗员工共同参加,并结合部门需求,制定细化的技能培训体制,由公司培养员工的信息化理论,并利用考核等机制,检验其学习质量,各部门根据基础知识,延伸培训技能操作规程和设备养护手段,要求员工尽量使用新型技术来完成工作,并阶段性开展总结会议,对阶段性成果进行报告,激发员工积极性,同时明确未来的优化方向,找出体系短板。其次,明确工作重心。大数据技术的落实不仅需要针对现有的工作模式和硬件设备进行更新维护,还需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实践,不断总结体系短板,这便需要员工明确工作重心,不能过分注重客观条件的完善,要针对员工本身的工作能力进行强化,并注重实践[5]。
企业有时会出现数据失误的情况,且管理效果不理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管理者并未按照实际情况建立与之对应的管理体制,线上风险未能得到良好解决。首先,管理者在完成体系更新后,需将监管体制同步完善,除传统的线下管理内容外,还需了解可能影响线上数据准确性和系统运行稳定性的因素,并成立专业的技术部门,检查设备的运行现状,并细致完成监管体制的完善,当出现监管问题时,同步分析线上和线下的影响因素,同步完成系统优化,并根据系统适配性进行规格调整,降低外部环境的影响。其次,监管工作需提前做好责任分化。对此,各员工和管理者需明确管理体制的建立,不是为了惩罚员工,而是明确体系运行不畅的根本原因,据此对现有的体系进行强化,更好地挖掘技术优势,以应对未来复杂的市场需求,故而员工需根据自身职能,划分好管辖范围,并建立基层管理部门,避免出现越俎代庖的情况,总结系统短板,惩罚玩忽职守、中饱私囊等边缘化行为。
若想提升应用效果,需要平衡人力和管理间关系,利用专业的管理体制改变传统应用方式,进而提升设备运行稳定性,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发挥大数据技术的真正优势。
1.强化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人才强国理念的不断深化,各行业逐渐意识到即使信息化技术正在替代人工完成工作,但其运行方式仍相对死板,部分特殊情况下,即使设备并未出现故障,但由于其不懂得变通,仍会出现部分不可控的隐患,此时通过人工进行调整,可保障工程进度的稳步推进。基于此,首先,需充实人力资源储备。利用互联网和三方平台发布招聘信息,借助联网工作模式的优势建立线上面试渠道,充实人力储备,为部分无法实地面试的人才提供机会,避免遗漏专业人才。其次,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进一步培训,要让信息化的科学理念深入人心。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专业人员进行全方位打造,建立工程项目的多方沟通平台。最后,需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进行考核,在人员招收时便需要提升门槛,要求其不仅需要熟悉本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化素养,了解基础设备的使用方式,尽量具备实际工作经验[6]。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项目管理水平,还会进一步优化项目管理,提高相关人员的应对能力。
2.加强质量管理
对于项目工程而言,质量管理包含的内容相对多样,不仅需要注重施工质量,还需对过程中需使用的物料及设备进行检验,并建立完善的运维管理体制。基于此,施工人员需明确优化方向,并根据工作需求不断完善并落实基础管理结构,从而降低外部因素的影响。
一是注重物料管理。于工程项目而言,物料问题是一项贯穿全过程的内容,故而其必须根据市场行情,做好管理工作,先加强生产管理,再对现场进行管控。项目管理人员运用信息化手段对结构化、非结构化等多种类的数据形式进行处理。剔除无效数据并对其作用进行分类,使其更加有效地指导施工现场工作。对此,施工人员须尽力和厂家达成长期合作关系,并提前考核好其资质、生产能力等,确保物料需求量能被满足的同时,还能够应对紧急物料需求,从而降低外部环境的影响。另外,当物料运输到现场时,需先进行抽样检验,发现该批次物料存在问题时,及时返回更换,并派遣专业人员随行查验,避免出现边缘化行为。而其抽样检验的时间间隔,密度均需要根据其用途进行界定,确保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显著的效果[7]。
二是注重技术更新。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工程项目管理中是新时代的重要产物,其具有极强的集成性,能够通过搭载功能模块或进行技术更新来提升自身运算及分析能力,但考虑到用户的需求具有较强的多样性,故而一成不变的工作体制很难应对,设计人员需根据技术特性,不断积累经验。对此,工程团队需建立针对性的技术团队,在设备运行时利用专业的仪器设备完成参数收集,以作参考,并实时地对接市场,了解新型技术和设备,从理论层面分析其实用性,并在现场建立试点,测试其在运行中的稳定性,了解其风险来源,从多个角度判断其与当前结构的优劣,从而完成技术更新。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大数据技术的逐步普及,建筑行业获得了诸多发展机遇。在大数据时代,很多建筑企业管理团队都在想方设法结合自身情况,应用大数据技术。但考虑到大数据技术集成性较高,且具有一定应用难度,这就要求建筑企业应结合实际需求,解决个体认知差异和设备更新缓慢等短板,提升体系适配性,降低客观因素的影响,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从而保证企业的健康平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