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跨学科“非遗”主题学习活动探索

2023-04-05 17:21王宜祥珠海市教育研究院
中学历史教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婚嫁非遗跨学科

◎王宜祥 珠海市教育研究院

一、引言

当前,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传承越发重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就强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在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1],但由于“非遗”承载了区域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包括语言、民俗、技艺、实践、思维等内涵,是一个高度跨学科的项目,是当前国民教育体系中任何一个学科所无法容纳的。而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要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围绕某一研究主题,将所学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方法以及课题研究等结合起来,开展深入探究、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2]

通过跨学科的方式来持续推进“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首先,在规范的学校课程体系下,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等实践形式,使“非遗”传承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同时,促进地方“非遗”的传播和传承。其次,“非遗”项目可为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提供很好的课程资源。这种课程资源既包括实践层面上的传统技艺和生产方式,也包括精神层面的情感思维与传统精神,学生通过系统的探究学习活动,逐步加深对地方“非遗”的了解,有利于本土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培养青少年学生对区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爱祖国、爱家乡的意识,增强家国情怀,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然而,如何将“非遗”保护和传承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建立科学系统的教育机制,如何用有效手段促进“非遗”在中小学中保护与传承,对这些问题的研究目前仍处在探索阶段。有鉴于此,笔者以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载体,探索“非遗”传承的路径,为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提供支撑。

二、历史跨学科 “非遗” 主题学习活动的实施路径

(一)基于历史跨学科的方法开发与整合“非遗”资源

跨学科“非遗”主题学习活动,其起点基石必定是区域内的“非遗”资源,这是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前提。“任何民族、社区或地域群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存都不会是单一的”[3],由于“非遗”资源内涵的复杂性,必须立足于历史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借助融合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对“非遗”资源进行系统性地开发与整合,为下一步设计开发相关的主题学习活动做准备。首先,根据地方“非遗”资源的特点、内涵和呈现形式对其进行分类梳理。例如可将资源分为文献资源、影像资源、口述资源等;其次,立足历史学科,选择关联的跨学科技能,对“非遗”项目资源进行整合,将“非遗”项目视为一个完整的发生过程,借助田野调查、口述访谈、资料分析、视频记录等手段方法,将“非遗”项目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演变的历程、历史价值等完整地呈现出来。

例如,笔者在围绕“斗门水上婚嫁”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时,首先指导学生通过文献搜集、口述采访、多媒体记录等方式,对其相关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由于婚嫁过程不仅涉及到传统礼仪,还涉及到社会习俗和民间文艺等项目,因此,笔者指导学生要采用历史学科的基本方法,包括史料溯源、史料分析、价值判断等,综合采用文学、地理、音乐等学科的方法,对“斗门水上婚嫁”的相关资料进行相关的整理,结合该项目的沿革过程,设计了历史跨学科主题的资源整理框架:(1)“斗门水上婚嫁”产生的背景资料,包括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历史学结合地理学科的方法);(2)“水上婚嫁”的流程、习俗与礼仪相关资料(历史学结合社会学与人类学的方法);(3)历史时期与“水上婚嫁”相关的艺术作品,如“水上婚嫁歌”、“水上婚嫁”旧照片、“水上婚嫁”记录媒体资料等(历史学结合文学、音乐、美术的方法)。依托于上述资料整理框架,学生能够回到历史经验现场,对“斗门水上婚嫁”这一特定的习俗进行全景式的了解,借助跨学科的方法对该项目资料的整理和解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跨学科能力也在主题学习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在完成对“非遗”资源开发与整合的基础上,教师可发动其他相关学科的老师及学生,进行跨学科主题式的“非遗”资料汇编。跨学科主题式的“非遗”资料汇编,并非简单的资料拼凑,而是根据中小学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考虑他们阅读学习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对资料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知识、方法与技能,对相关的资料进行全面解读,严格按照科学的文本格式,将其整理成学生易于接受的读本形式。

学生在对地方“非遗”资料进行整理收集过程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完成项目学习,不仅培养了他们历史思维,提升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还对地方“非遗”资料进行系统地规范地编写,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推动地方“非遗”资料的保存,促进“非遗”有效传承。

(二)以历史跨学科的思路来设计“非遗”主题学习活动

历史学科跨学科主题活动的设计,应立足于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采用跨学科的思路,其活动载体为“非遗”项目,围绕上述三要素展开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时,应关注三个维度:一是素养维度。素养维度除了关注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外,还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基本品质,包括人际交往、团队协作、情感体验等;二是方法维度,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其学习活动所采用的基本方法应是历史学科的,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上,辅以其他学科的方法,基于跨学科的视野进行学习探究;三是传承维度。这是“非遗”项目学习活动应关注的方面,从历史学科的角度深度挖掘“非遗”项目与核心素养及学生成长的衔接点,从而逐步达成对“非遗”项目的认同,进而在认知心理的层面上实现对项目的认同,从而帮助学生自觉树立起传承和保护传统优秀文化的意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等。

例如:在非遗项目“装泥鱼”的主题学习活动设计中,笔者将该项目的学习目标设定为:(1)依据文献资料对“装泥鱼”的历史发展与现状进行梳理,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语文学科的综合能力;(2)了解“装泥鱼”所需的基本技能与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劳动实践能力;(3)通过多样化形式,提出保护和传承“装泥鱼”项目的建议,侧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随后,笔者围绕学习目标,立足于历史学科技能,设计了“装泥鱼”的跨学科学习内容:(1)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到图书馆中搜集与“装泥鱼”相关的资料,梳理出“装泥鱼”产生的时空背景及其与古代社会发展的关系(运用历史和地理的学科技能进行分析);(2)与“装泥鱼”相关的故事与传说,其背后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运用历史学、文学、社会学等学科方法进行分析);(3)“装泥鱼”需要用到的工具、“泥鱼”的类型及生活习性等(涉及到民俗学、生物学的学科能力);(4)依托主题学习活动所搜集到的资料,完成一份图文并茂的“非遗”调查报告,并提出你对该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建议。

此外,为弥补“非遗”师资短缺的现状,还可让地方“非遗”传承人到学校指导,让师生直接接触与学习“非遗”的内涵和技艺,实现技艺与精神的双重传承。例如,斗门区的乾务中学与“装泥鱼”项目的传承人黄国富合作共建项目传承基地,开设“装泥鱼”的校本课程,学生还将“装泥鱼”的历史渊源和实践过程拍摄成纪录视频,在各种公开媒体平台上公开播放宣传。

(三)以跨学科的视角来展示学习成果和学习评价

历史跨学科“非遗”主题学习活动的最后一环为展示和评价环节,这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学生对自我学习成果的一种反思与反馈。跨学科的“非遗”主题学习活动相较于常规的课程学习,更强调将学习成果和评价的“外显”。

1.以数字化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化的社会记忆,口口相传和单纯的文字记录很难保持原样,可借助音频、视频等数字化手段,将“非遗”项目传承和保护下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这一路径的实现有了可能。因此,在组织历史跨学科“非遗”主题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将“非遗”的相关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不仅可以很好地保存“非遗”的相关资源,还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完整地展示“非遗”的表现形式和制作技艺,让学生有更多的接触和学习的机会。例如,项目组与多家区域性媒体平台和自媒体平台开展深入合作,设立专项栏目,对“斗门水上婚嫁”和“装泥鱼”等非遗项目的文献资料进行数字化,并在合作平台进行推广展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资料搜集整理能力、数字化处理能力等跨学科能力均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2.积极推进“非遗”展示活动

对于历史跨学科“非遗”主题学习活动的评价,除常规评价外,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科融合,举办系列展示活动,搭建学习活动成果展示的平台。如和美术、信息科技等学科相结合,利用少儿花会、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大赛等平台,将“非遗”的传承和各类展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举办“非遗”专题的学生电子作品竞赛,形式包括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网站设计和报刊设计等,并且在获奖展示的时候要求作者解释作品的内容,从而促进非遗知识的普及。

例如,珠海金海岸中学与非遗项目“三灶鹤舞”的传承人陈福炎合作共建“三灶鹤舞”特色项目基地,并在陈福炎的指导下,该校联动历史、音乐、美术、体育等多学科老师,指导学生共同创作了民俗舞蹈《三灶鹤舞》,并斩获2022年广东省省非遗传统舞蹈汇演决赛金奖和传承奖。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如何利用非遗知识创作作品,深入了解“非遗”项目的内涵,推动“非遗”项目在学生中的传播与传承。

三、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跨学科“非遗”主题学习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符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人才战略发展要求。但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开展是新课标提出的新要求,目前仍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在师资配置、课时保障、课程实施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细化研究。无论如何,开发“非遗”课程资源,设计有意义、可操作的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发挥历史学科育人功能,为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提供支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释】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浏览网址:http://www.gov.cn/zhengce/2021-08/12/content_5630974.htm。

[2]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39页。

[3]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第165页。

猜你喜欢
婚嫁非遗跨学科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婚嫁系列硬金精品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水上婚嫁
明清婚嫁家具纹饰中暗藏的希冀
婚嫁贴“囍”字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