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珊珊
北京中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陕西 西安 710018
古建筑作为过往历史的见证者,不仅对历史探究具有参考作用,而且以其奇特的外形、精致的工艺起着陶冶情操、提高审美素养的作用。不少古建筑采用的独特的建筑方法也为当代建筑提供了思路借鉴和经验参考,促进了现代建筑的发展。但是在重视古建筑作用的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不少古建筑正在遭受损害,倘若不能得到及时的修缮,恐怕会使我们失去这些宝贵的遗产。为此,国家及社会各个方面要高度重视古建筑修缮工作,提高保护意识,使古建筑长久留存在中华大地上。
1950年,新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保护古文物建筑的指示》,但此时只提出了保护,对于修缮原则没有明确的规定,直到上世纪60年代,在借鉴国内外文物保护经验的基础上,我国颁布了首部综合性的文物保护法规,即《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在这部法规中才明确指出文物修缮以恢复原状或保存现状为原则。而在1982年的《文物保护法》中,这一原则又变更为不改变文物原状,并且这一条原则沿用至今。
到了今天,单单就不改变文物原状这一条原则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古建筑修缮问题,所以在经过实践调研的基础上,我国又补充了几条新的规则,具体如下:第一是安全为主原则。对古建筑进行修缮必须以保障古建筑的安全为基础,这条主要是对过往修复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反思。由于过去的古建筑修缮工作缺乏经验,部分修缮人员过于追求对建筑的全面修复,却忽略了建筑本身的内部结构能否承受得住的问题,导致一些古建筑坍塌。第二是风格统一原则,即在对古建筑进行局部修缮时,无论是所用的材料、设计的风格还是建造的结构,都应当与整体相协调。以黄鹤楼的修缮为例,虽然设计的初衷是“既有古楼遗风,更兼时代新意”,但重修后的黄鹤楼已经和原来的风格大相径庭,不仅三层变五层,小楼变高楼,更是出现了内部加装电梯、增设自动贩卖机的荒唐现象,这与古建筑的历史气息格格不入。名为修古,实为返古。第三是预防为主原则,即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古建筑定期检修制度,特别是在较为潮湿、虫蚁众多的地区,更要增加巡检次数,派专门人员对古建筑内部进行定期的检查,以排除安全隐患,及时做好预防工作。显然,这项原则贯彻了“防患于未然”的精神,旨在通过日常检查制度将可能损害古建筑的萌芽掐死在摇篮中。第四是旧料利用原则,即古建筑修缮的材料应当尽量以原建筑材料为主。以较为成功的岳阳楼的修缮工作为例,当地政府本着“整旧如旧”的原则,对支撑楼体的20根内部被白蚁蛀空的楠木柱进行修补,采用化学加固的方法,将柱子内部残余部分清理干净,而后将不饱和树脂和石英粉混合灌入楠木柱内部,这样填充起来的楠木柱十分坚固耐用,而且耐腐蚀,从外表来看和原木柱没有什么差别,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岳阳楼的原本风貌。旧料利用不仅有利于节省资金,而且有利于维护古建筑的历史底蕴。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向好,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外出旅游成为不少人的休闲选择,旅游业在GDP总量中的比重逐渐上升,不少地方政府将目光转向了古建筑,希望通过对古建筑的修缮与保护来吸引更多游客,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古建筑除了历史价值与审美价值又兼具了经济价值。然而在对古建筑进行充分利用的同时,也应当注意遵循可逆原则,即出于需要对古建筑所做出的变化应当是随时可以撤销的,而且撤销后不影响古建筑原貌的。可逆原则是对前四条原则的补充与丰富,是基于古建筑开发利用现状所提出的合理的建议,不仅有利于平衡地方政府保护与开发的利益关系,增加地方政府收入,而且有利于为古建筑修缮与保护筹集资金,更好地促进古建筑的现状维持。
古建筑的修缮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古建筑本身的价值以及脆弱性,所以更应该小心谨慎,在修缮前做好调查工作,掌握充分的资料后再动工。此类调查工作主要包括对古建筑历史原貌的还原、古建筑修缮历史的记录以及修缮时可能用到的材料选取,还有修缮过程中如果发生突发情况的应急预案,这些都需要修缮人员具备充足的耐心、恒心与毅力,缺一不可。
首先是要尽可能的通过调查还原古建筑历史原貌,这是整个修缮工作得以展开的史料基础。在调查过程中,对于修建年代较为久远的古建筑,相关人员应当格外重视第一手史料,尽量从与古建筑相关的古籍中查询信息。而对于近代以来修建的古建筑,还可以查询有没有相关报道、外国记者拍摄的照片等等,以这些资料作为参考,绘制出符合古建筑历史原貌的图纸,尤其要注意细节的还原。其中将古籍上的文字记录转化为图画可能较为困难,这就要求绘制人员具有充分的想象力和实地调研能力,在古建筑现状的基础上寻找一些小修饰曾经存在的蛛丝马迹,最大限度还原古建筑的本来样子[1]。
古建筑修缮历史的调查。由于时代的变迁,许多存在至今的古建筑早已经历过许多次修缮,而不少次修缮都无可避免的做了一些细节改动,有些合理有些却是画蛇添足。倘若完全按照古建筑最近一次的修缮或者最早的建成为依据进行修复,难免会损害古建筑的真实性。因此,在对古建筑进行修缮前,还应当了解古建筑过往的修缮次数、修缮过程,了解哪些是不变的,哪些是改动的,便于此次修缮过程中对于古建筑的一些细节取舍[2]。
修缮所需材料的调查。根据旧料利用原则和风格统一原则,古建筑德的修缮应当尽量选用与原来一致或相似的材料,这就要求做好古建筑修缮所需材料调查工作,首先对古建筑的原材料进行辨析,分清可以继续使用的和需要新材料更换的部分,并对古建筑建造时的材料类型进行记录,以便进行后期采购与原料供应工作。
应急预案的准备。对于修缮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以及突发情况的预测也是古建筑修缮的重要一环。相关人员要在对古建筑生存环境及现存状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预测可能遇到的障碍,并做出相应预案,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以免意外情况真正发生时,出现工作人员手忙脚乱无法应对的情况。
古建筑修缮不同于现代建筑修筑,因此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修缮人员不仅要有古建筑修筑的知识,而且要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所以要求地方政府重视修缮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要响应政策号召,积极改善古建筑修缮相关专业的学习环境,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邀请古建筑修缮的专家到校开展讲座,传授自己的修缮经验,分享修缮经历,吸引学生对于古建筑修缮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业主方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资格审查,让真正有本领的人参与进来,把那些滥竽充数、素质低下的人员筛选出去,让古建筑得到更好的保护。为保证古建筑修缮队伍的专业性,修缮人员在正式参与修缮项目之前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培训内容涵盖修缮要求、注意事项、修缮标准、技术要求、古建筑特征等,确保修缮人员可以全面了解古建筑,进而在修缮过程中规范自身的行为和技术应用,保证修缮工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同时,业主方还应当定期对修缮人员进行工作检查,及时发现古建筑修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材料的选用与最后的修缮效果成正比,优质的材料可以使修缮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劣质的材料不仅会使修缮后的古建筑丧失古风古韵,而且会缩短古建筑的寿命,对古建筑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所以要建立完整的修缮材料选取、运送与监督机制,打通修缮材料从买到用到检修的各个环节,保障材料的质量。在修复过程中,要考虑现代工艺的运用,对木柱等材料做必要的加固工作,延长材料的使用期限,增强实用性[3]。
古建筑的修缮环境不同,对应采取的安全措施也不同。工作人员要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工作,不仅是为了保障古建筑的完好无损,也是为施工人员筑起安全屏障。在遭遇大风、雨雪等异常天气时,工作人员要视情况调整进度,实在不宜施工的天气要及时停止,做好古建筑防护工作。当夜间施工时,要保障照明工具的正常使用,提高现场亮度。除此之外,在施工地点附近要做好安全警示工作,提醒过路人员注意安全。
由于古建筑修缮工作的复杂性和巨大的工程量,施工和设计往往是分两路进行,这样虽然有利于分散工作压力,但是对修缮工作的统一进度有所影响。为了弥补施工和设计进度不统一的缺陷,施工方和设计方要加强交流合作。一方面,施工方要将现场发现的最新情况及时通报给设计方,方便设计方及时根据实际调整修缮方案。另一方面,设计方也要尽快将调整方案反馈给施工方,毕竟对古建筑的修缮大多数是一锤定音的工作,倘若设计方通知不及时,就很有可能造成施工图与设想不一致的情况,损伤古建筑。
古建筑的修缮成本就已经限制了其施工周期不能过长,否则浪费的时间、人力、材料搁置成本都会给承办方带来额外的损失,压缩承办方的利润空间,因此必须加强对施工进度的跟进,倘若出现延误施工的情况,必须按照应急预案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将延误导致的损失降至最低。除此之外,承办方要科学预估此次修缮的成本,合理分配资金,在不影响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努力实现高质量和高效益的共赢。
现存古建筑的主要建筑材料是木头和砖石,部分皇家建筑会使用琉璃瓦,因此,加强对古建筑材料的品控工作,是提高古建筑修缮工程实际效果的必要之举。我们可以从古建筑修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入手,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是木料品控。木料作为古建筑的重要建筑材料,其支撑地位十分明显,但由于在古代技术条件下,多数木料没有经过防虫蚁、防风化处理,所以使用周期较短。在现代加工技术日益成熟的背景下,我们在选取修缮木料时,不能仅仅注重木料本身的品质,也要适当采用现代技术,做好防腐蚀工作,否则极有可能面临每隔几年就要重新更换木材的问题。
二是砖瓦品控。砖瓦作为古代建筑上常用的装饰品,运用得当不仅可以起到阻挡雨水、隔音防噪、遮挡阳光的作用,而且可以美化屋顶,提升建筑的美学价值,因此选取的砖瓦是否合适也是影响古建筑最终修缮效果的重要因素。施工人员应当首先考虑现场残留的砖瓦能否继续使用,而后再考虑选取哪种砖瓦的问题。古代大型建筑所用砖瓦众多,而现代所制砖瓦质量参差不齐,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破坏整体效果。因此原材料供应部门要对所需要的砖瓦制造商进行逐一考察,多家对比,选取出质优价廉、符合需要的砖瓦来。
三是颜料品控。古代用以染色的颜料大多取自天然物质,例如矿物、植物等,而现代颜料则多采用化学合成的方法进行制作,不仅闻起来有一种刺鼻的气味,而且颜色的持久度、柔和度等均不如古代颜料。古建筑修缮需小心,颜料的选取更需小心。对于一些取自矿石的平常颜料,我们应当给予仿制,尽量原汁原味地还原出古代建筑,而对于一些较为稀有、取材珍贵的古代原料,出于成本考虑可以不予复制,但在寻找这种颜料的替代品时也要充分考虑质量问题,选取色泽相近、味道相似的油彩。颜料作为古建筑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凸显古建筑时代特征与文化特点的关键,只要能够严格控制材料选取上的质量关,就能提升不少修缮后的效果。在进行材料采购过程中,应当提前组织货源,向质量合格的专业材料商或厂家采购工程修缮的原材料,并进行严密的材料验收过程,切实保证材料质量。
四是古建筑修缮中的防水问题。古建筑常经受屋面漏水、渗水,古建筑防水是予以重点控制对象之一,我国古建筑常将防雨功能和装饰功能结合一体,毕竟古建筑的防护、修缮后仍需要经受很长时间的考验[4]。现代古建筑修缮防水以现代防水材料为主,虽然不会造成对古建筑外观的影响,但还是一定程度的影响了古建筑文化的内在价值。因此需对进行古建筑修缮中的防水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尽量做到原有防水技术与古建筑结构的结合,按照古建筑原有的防水结构设计和修缮。必要时通过原结构的防水测试,尽量不使用现代的防水材料[5]。
古建筑作为我国文化宝库中灿烂的瑰宝,其修缮和保护都需要格外注意。这不仅需要政府提高重视程度,承办方加强质量控制,也需要全社会人民,特别是游客的保护意识,以预防为主,修缮作为辅助手段来推进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努力使古建筑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在时代中发挥出更大作用,绽放出更美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