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鹏
(聊城大学农学与农业工程学院,山东聊城 252000)
我国古典园林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3000 多年的悠久历史[1],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具象化的体现。周维权先生曾按照我国古代园林的从属关系不同,将我国古典园林分为:皇家园林、寺观园林和私家园林三大类。其中皇家园林受政治因素影响,寺观园林受宗教因素影响等,建造形式与建造体量上均有一定的限制,因此本研究对前两者不做过多论述,只以私家园林为代表进行研究。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主流,在借助封建王朝的政治力量后,被选作启蒙教育、选拔官员的重要科目,成为古代文人士子基本的人生哲学与处世之道。“君子比德”思想是儒家思想中基本的自然审美思想,文人士子在这种审美观念的影响下,其所营建的私家园林也多运用比德、比兴的建造手法,使我国传统私家园林蕴含一种朦胧的意境之美,并影响我国古典园林的建造风格近千年,我国古典园林也因此成为世界园林史上的一朵奇葩。
君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表征理想人格的一个重要概念[2],比德则是指将自然物中的某些特点来比况于人的道德情操,并赋予其人的道德意义,“君子比德”是阐述君子高尚人格的一种重要方式。“君子比德”最早见于《管子·小问》中齐桓公与管仲的对话,管仲将禾苗的生长历程和对国家的重要性与君子之德相比,阐述君子应有仁义、谦逊之品质。后来,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提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之说,对引导人们将山、水作为一种精神,切实体验山和水的沉稳与灵动,从而去反思“仁”与“智”这两种品格的蕴意有直接影响[3]。从此,“君子比德”思想成为儒家士子观察山水、欣赏自然的主要审美思想,历代文人士子也逐渐以山水比德的角度来审视、思考自然万物,并应用于自身的园林建设之中,通过自然之美来衬托自身的人格之美。在“君子比德”思想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除比德于山水外,玉石、植物、清风、明月等一切美好的事物均被纳入“君子比德”思想的范畴,成为君子人格的象征物[4]。
私家园林的主要建造者与使用者以文人士子为主,因此私家园林的发展深受历代王朝的更迭与文人士子文学风格变化所影响。私家园林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唐宋时期走向成熟,至明清,已发展至鼎盛期。私家园林作为历代文人墨客的修身养性之所,多被赋予各种诗情画意,但又因其主人的流派不同、地位不同、社会风俗相异等,使得私家园林虽形态各异,却各有千秋,而蕴藏在其中的“君子比德”思想也因私家园林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其内涵与体系。
东汉王朝覆灭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统治者彼此倾轧,朝代更替频繁,使我国陷入一段漫长而又黑暗的动荡时期。连绵不断的战争使皇室的权力逐渐没落,而士族政治却在此时走向顶峰[5],涌现出一批以文人士子为主的豪门贵族。因为朝纲混乱,社会动荡,文人士子心中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报复无法实现,儒学思想因此逐渐失去支撑社会心理的功能;加上道家学说的复兴和佛家禅学的传入,使得文人士子的思想空前活跃,他们开始反观人生,重视个人的生存自由,纷纷归隐自然山林,圈占大量土地,不断积累生产资料以发展庄园经济,隐逸之风由此盛行,私家园林也因此受到大力发展。
这个时期下的“君子比德”思想多以山川、湖水、菊花、香草(兰花)、垂柳、桃花等具有恬淡、高雅品质的自然事物作为美好意向。如陶渊明曾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句,并在住宅旁种植有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又如南朝齐时,孔珪在私人园林内列支垂柳,掇山理水乐趣无穷。此时的私家园林多建于自然山川之中,以满足比德山水观的审美需求。
唐宋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文学艺术空前辉煌灿烂的时期,隋朝完成对中原大地的统一后,在唐朝皇帝的统治下,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形成万国来朝的盛世局面。各国文化的互相融合,创造出我国文化史上辉煌灿烂的繁荣时代,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文人士子的文学思想。此时的私家园林成为文人雅士的地位象征,诗人、画家直接参与营建园林,讲究意境创造,力求达到“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到了宋朝,虽然经历南北两宋的动荡局面,但社会生产力与发明创造却较前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宋朝确立“以文治国”的政策方针后,文人士子的地位也随之得到极大的提高,在物质财力极度充裕的环境下,造园技艺突飞猛进。此时的山水诗、山水画均已进入巅峰阶段,成熟的山水诗、画作品直接指导着园林艺术的创作[6]。文人士子将自己对于自然的感受用写意的方式再现于私人宅院之中[7],使得我国古典私家园林的意境更加浓厚。
在这一时期中,私家园林的园林建造风格发生极大的转变。在盛唐时期,私家园林仍以宏大壮阔为主,如王维的辋川别业,便是建于山谷之中,具有湖山之胜,这时的“君子比德”思想仍以山川大河为主。至中晚唐,文人士子深受“中隐”思想的影响,在城郊建园,私家园林的规模有所减小。以白居易的“履道里园”为主要代表,此园占地约十七亩,带有宅园性质,主人在园内遍植青竹、白莲、松柏等具有君子品格的植物景观,房内陈设简朴、极具书卷气,以此彰显自身高雅的生活追求。这时的“君子比德”思想开始转向以意境为主,不再只是包含具体景观。随着宋朝经济中心的南移,江南园林逐渐兴盛,而近水楼台的“湖石”也成为文人建园的必备景观小品;加之宋词的繁荣,主题园得以大量兴起。至此,“君子比德”审美观开始由大变小,由名山大川转向叠石、理水,楹联、门对等文学作品也被直接融入园林,以借君子之风,显主人之志。
明清时期是中央集权极其加强的一个时期,明、清两朝统治者均将程朱理学作为官方哲学,以此钳制被统治者的思想,此外文字狱、八股取士以及统治阶级内部激烈的斗争使得文人士子、官员大夫一旦获得政治地位、声誉和金钱,便萌生出辞官归隐的念头,园林成为广大文人、官员的最终归宿,造园也随之成为一项高雅的文化建设运动[8]。由于明代中叶以前,国家海外贸易交流频繁,“仁宣之治”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开始萌生,因资本膨胀而获得相应社会地位的商人也开始兴建园林,使得造园活动成为消费需求品,从而涌现出大量的造园工匠与造园专著。至清朝“康雍乾盛世”之时,社会经济繁荣,国家人口得到极大增长,此时的私家园林开始转向小巧精致,人工要素逐渐增加,呈现出建筑化的特色,而弱化了山林野趣,追求“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明清时期的园林不再只是以单纯的游览为主,而是转向可游可居的实用性方面[9]。文人士子将园林作为自己辞官后的归隐居所,主题园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时的“君子比德”思想一方面是以传统的意向物来敦促自己要保持高尚的品格,另一方面开始转向市井生活,如海棠、石榴、蝠纹铺装等新颖的园林植物、小品,被园主人赋予人类的美好愿望与寄托,并以此来美化园林景观。
“君子比德”是将君子所具备的高尚道德品格、情操与自然物相关联,并赋予自然物道德意义的一种自然审美观[10],在这种审美观念下,欣赏自然美便成了欣赏高尚的人格美。私家园林作为历代文人的私有财产,其不仅是文人的生活居住之所,更是文人用来平衡心中那既想为官治国,却又被迫隐匿于市的矛盾心理的修身之所。于是文人士子开始在园林中模仿自然,并选取极具象征意象的自然物营造园林景观,借此抒发心中的愤懑不平与政治理想,并以此彰显儒学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君子比德”思想在私家园林中涵盖范围极广,大到山水置石,小到香草花卉无不体现园主人对美好自然事物与高尚个人品质的喜爱与追求。主要以私家园林中较为常见的山水情节与植物情节两方面来探讨“君子比德”思想在我国传统私家园林中的具体表现。
我国多山地丘陵与大江河流的独特地形环境使得山水在古人的早期精神世界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商周时期,先民认为高山有向上天通灵祈福的功能,而大河蕴藏着掌控风雨,保障收成的神灵,因此无论是王朝贵族的“削山为台”,还是民间的神庙修缮,都反映出先民对山水的敬畏与崇拜之情。直到“山水比德”思想的提出,人们才逐渐打破对自然美学的认知局限,开始以价值判断来取代早期诚惶诚恐地崇拜心态[11]。加之“道不明则隐”的为官之道在文人士子之间盛行成风,寄情山水便成为文人士子在闲暇之余的一项高雅休闲运动,此间兴起的山水诗、画更是为私家园林中的山水情节提供了营建思路。“比德山水观”使文人士子学会从本体出发去考察外界物质对象,并以人的道德情感去切实体验山水的厚重、灵活,从而反思自身,以提升自己对“仁”与“智”的感悟。
在私家园林的景观布局之中,多以山水做园林骨架,并在其上营造建筑,广植花木,即便规模小巧,但也五脏俱全,拥有自己的独特章法。受宅园面积的影响,掇山技术主要分为土石堆砌与湖石筑叠两种。如留园的可亭与拙政园的雪香云蔚亭均位于由大量土石堆砌的假山之上,采用将自然山丘缩放的手法,从而移入自家园林,以满足园主人登高望远、俯视全园的需求。在面积较小,无法大量堆砌土石的园林中,园主人便运用当地造型奇特的湖石来进行筑叠,营造“一峰则太华千寻”的景致,以求获得“相看两不厌”的高深意境。如留园内的冠云峰所处位置面积较小,主人便舍去体量不足所带来的困扰,以湖石挺拔高耸的姿态模拟巍峨的山峰,展现山之险峻,给人一种壮志凌云之感。园林在假山所带来的沉稳、厚重氛围之下,亦需要水之活泼灵动来进行调和;因此,在假山周围往往汇聚一方清澈的池水,不仅是营造山环水绕之势,更是以水的柔和来缓解假山的坚硬。园林中水域的营造往往讲究“分聚相宜”,以求分水见其层次,聚水不觉其小,使游人览之有物,游无倦意[12]。如拙政园作为面积较大的私家园林,内部水系贯穿全园,中部园区的水体占其总面积的3/5,水面聚散有致,聚处宽广平静,散处委曲激荡;园内亭台楼阁大多依水而建,借水赏景、因水成景,使园主人可从不同的角度赏水,以感悟智者的那份观水之乐。在文人士子对比德山水的极力推崇下,掇山理水已经成为私家园林营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序,即便是水资源匮乏的北方,也不乏如石笏园、半亩园此等以山水构景为主的园林佳作。
“君子比德”思想的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园林植物的应用上,在文人士子的歌咏称颂下,大量的园林植物被赋予人的道德情操,并被引种到个人宅园之中,以展现他们对于高尚人格的追求。
在私家园林中,“比德植物”思想大致以直接栽植与引用题名两种方式呈现。其中直接栽植是对“植物比德观”最为直白的体现,如因“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闻名的青松与苍柏,以其生命力坚毅、顽强被广大文人士子喜爱。又如被誉为花中四君子的“梅、兰、竹、菊”,在古诗画中便以高洁、幽雅、淡泊、飘逸为文人墨客所钟情,以至于后来被广泛种植于私家宅园之中,以彰显园主人即便处江湖之远,依然清雅、潇洒、高洁的人格魅力。在引用题名方面,园林建筑中匾额、楹联的内容亦是与植物的特性有关。如拙政园中的远香堂,其名字是源于《爱莲说》中的“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之意,园主人在堂前水池中广泛种植荷花,来表达自己对莲花高洁形象的喜爱,并以此明志。扬州个园的命名却与竹子有关,其中“个”字是由“竹”字的一半变形而来,亦与袁枚的“月映竹成千个字”句意相通,主人还在院内遍植青竹,便是要通过竹子虚心有节、清淡高雅的君子之风以自勉,同时进行自我反省。此外,留园还有因桂花浓郁香气而得名的闻木樨香轩,亦是“植物比德观”的典型代表,古人认为桂花是友好、吉祥、和平的象征,其香气浓、清兼具,清可荡涤,浓可致远,桂树也因此成为私家园林中常见的树种。
“君子比德”思想脱胎于儒家思想,其思想内涵深深的影响着我国古代人民的精神意识与生活习惯,更是文人士子提升自己、彰显个人魅力的重要方式。随着我国传统私家园林的发展,“君子比德”思想所包含的象征物也不再仅限于山川河流,而是跟随私家园林规模的减小,象征物也开始广而精,如花卉名木、湖石楹联等。此外“君子比德”审美思想还与山水诗画中的审美思想相融合,营造出我国古典私家园林所特有的“意境”美,最终形成自然式的我国特色园林风格。深入学习和了解“君子比德”思想在私家园林中的表达方式与设计手法,不但有助于清晰的梳理我国传统私家园林的历史发展脉络,更可以为今后的规划设计提供思路,在中式园林设计以后的发展中亦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