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增慧 (江苏省如皋市白蒲镇林梓小学)
解决疑难是学生学习发展过程中的必需能力与核心素养,彰显了学生观察规则,分析问题,提出方案的核心能力,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和生活,乃至工作就业都有深刻影响。因此,教师应当用好综合实践课程,建立合理现实情境,结合可用教学资源,进行适当引导评价,总结反思,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与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以苏少版综合实践课程四年级第一单元的《课余生活我安排》为例,以遵循“趣味项目引导参与,小组合作促进交流,多元评价培养品质”的教学主旨,探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
综合实践课程涉及的范围很广,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更多的可能性,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大胆尝试,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的开展,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教师在开展综合实践课程时,应提前解释课程的性质,用类似游戏、聊天的方式进行课题引入,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应以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为要:“同学们,你们在学校放学或者假期的时候会做些什么呢?”与此同时,学生便会在教师营造的轻松氛围下,逐渐认识到综合实践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不同之处,从而卸下心理负担,开始畅所欲言:“老师,我放学之后喜欢踢足球。”“老师,我放假的时候喜欢去游泳。”“老师,我放假的时候喜欢玩电脑游戏。”……教师应明确自己的教学定位,从一个教导者,转变为一个聆听者,鼓励者,引导者,对于学生任何课后活动都要给予他们相应的认同感,调动起他们投身活动的欲望。教师还可以建立类似调查问卷形式的表格,让他们在自己课余活动后打勾,进行一个简单的统计,以饼状图的形式汇总并张贴,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哪些活动更受欢迎。同时侧面引导学生,收集调查问卷也是一个可靠的收集信息的方式。
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思路不是将课业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而是要依托于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求,进而培养能力。
综合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教师口头表达,让学生逐渐融入所设置情境中,还应设立相关团队性任务,利用任务职能性机制,让学生形成课程研讨小组,让学生共同讨论,计划协商,信息获取,结果汇总,让学生在最大限度下发挥合作效力,培养学生合作协商交流与多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建立情境教学后,应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将课堂内容具现化,在主题下,布置相应课题,“同学们,在观察老师所制作的班级统计图之后,大家对各类课余活动的班级受欢迎程度都有了一定了解,如果我们将统计范围扩大到整个年级,乃至整个学校,会不会有不同的结果,在统计完结果后,你想要如何安排你的课余生活呢?”教师逐渐从讲课主题逐渐退居客体,让学生开始发挥主观能动性,制定相关的统计方法,统计策略对该课题内容进行统计。在学生可以在小组讨论中得出合适的方法,进行信息搜集,可以是构建调查问卷,可以是街头进行采访,可以网络寻求信息,无论利用何种办法,都对学生交流能力与搜集信息能力潜移默化地进行培养。教师甚至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小组之中,或者成为学生的调查的对象,从第三方角度,观察学生收集信息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侧面配合学生合作探索收集这一过程,例如“XX同学,你有什么想法,给大家分享一下。”鼓励内向学生大胆表达,引导每个学生都参与交流讨论之中,发表自己的意见,树立自信心和集体意识。
教师应发挥综合实践课程的所特有的教学性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从主导教学转换为引导教学,伴随教学,让学生不是一味听从老师指导,而是自主分析课题,选择解题思路,合作沟通解答,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养成了收集信息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实际问题。
独立分析课题、自主收集信息、合作探讨汇总之后,学生需要思考汇总结果。这一过程需要教师介入,用反思与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引导,为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优秀的素养品质。基于综合实践课程与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性,会产生不同的反思结果,教师需要凭借参与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认知,对他的精神面貌,心理倾向进行总结,形成专门的结果评价,对学生起到针对性作用,让学生在这门学科中有所收获,得以成长。
当学生完成整个年级或者是整个学校的课外活动统计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结果反思。在综合实践活动的不确定性与多样性的特点下,活动结果往往会有所不同,得到的答案可能是:老师,体育类项目更受欢迎;老师,很多同学喜欢在课后玩电脑游戏;老师,我发现更多人喜欢在课余时间看书……
教师做出相应的价值引导:那么,你们觉得这些最受欢迎的课余活动,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面对教师的提问,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体育类项目,可以锻炼体魄,强身健体,能够让我们的免疫力更强;玩电脑游戏可以让我们的身心更加放松,更好地投入学习;阅读各类书籍让我们更加渊博,知识储备更加丰富。教师引导学生做出自己的理解,就能够回到课题主旨:如何去安排课余活动。多元化教学思路下,达到共同教学效果。“那同学们想一想,既然不同的课余活动有不同的作用,那我们该如何安排自己的课余活动呢?”学生:我觉得应该花更多时间去阅读、学习,让课余生活更加有意义;我觉得既要学习,也要适时放松,劳逸结合才是最合理的;我觉得要强身健体,身体才是最重要的……
不同的总结反思反映着学生的思维观念,教师可以据此进行评价描述,以学生个人为标准,进行价值引导,彰显综合实践课程独有的学科性特征。需要注意的是,综合实践课程的评价要实现多元化,真正体现评价的发展性、增值性,要让学生在现有的能力基础之上有所收获和成长,注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个人感受,不以他人或教师的个人意志为评价标准。
综合实践课程的课题虽然繁多,每种课题的思维导向也各异,但是课题的研究过程,就是对学生的一次能力锻炼,对学生素养的一次培养,都是对学生价值观的一次引导。因此,学校应主动推进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
新时代,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关键体现,这需要教师坚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互动主体,自身于侧面引导,配合学生主动探索,交流讨论,让学生在建立的实际情景下,利用情境资源,总结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从而不断更迭修进,更好应对今后学习生活中所遇的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