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都儿科研究所心血管内科为一名8岁患儿成功实施心腔内超声指导下乳头肌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
该患儿6岁半时就发现室性早搏,先后尝试多种类型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服药一年多均无效。随后,该患儿在运动时早搏有显著增多,且由于体重的迅速增加,导致其发生肥胖、脂肪肝及肝功能异常等情况。首都儿科研究所石琳教授团队考虑其为乳(接6页)头肌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
乳头肌起源室性心律失常较为常见,约占所有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病例的4%-10%,属于难治性复杂性心律失常。因为药物治疗往往无效,同时乳头肌解剖结构复杂,凸起在心腔内,且随着房室瓣的关闭和开启舒缩剧烈,影响导管贴靠和稳定,常规三维标测消融无法精准定位,而且儿童心腔空间小,操作空间有限,手术更是难上加难,因此乳头肌起源室性心律失常手术成功率低、复发率高,消融难度远大于其他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
石琳教授团队对该患儿的病情进行了研判,并和家长充分沟通后决定采用超声导管配合CARTO3电生理标测系统进行乳头肌起源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术。术中运用2.6mm心腔内超声导管,同时与首都儿科研究所的CARTO3电生理标测系统配合,放大影像至屏幕,在屏幕影像协助下熟练构建心腔三维模型,确定乳头肌位置,并反复调整导管位置,寻找消融靶点。通过这种方式,江河副主任医师锁定乳头肌病灶,精准而稳定地贴靠消融导管,经过放电消融,顽固的室早消失,手术成功。而且超声技术避免了频繁X线透视,大大减少了辐射,实现了复杂心律失常的绿色电生理。
术后患儿恢复正常的心律,恢复了正常学习、生活和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