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静雯(江苏:昆山高新区青淞幼儿园)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的掌握而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这说明人类感知世界通常来自亲身感受,而这也是幼儿认知世界、构建各种经验的重要方式。体验式学习方式,能够突出幼儿的学习主体地位,带领幼儿与生活亲密接触,沉浸在真实的体验场景中,收获喜悦,实现成长。在幼儿的学习生涯中,可以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心境下,对科学活动进行探究。而在幼儿学习的初期阶段,教师在不同情境下引导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实现知识的转化和建构。幼儿园五大活动之一的科学教育活动,与其他教学活动密不可分,基于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在幼儿园内开展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建立知识基础。幼儿经过科学教育活动能有效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围绕如何构建体验式情境,指导幼儿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展开了相关研究,希望能为引领幼儿进入科学的世界、领略不一样的精彩提供一点帮助。
现代教学强调,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幼儿也不例外,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自主探究,有利于更加高效地开展教学活动。知识不是独立的,体验式学习理论认为,所有的情境都蕴含着知识。幼儿对情境的认知,是知识获取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作为情境的创设者、教学的引导者,需要为幼儿创造与知识相符合的教学情境,从而激活幼儿的学习热情。
创设的教学情境要为科学教学的整体提供服务,因此,教学情境要与教学内容相联系。从教学的实质出发,探讨怎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探索积极性,从而使幼儿的身体和思想潜移默化地沉浸在教学活动中。如“神奇的桥”活动,幼儿教师营造了“桥桥探险记”这一游戏情境,将市内有特色的桥的地点以及特色写在小卡片上,然后聘请所有幼儿为侦探桥桥,根据不同桥的线索指引,和家长一起完成打卡,如桥的介绍视频拍摄以及风景照记录。“小侦探”们对桥究竟在哪里的案件侦破充满了激情。事实上,教师将自主权限交给幼儿后,便由其主导,与家长一起分析、破解,然后交流,一起认识了当地有特色的桥,知道了桥的稳定性受哪些因素影响。探索任务圆满完成。
所以,创设幼儿体验式游戏情境,为其提供探索和学习的模拟情境是十分有必要的。在构建幼儿游戏环境时,教师要充分了解其固有体验和所熟知的环境,通过游戏来探索科学,从而提高他们探索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由于一些客观因素,导致幼儿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教师要学习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幼儿打造一个沉浸式的学习情境。多媒体能够营造一种幼儿视觉、听觉、触觉一起参与的仿真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联系自己原有的经历,从而引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体验。
比如在“南北相斥”这一活动中,教师收集了一些基于磁铁南北相斥的原理而设计的产品,如磁悬浮盆栽、磁悬浮地球仪、磁悬浮列车。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全面展示磁悬浮原理在生活当中的广泛应用,鼓励幼儿思考为什么火车可以飞起来,认识到磁石的属性,引发幼儿的兴趣,从而更加投入学习。
在视觉和听觉的盛宴中,幼儿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入磁铁的神奇世界。而多媒体的应用给了他们真实的体验,破除了幼儿对于未知事物的茫然。
契合幼儿生活经验的情境,是指幼儿可以全身心投入,熟悉、感知和体验的生活情境。在真实的情境中,有助于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运用自身的生活经验,从而更好地完成知识迁移。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创设幼儿熟悉的生活环境,让幼儿身临其境地感受生活与知识的联系。比如在“风的秘密”活动中,教师将课堂直接迁移到室外,邀请幼儿用自己身边的工具去感受风、接触风,可以是小红旗,也可以是自己衣服的一角,还可以选择身边的一株小草,观察小草随风摇曳的情景,甚至有的幼儿选择了云作为参考对象,好奇地询问云为什么会动……通过自己的感受,幼儿体验了风的力量以及云的形态,从而完成对自然规律的知识建构。
所以,生活是一座无穷无尽的知识宝库,里面有很多有趣而富有教育意义的素材,需要教师带领幼儿不断去体验和感知,进而收获喜悦与知识。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应灵活引导,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将幼儿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帮助幼儿根据以往的经验知识,形成对新事物的认知。由于幼儿思维的局限性,还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教师应灵活引导,协助幼儿了解科学活动的内涵。
教师的一切引导活动都是基于观察和分析幼儿行为特征。教师在科学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在群体中有大量幼儿时,更要注意解读幼儿在生活中的行为特征。例如在“和水做朋友”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测试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力,看看什么形态的物体更容易浮在水面上,探究浮力受哪些因素影响。幼儿兴致高昂,尝试将橡皮、贴片等放入水中,观察物体的沉浮。在活动当中,教师观察到有幼儿试图将橡皮泥放入水中,一会弄成一团,一会又将橡皮泥捏成船的形状,橡皮泥停在水中不同位置。教师默默地观察,将橡皮泥模具放到幼儿旁边,辅助她进行下一阶段的实验。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认真观察:幼儿是否充分地使用了工具?幼儿得到何种经验?活动中是否遇到了问题?还有幼儿情感行为的观测:在游戏中的热情在哪里?有没有兴奋?有没有兴趣?由此推断幼儿的内心思想,执行特定的教学策略。
对世界充满疑问是幼儿科学学习活动的动因,能促使幼儿在实践中不断自我探究和发展。最重要的是,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或完成一系列的学习任务后,仍然保持激动的心情。此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将幼儿的思考能力引向认知问题。同时,教师所提问题要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可以对幼儿进行激励和指导,引导幼儿重新审视目前的情境,解决新出现的问题,以提高其思考能力。如前面“和水做朋友”这个活动,教师鼓励幼儿尝试将不同密度的水进行混合:“乐乐,要不你试试?看能不能做成三色的水?”“萌萌,你看,这个彩虹七色是由哪几种材料组成的呀?”乐乐、萌萌的眼睛一亮,开始新一轮的尝试……在活动中,教师尝试用问句延伸幼儿的思路,将幼儿引入新的空间。教师与幼儿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体验式学习,精神和情感彼此交流。教师在引导幼儿学习中,将自己的亲身体验不断传递给幼儿,通过彼此的领悟,共同丰富活动成果。教师适当参与幼儿活动,可以让幼儿有亲切感,教师也能够时刻把控幼儿状态,与幼儿一起探索知识的海洋。
小学科学教育与幼儿园科学教育,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如果在幼小衔接时期,教师能以培养幼儿科学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为首要任务,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那么进入小学后,幼儿就会自然而然地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即使遇到难度大的知识点,他们也不会放弃,而会在不断尝试中体验成功与失败,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为此,幼儿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幼小衔接对幼儿尽快适应小学学习生活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此,教学方法应结合幼小衔接的需求,不仅要考虑大班年龄段幼儿的认知特点,还要结合小学阶段幼儿的发展规律。因此,在对大班的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时,教师需优化教育教学策略,以幼儿喜欢的学习方式“游戏”为主,来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同时,辅之小学常用的讲解法、讨论法等,以帮助幼儿尽快地适应小学的教学模式。在使用这两种方法进行教育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创设有趣的情境、使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探索、发现,提升科学探索兴趣,习得更多的科学知识。
对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幼儿来说,在科学活动中,因其自身特殊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往往会产生一些被成年人认为“错误”的行为或理解。科学实验都是一次次试错以后,才逐渐发现和总结出成功经验的,因此,教师要对他们所犯的“错误”有合理的认知,这是幼儿在知识建设过程中一个必经阶段。如幼儿错误地将不同颜色和密度的液体材料混合,教师可以鼓励他再试试;幼儿着急于自己的风向标不能够随风摇动,他们吭哧吭哧地表达自己的焦虑。幼儿在进行语言表述时,往往是零散的、具不体的、不着边际的。在这一刻,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让幼儿自己去体会科学活动的内容。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如果在幼儿语言间隙中存在一定的空窗期,教师可以通过询问来引导他们进行表达,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充分内化。
在幼儿的感受与探索中,教师的聆听能使他们更好地表现自己。因此,在谈话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幼儿。聆听的程度可以反映你对和另一个人谈话的兴趣大小。教师主动、高效的聆听,体现了尊重、接受和鼓励每个幼儿的态度。同时,教师要对幼儿的观点做出回应,避免其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并使用幼儿学过的词汇进行回复。如在“和水做朋友”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眼神、动作、肢体语言等,适时地对他们做出积极的反馈。类似摸一摸幼儿的头,消除幼儿的紧张情绪,然后弯下腰来,和幼儿一起,引导其有序地使用不同的材料。教师要善于归纳和把握幼儿在学习活动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理解幼儿的外在情感和内在情感,并做好回应。
在幼儿完成一项探索以后,要鼓励幼儿自主表达。而在不同的环境中感受到的情感体验有很大差异,不同的体验会直接对幼儿的分享交流产生影响。单一的教师提问幼儿回应的问题模式,会让幼儿的思维和情绪变得僵硬,或是由于自身的原因,不能将真实的情感表现出来。因为活动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能让所有幼儿都参与分享。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他人评价等多种方式,指导幼儿与他人进行沟通,并在互动中创造自身的价值。在表达方式方面,除了言语表述,教师还要多鼓励幼儿以动手操作、展示成果等形式进行表达。
总之,为提高幼小衔接的教育成效,让幼儿顺利度过幼儿园阶段与小学阶段的转折期,幼儿教师需从实际出发,关注幼小衔接阶段幼儿的发展需要,引领幼儿在体验中观察发现和科学创造,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同时,幼儿教师要重视情境的打造、体验式过程的积极引导,以及结果的总结与反馈。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在求知过程中充满热情地主动探究和反思,为今后的小学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