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梅,祝 芳,王艳芳
(文山州人民医院药剂科,云南 文山 663099)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由于胃黏膜上皮长期存在慢性炎症损伤,病变扩展至腺体深部,导致固有腺体减少,固有层纤维化,黏膜变薄,同时伴有幽门腺化生、肠腺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1]。此病可由多种因素(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免疫因素、遗传因素及服用多种损伤胃黏膜药物等)诱发。此病患者多以脘痞、胃胀满、胃隐痛为主症[2]。据统计,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全球发病率约10.9%[3]。我国是胃癌发病率较高的国家之一。慢性萎缩性胃炎作为一种癌前病变,其渐进性致癌模式如下:慢性浅表性胃炎- 胃黏膜萎缩- 肠上皮化生(intestind metaplasia,IM)- 异型增生(dysplasia,DYS)- 肠型胃癌[4]。西医治疗此病时多采取根除幽门螺杆菌(Hp)、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肠蠕动等治疗方案。有研究指出,用西医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不够理想,仅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法修复已萎缩的胃腺体。相关的研究表明,用中医药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改善患者的体质状态和机体内环境,逆转其胃腺体的病理改变[5]。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可分为脾胃虚寒证、脾胃气虚证、胃阴亏虚证、瘀阻胃络证,治疗此病常用的疗法包括理气和胃法、健脾益气法、养阴益胃法、活血化瘀法等[6]。单兆伟教授曾师从于孟河医派传人张泽生教授及国医大师徐景潘教授。他在脾胃病诊疗方面潜心研究多年。他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胃痞”之范畴,气虚血瘀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和Hp 感染性胃病共同的病理基础[7]。笔者曾在2014 年至2015 年期间跟随单兆伟教授学习脾胃病的诊疗知识,受益颇深。现将本人运用益气活血法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总结如下。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脘痞、胃胀满、胃隐痛为主症[8]。其以胃体失养为本,胃络血瘀为标,主要病机是脾胃气虚[9]。脾胃被尊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然胃腑与外界相通最易受戕,常被外邪、情志、饮食等众多因素所伤,而致脾胃虚损。素体脾胃虚弱,生化乏源,津血不足,胃络失养,和降失司,可致虚痞。痞满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瘀滞,故脾胃益亏,瘀血益甚。《脾胃论》中说:“脾胃不足,皆为血瘀”。程应旄在《医径句测》中指出:“胃无消磨健运则不化”。单兆伟教授认为,气虚血瘀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病机。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说:“初病为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凡气既久阻,血亦应病,循行之脉络自痹”[10]。可见,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基础是气虚血瘀。因此,治疗此病应从益气活血、扶正祛邪等方面入手。单兆伟教授用自拟方二参三草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二参三草汤的方剂组成是:太子参、炒白术、黄芪、白花蛇舌草、生薏苡仁、仙鹤草、紫丹参、炙甘草等。此方具有益气活血的功效,主治气虚血瘀。黄芪、太子参、炒白术三药相伍可益气健脾、升清降浊、扶正固本;仙鹤草可清热化湿、活血、健胃、补虚;紫丹参为活血补血之要药,可活血通络、祛瘀止痛,《妇人名理论》中赞其“一味丹参,功同四物”,其与太子参、炒白术相伍,可消补兼施,补而不滞,消而不伤正;白花蛇舌草、生薏苡仁两药配伍合用可清热、解毒、化湿;炙甘草可补气缓中、调和诸药。单教授认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时,在强调益气活血的同时,仍不能忽视辨证论治之总则。该病的各种证型常兼夹为患,故应注意其寒热虚实转化,如兼有痰湿、食积、气滞、阴虚亏耗等情况,则应在治疗时予以兼顾,可分别施以消食导滞、除湿化痰、理气解郁、养阴清胃等法,有时甚至需要优先照顾,才能更加有效地根治此病。近年来,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二参三草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朱某某,男,68 岁,2019 年12 月8 日初诊。主诉:上腹部胀痛不适间作3 年余,加重1 月余。患者于3年前饮食不节后出现胃脘胀满作痛,餐后加重,伴有嗳气、反酸,大便黏腻不畅,小便正常,口服拉唑类药物后症状缓解。2019 年12 月9 日于我院查胃镜示:1)慢性萎缩性胃炎活动期;2)胃底小息肉(已钳除),Hp(+)。病理诊断:(胃窦)慢性萎缩性胃炎活动期,伴中度肠上皮化生,局部腺上皮呈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胃底)腺息肉(病理号:194941)。1 个月前,患者出现胃脘胀满、作痛加重的情况,为求诊治,前来我科门诊就诊。刻下见:面色黄白,胃脘胀满、作痛、嗳气、反酸较频。伴有胃部烧灼感,胃纳欠佳,夜寐差,大便每日一行,色黄成形,舌暗红、苔稍腻,脉细弦。中医诊断:胃痞。治则:益气和胃,清热消痞,方药如下:太子参(10 g)、仙鹤草(15 g)、黄芪(10 g)、炒白术(10 g)、丹参(20 g)、炙甘草(6 g)、茯苓(10 g)、白花蛇舌草(15 g)、法半夏(10 g)、木香(10 g)、麦冬(10 g)、枳壳(10 g)、百合(10 g)、夜交藤(15 g)。水煎服,每日1 剂,分早晚两次温服(饭后2 h 服用),连服14 剂。配合西药三联疗法治疗14 d。二诊时,患者的胃脘痞满、疼痛症状得以缓解,无嘈杂,口中有异味,胃纳不香、口干、口苦、舌暗红,苔稍腻。原方去麦冬,加莪术、半枝莲,继服14 剂。三诊时,患者胃脘作痛不著,无反酸症状,口中异味减轻,睡眠尚可,舌暗红、苔薄白,脉细弦。上方去百合、夜交藤,继服14 剂,服法如前。四诊时,患者诸症均有减轻,继续守方治疗,共治疗3 个月。2020 年4 月20 日复查胃镜示:1)慢性萎缩性胃炎活动期伴胆汁反流;2)十二指肠球部息肉,Hp(+)。病理诊断:十二指肠球部腺瘤性息肉(胃窦),慢性萎缩性胃炎活动期(病理号:201110)。患者偶有胃隐痛,时有脘胀,口干,食纳可,夜寐转佳,二便正常,舌偏暗红,苔薄,脉细。前方去半枝莲,加生薏苡仁、蒲公英,口干者加麦冬,继服14 剂。2020 年11 月20 日,查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HP(-)。患者诸症基本消除,嘱其节饮食,慎起居,畅情志。
按语:脾胃气虚、胃络血瘀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机。上述病例经四诊合参诊断其病情的中医证型为脾胃气虚夹血瘀,故治以健脾益气,活血通络兼清化消痛。吴鞠通在《温病条辨·杂说》中指出:“中焦如衡,非平不安”[11]。笔者认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时不可浪投猛药,戕伐胃气,以免因耗竭正气而加重患者的病情。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脾胃气虚为本,治以益气健脾的同时,亦可采用清补、平补、淡渗健运之法。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由气及血、由功能性疾病发展至器质性病变的过程[12-14]。瘀血贯穿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病程的始终,故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时应重视活血、化瘀、通络药物的应用[15-17]。西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多以对症治疗为主,尚无能够逆转此病患者胃黏膜病理改变的治疗手段。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机制是:诸邪著而不去,郁而不解,蕴积成热,热壅血瘀而成毒,损伤胃黏膜,从而发生胃黏膜萎缩[18]。中医药治疗可通过整体调理与个体化用药相结合的方式起到多靶向的治疗作用,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逆转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的病理改变。近年来,笔者运用二参三草汤治疗多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用二参三草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取得良好的疗效。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