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斯乔,王红雨,张诗雅
(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北京 100048)
入学准备是指学龄前儿童为了能够从即将开始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受益所需要具备的各种关键特征或基础条件。[1]已有研究表明,家庭因素在幼儿入学准备水平上起重要作用,任何一种干预都无法达到家庭对幼儿入学准备的影响效果。让家庭参与到幼儿园各项活动中,能够促使双方建立良好的家园共育关系,对于幼儿园入学准备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因此,家园共育作为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也常常是幼儿园入学准备工作的难点。本文旨在探究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园入学准备的现状,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为幼儿园科学的开展入学准备工作提供帮助。
从家园共育角度看,幼儿园入学准备仍然存在缺乏家园共育意识、教育理念偏差等亟须提升的问题。
首先,部分幼儿园忽视了家庭在入学准备中的作用,缺少将入学准备活动延伸到家庭的意识,为家长提供的参与机会少之又少。其次,许多教师认为在家园共育中幼儿园应处于主导地位,和家长沟通入学准备相关内容时,仅采用单方面通知的方式,告知家长幼儿园的安排和现阶段所需的家长配合,很少与家长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以致教师并不了解幼儿在家庭中入学准备的状况,也没有对家长进行相关的指导,进而影响幼儿园入学准备的效果。最后,一些家长对自己在家园共育中的角色定位不明确,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主动意识,认为只要满足幼儿园的要求,配合好幼儿园完成入学准备的某个工作就可以,从不主动向教师了解目前入学准备的进度,导致无法及时获取幼儿园入学准备的相关信息。家长对家庭活动的参与度较高,但不愿参与幼儿园的入学准备实践活动,甚至完全依靠自己或一些教育机构的幼小衔接课程为幼儿进行入学准备能力的培养,并未意识到参与幼儿园入学准备活动的重要性。
很多家长虽然重视入学准备,但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入学准备问题上,一些家长过度关注学习方面的准备,认为幼儿需要提前学习数学、拼音、汉字、英文等不同类型的幼小衔接课程,便不考虑幼儿自身的知识储备现状和学习能力,将其送入培训班,以期帮助幼儿减轻入学以后的压力。其实现实情况与家长所期待的恰恰相反。有调查显示,幼儿进入小学的种种不适现象,不仅仅是由于学习准备不足,更多的是健康状况、学习态度、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不足而造成的。[2]由于家长教育理念不科学,多数家长只关注短期效应,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了幼儿的知识准备上,对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不够重视,未能考虑到幼儿的长远发展。还有部分家长完全忽视入学准备的重要性,错过了培养幼儿入学准备的最佳时机。
幼儿的入学准备离不开家园活动,具体而言是离不开家园合作开展的共育活动。一些家园共育活动仍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导致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例如,开展家长开放日、召开家长讲座等活动,通常都是由幼儿园安排环节和内容,并由教师单方面输出,家长则作为学习者参与,内容不具有针对性,也不符合家长的需求;部分幼儿园会邀请家长和教师一起讨论入学准备活动,实际上很多教师仅是为了应付上级布置的任务,家长并没有实质性地参与;一些幼儿园还会对家长进行入学准备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但很多家长填写后并没有得到幼儿园的后期反馈,幼儿园对问卷结果也没有进一步的统计分析。
当前,入学准备中家园共育的相关制度存在诸多问题,如家庭和幼儿园的责任分工不明确、缺乏有效的奖励机制、沟通和反馈机制不完善、缺少统一规范化的管理等。何种家园共育的方式更有利于幼儿的入学准备?如何评价家园共育的效果?采取哪些措施能有育的质量?这些问题都还未能得到幼儿园的重点关注。有调研显示,关于家庭教育指导的定期检查和考核,大多数园长认为是“有监督无考核”,亟待健全家庭教育指导管理体系。[3]由此可见,目前幼儿园在入学准备、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制度化建设有待完善。
近十年,我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针对幼儿园入学准备,接连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的法律法规,如:2010年11月,《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教育部于2012年2月颁布《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暂行办法》,明确提出各地方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切实规范学前教育管理,有效解决“小学化”倾向等方面的问题;2015年1月,《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中提出,不得以任何形式提前教授小学内容,防止和克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国家教委于2016年1月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幼儿园和小学应当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幼儿园不得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不得开展任何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等。目前的主要问题是我国入学准备的相关政策法规大多是以“防止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内容”为目标制定,仅对幼儿园和小学这两个教育实施主体做出了规定,也没有可具体操作的评价指标,其面向对象和内容不够全面完整。[4]
2021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为幼儿做好入学所需的基本素质准备,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可见幼儿园入学准备关乎幼儿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从家园共育的角度,幼儿园层面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升。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教育和养育是彼此独立的两件事,并且分别由幼儿园和家庭来承担。这也是导致部分家长认为教育幼儿的主要责任人是老师的主要原因。在家园合作共育幼儿的过程中,部分家长缺乏家园共育的意识,认为教师在入学准备的家园共育中占主导地位。实际上,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成长的两个主要环境,教师和家长作为环境的实施者,对幼儿成长起着同样的关键作用。因此,家长和教师在入学准备中没有从属关系,而是在平等关系中相互支持。
研究表明,父母参与幼儿的教育,以及他们与教师富有成效的合作,可以对孩子的学业上的成功产生积极和持久的影响。[5]因此,建立和谐的家园共育关系,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园教育合力。幼儿园方面要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做好统筹调度工作,将入学准备作为大班课程的内容之一,融入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统筹部署好入学准备的各项工作。教师应当在家园共育中对自身角色重新定位,提高教育意识,加强幼儿园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合作,重视家长在入学准备中的教育作用,秉持真诚与耐心的态度建立平等的共育关系。家庭作为幼儿成长的主要环境,在进行入学准备的过程中,家长必须意识到入学准备对幼儿的重要影响,不能全部依赖教师,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根据幼儿园入学准备的具体安排,配合好幼儿园工作,帮助幼儿顺利完成入学准备。
家长是幼儿教育方式的选择者和实施者,在幼儿园入学准备工作中,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入学准备教育理念尤为重要。家园共育的很多现存问题都是由于幼儿园教师与家长不正确的教育理念所导致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实现家园共育策略有效性的前提,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树立正确的家园共育理念,认识到入学准备工作是家长与教师共同的责任。幼儿园要明确将家长纳入入学准备中,向家长传递幼小双向衔接的科学理念和做法,帮助家长认识过度强化知识准备、提前学习小学课程内容的危害,缓解家长入学准备的压力和焦虑,为家长提供帮助幼儿顺利过渡的具体做法和建议;家长也应转变自身存在偏差的教育理念,增强参与幼儿入学准备的主体意识,愿意为幼儿园的入学准备教育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共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为增加入学准备工作的实效性,让幼儿从幼儿园阶段成功过渡到小学阶段,幼儿园要坚持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进行正面引领,充分利用线上平台大力宣传科学入学准备理念。在幼儿园网站上设立入学准备专栏或利用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具有示范性的家园共育案例,以此来优化家长的教育观念和衔接理念。根据合作学习理论,幼儿园也可以用定期组织小组化的家长座谈会,鼓励家长分享和总结科学入学准备的家庭教育措施,家长们相互学习和借鉴,积极实现成果与实践的转化,最大限度发挥成果的应用与辐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于2022年1月1日正式实施,其中强调幼儿园应该基于家长的实际需求,组织开展相关家庭教育讲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实践等活动,以促进幼儿园与家庭共同教育为目标。由此可见,幼儿园应丰富家园共育的形式和内容。一是开展传统节日活动、图书展览等多样化的亲子活动为家长提供参与幼儿园入学准备的机会。二是改变家长会的组织方式,采用一对一谈话的形式。由于幼儿的情况各异、家长的情况也各不相同,因此,家园共育应针对每个幼儿的不同问题和不同家长家庭教育上的问题进行。三是开设家长学校,让家长对入学准备工作有系统的了解与科学的认识,促使其主动参与到幼儿园的入学准备工作中。四是与社区合作,采用多种途径为家长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培训,为家长提供有助于幼儿入学准备的有效策略,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提高入学准备工作的实效性。
《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强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家庭教育工作加强指导管理,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学校和幼儿园工作的重要任务,纳入教师考核与师资培训工作。可见,家园共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幼儿园的政策保障,离不开幼儿园对家园合作的重视和支持。幼儿园要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相关政策文件为引领,结合本园自身特点,在计划、组织、实施和保障环节都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并以科学的评价方法、考核标准,形成工作规律和规范管理的习惯,引导教师不断创新方法、自觉反思。[6]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在幼儿的入学准备工作中,幼儿园应建立家园合作制度和规范,形成监督和评价机制。一是要完善的家园共育制度,如建立幼儿家长委员会,可以通过改进优化幼儿家长委员会制度来增进家园共育关系,引导幼儿家长参与幼儿园的入学准备工作。还可以通过家长意见箱、满意度调查等形式定期收集教师和家长在实际合作中遇到的问题、意见和需求,对反馈信息及时进行梳理并作出整改方案;二是健全家园共育管理监督机制,落实管理人员、教师和家长的相应责任,确保各主体能够履行责任担当,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真正为幼儿的入学准备助力;三是制定具体计划和实施方案,总结和探索入学准备中家园共育的有效策略和成功经验;四是幼儿园要加大入学准备方面的财政投入,以保障入学准备活动高质量的科学开展。
推进家庭教育立法进程,构建支持家庭发展的法律政策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明确提出,未成年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并规定了政府、学校、其他有关社会公共机构等不同主体在促进家庭教育方面的责任和义务。该《草案》立法目的明确、框架清楚,但仍需在明确关键内容和执行路径上进行调整,以科学立法,推进法律实施。[7]因此,除大力推进家庭教育立法进程外,还需考虑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