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萌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四川 成都 611844)
走产教融合之路是我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根本举措,也是地方高校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还是我国高等教育机构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实力的重要举措[1]。产教融合在于使学生毕业后满足社会需求,使所学即所用,理论与实践接轨。产业界与教育界融合显然并非合二为一,否则就不存在真正的教育了[2]。在这样的需求和要求下,基于产教融合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应运而生。
对于“双师型”教师的研究多年来已有许多,但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定义,一直以来并没有权威的说明,对其的解释,不乏“双职称”“双证书”或者“双无能”。双证书的这种定义虽然能够降低管理难度,但这种工作思路容易形成一种“唯证书论”,最终将导致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落后于企业实际需求[3]。“双师型”教师应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以及良好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并能够将两者有机融合[4]。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推进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参与跨境电商交易活动的企业及相关人员对于外语的掌握尤为重要,个别高校外语类专业联合企业专家,让企业走进学校,着力开展跨境电商专业教学活动,在这个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外语+跨境电商”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对于学生相应的专业能力及跨境电商知识培养起着关键的引导作用,因而“外语+跨境电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显现出了一定的必要性和积极的时代意义。
在教学中,外语专职教师对外语就业热门行业或相关非语言类方向有所了解,是教授相关课程的基本要求。以外语专业的跨境电商外语课程为例,授课教师只有经过电子商务类双师型培训,才能对所教授的行业知识有更为深入、紧跟时代的了解,由此才可将课堂上所教授的理论知识与就业后学生所需要的实践能力相呼应,保证学生所学即所需。因而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外语+跨境电商”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与实践研究是发展外语专业特色课程必不可少的一步。
目前我国外语高校开设跨境电商外语课程虽不具备普遍性,但对于培养外语复合型人才的研究正日趋完善。然而,关于在跨境电商外语课程中担任重要角色的授课教师的相关研究还是一张白纸,大多数开设外语专业的高校并未真正实现产教融合,更欠缺对授课老师进行跨境电商方面的“双师型”培训。
以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为例,近几年该校加强产教融合,对外语教师进行跨境电商的系统培养已颇成体系,因而有研究其培养机制、对提升教学质量、优化专业建设等方面奠定了相关的基础与能力,是行业中的先锋队伍。该校在校内建立了产教融合基地,引进了多家来自各省的跨境电商企业,与学校达成多方位校企合作,在教学及教师培养方面有以下合作,例如:企业专家参与跨境电商课程设计——企业专家会与外语专职教师共同商讨“外语+跨境电商”相关课程的课程框架、内容安排;企业专家进入课堂——企业专家将参与“外语+跨境电商”相关课程的部分跨境电商实践课程;外语专职教师跨境电商学习培训——由企业专家进行外语专职教师相关的跨境电商知识讲授和指导;外语专职教师进入企业顶岗实践——“外语+跨境电商”课程相关的授课教师须进入校内入驻企业顶岗实践固定时间,以期跟上快速发展的跨境电商行业最新行业内容。
尽管以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为例的基于产教融合的“外语+跨境电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已较成体系,在其实施过程中仍不免遇到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培养目标较为模糊。“外语+跨境电商”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目标缺乏衡量标准,例如:如何才算作是成功完成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其中,“外语+”部分,因为外语专职教师的专业水平能力有相应的等级考试、证书及职称相关的证明,因而其可以得以保证;而“跨境电商”部分,因国内相关技术证明较为匮乏,例如能获取的证书“工业和信息化人才专业知识测评——电子商务科目”虽然可以通过考试获取,但其考评内容较为理论,较难符合跨境电商行业的从业实际要求,因而缺乏真正考核教师跨境电商行业水平的功能。没有标准化的测评,导致该项能力是否达标也较难判断,因而教师培养目标也较为模糊,需要重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义。
第二,双师型教师的“第二技能”可能面临丢失时效性的问题。“外语+跨境电商”双师型教师,其主要专业仍为外语专业,其“跨境电商”作为第二专业、第二技能,因并非最主要的工作内容,其日常、工作使用率都较低,对行业相关知识的更新远低于跨境电商行业的从业者,因而一次培训之后获得了双师型教师的评定,极有可能在之后的工作中便不再习得新的行业内容。在跨境电商行业日新月异、发展飞速、变化极快的行业特点下,这类双师型教师真实掌握的行业信息、内容、技术便极有可能缺乏时效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使学生习得的理论与实践无法接轨。
第三,“外语+跨境电商”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较低。实践能力是“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的重点和难点[5]。虽然在“外语+跨境电商”的产教融合下,外语类专职教师主要负责的为“外语+跨境电商”课程中的理论部分,因而对跨境电商行业的实践能力要求较低,但理论需要与实践相接轨才能保证,学生在结束理论教学部分后进入企业实践可以迅速上手满足企业需求。而该类双师型教师在培训时,对于实践部分训练要求远低于理论知识部分,因而也容易造成教学不符合实践运用但情况。
第四,“外语+跨境电商”双师型教师校内企业培养缺乏企业真实环境。入驻校内的企业并不会将企业所有职能部门都搬入学校,往往针对外语类院校,入驻的跨境电商企业,根据外语类专业学生的专业特征及从业入门时可以任职的岗位,仅会将客服、运营等部门分设于学校内,因而在校内企业进行顶岗培训的双师型教师缺乏对跨境电商企业全部业务的了解,即缺乏企业的真实环境。提升教师“双师”素质的途径有很多,但基本上离不开企业的合作,离不开企业的实践环境[5]。
第四,高校外语类教师对“外语+跨境电商”双师型培养积极性低。外语类教师获得“双师型”身份并不困难,可以从翻译、考官等等专业相关的方向获取“双师型”评价的有效证书,因而例如“费时费力”的跨境电商行业的“双师型”认证并不太吸引外语类教师的关注,大多为需要教授相关课程的教师“不得已”参与学习与培训。
第五,跨境电商企业流动较大,缺乏长期稳定合作。就目前的校企合作现状而言,很多企业认为与学校合作参与“双师型”教师培养会损害自身的企业资源和生产效益,并且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是政府和学校的责任[6]。同时,入驻学校的跨境电商企业可能因资金、行业波动、企业发展等各种原因离开学校,造成学校与企业难以建立长期稳定合作,为“外语+跨境电商”行业双师型教师培养也带来了不便,例如各企业所选用跨境电商平台不一,导致实践方面侧重点不一样,如果企业流动,则造成前期所培养教师需要短时间内重新再次培训学习,耗费人力物力。
第六,针对校内“外语+跨境电商”双师型教师的评定较单一。以四川外国语大学为例,外语专职教师须获取“电子商务师证”或“工业和信息化人才专业知识测评——电子商务科目证书”才能获评该类型的双师型教师。导致该类型的双师型教师数目较少,大部分双师型仍为语言等级考试考官或者翻译类双师型教师。
针对上述问题,现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第一,针对培养目标较为模糊这一点,不难溯其根源来自对双师型教师身份的认知不够全面。认为双师型教师就是具有一年以上企业经历或者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7]。这样的认知会导致双师型教师培养流于表面,且难以将教师技能掌握实际情况进行标准化评估。应考虑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的目标分为短期与长期两个目标,短期内教师跨境电商行业知识技能应掌握哪些内容、达到如何水平与长期应达到什么样的相关行业成绩,即实践业绩,综合短长期的学习、培训与实践内容来确立“外语+跨境电商”行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目标。
第二,要解决“外语+跨境电商”双师型教师关于跨境电商行业的知识丢失时效性的问题,就只能从教师本身对跨境电商行业相关知识、技能的不断更新上下功夫。院校应积极为相关教师提供行业最新培训咨询,并不满足于“一次性”将教师送入企业学习,而应周期性地将一线授课外语类专职教师送与校内合作企业或校外企业进行学习培训、顶岗实践,保证其所掌握的行业知识处于最新的状态。
第三,“外语+跨境电商”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较低的原因是多重的,例如高校聘用教师首要参考标准仍是学历与毕业院校,因而欠缺对其他行业相关实践能力的忽视,从“开端”上便轻实践能力;同时,影响教师发展的因素大都更看重理论相关能力,例如教师的职称晋升制度,欠缺对实践能力的考察。此外,很多高职院校过分重视教师的“双证”,使得很多教师不择手段的去获取职业技术资格证书,而实际并不具备相关职业资格和能力,这对于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双师型”教师的培训与培养非常不利[8]。具体到“外语+跨境电商”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可以考虑的有,积极鼓励、或要求教师进行跨境电商的实践,例如运营店铺,并通过运营成绩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真实有效地提升教师跨境电商相关的实践能力。
第四,高校外语类教师对“外语+跨境电商”双师型培养积极性低除了需要考虑外语类教师本身较容易获得专业相关的双师型教师身份以外,还应该了解到是因为此类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针对院校而言,应考虑“双师型”身份是否可以对薪资、待遇起到积极正面、直观的作用。以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为例,该校对双师型教师的相关培训费用有一定的报销、奖励等措施,但规定仍欠细化、明确。应考虑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正面鼓励并对提升薪资待遇等内容进行落实,而非二级学院自行应对。
第五,针对所合作的跨境电商企业流动大的问题,院校应从自身角度构想应对措施,因为企业流动影响因素众多,不单单是校企合作关系的问题,因而无法改变或避免。学校应考虑如何减少企业流动对外语类+跨境电商双师型教师培养造成的影响,例如:可多做调研、分析大部分跨境电商企业所选用跨境电商平台及其运营模式,在“外语+跨境电商”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过程中,主要内容不因企业而异,而因主要跟随跨境电商行业发展,其主要的行业知识内容及运营模式来进行培训,不同企业的“个性化”之处,仅作为增添或删改的“小部分”内容,以此来保证双师型教师培训的稳定性。
第六,双师型教师的评定应更加放开、多样化。院校可以综合各地不同的双师型教师评定办法,整合出更多样化的、全面的双师型教师评定途径。通过归纳各地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评价认定的拓展条件,发现大致可以分为资格证书、竞赛获奖、省级及以上教师培训、企业实践经历、科研成果这5种认定方式,认定方式更加多样化[9]。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多年来已成为各大应用型高校、高职的必要工作,经过各个院校的实践也总结出各种经验办法,本文谨以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基于产教融合的“外语+跨境电商”双师型教师培养为例,分享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定的建议,以作参考。只有不断完善双师型培养的体系,根据不同的行业类型选择不同的策略与措施,才能最大限度提高双师型培养的成效,提高师资力量,保障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