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静雅 陈旭虹 侯 乒 范银波 姚乾灏
1 金华眼科医院 浙江 金华 321000
2 金华市中医医院 浙江 金华 321000
牵正散为治疗中医“风证”良方,出自宋朝杨倓《杨氏家藏方》,由白附子、白僵蚕、全蝎组成,功效祛风化痰,通络止痉。临床上主要用于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中风等风邪外袭所致病症,随着医学的不断探索研究,其临床运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儿童眨眼症、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眼睑痉挛等眼病,存在相同病因病机“风邪”,且运用牵正散治疗皆可取得一定效果,现总结如下。
1.1 儿童眨眼症:儿童眨眼症,中医称“目剳”,该病最早见于《审视瑶函·目剳》,认为其病因病机为“肝有风”或“胆经风热”。《眼科金镜》也指出“目眨者,肝胆有风也,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而不能自认,故目连眨也”,所以“风邪”乃儿童眨眼症重要病因。
风分为外风、内风。外风由自然界风邪侵袭而发,《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即风邪常伤人于上部和肌表,眼位至高,最易受风邪侵袭。《素问·风论》云“风者,百病之长也”,热邪、湿邪、燥邪等多依附于风邪而侵犯人体,其中外障中风邪夹热最为常见。儿童眨眼症中外风导致的风热攻目型同样最为常见,风热攻目出现白睛红赤,羞明,稀薄眼眵;有邪之处气血运行不畅,筋脉挛急,眼睑筋肉失养,则出现胞睑振跳。治疗以清热祛风止痉为主,方取牵正散中全蝎、炒僵蚕,在此基础上加蔓荆子、荆芥、银花、连翘、炒黄芩、防风、甘草等。其中全蝎擅祛风通络并力强,配炒僵蚕以增强清肝风之力;金银花、连翘疏散上焦风热兼以解毒,炒黄芩助清热解毒之功,蔓荆子、防风、荆芥疏风散邪,止痛止泪。内风所致儿童眨眼症多属于脾虚肝旺证。小儿稚阳之体,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脾虚肝旺,致胞睑频频眨动。另外,胞睑在五轮中称肉轮,在脏属脾,脾与胃相表里。小儿饮食无规律、喂食过多等皆可致脾胃受伤而脾虚,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肝血不足,血虚生风,虚风上扰胞睑而致眨眼频繁。治疗上清肝风同时要注重健脾胃,故取牵正散中全蝎、炒僵蚕清肝风同时合肥儿丸加减(黄连、生甘草、白术、茯苓、谷芽、麦芽、六神曲)健脾消食导滞。疾病后期或迁延不愈容易出现黑睛生翳干涩、舌红少津等肺胃阴虚的表现,此期可加用木贼草、蝉蜕等药清热退翳明目,太子参、麦冬等养肺胃之阴。
1.2 后天性麻痹性斜视:麻痹性斜视,中医属“风牵偏视”。后天性麻痹性斜视西医常见原因有颅内或眶内的炎症、血管性病变、肿瘤、代谢性疾病、退行性病变、外伤或毒素等[1]。《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谓:“目珠不正……乃风热攻脑,筋络被其牵缩紧急,吊偏珠子,是以不能运转。”《太平圣惠方·治坠睛诸方》认为“风寒入贯瞳人,攻于眼带,则瞳人牵拽向下”。结合临床可归纳其基本病机为正气虚,风邪侵袭,瘀阻脉络,上攻于目。风牵偏视必兼有风邪,或为内风,或为外风。初期多因正气虚,腠理不固,风邪乘虚侵入,眼肌拘挛,眼珠骤然偏斜;或风邪侵犯目络,脉络受阻;或风邪中于项而窜入经络,营卫不能流通,血行受阻,筋肉失养拘挛。另外,本病为中老年常见病,患者常有气血虚弱、脾气虚的表现,气血生化不足,血虚生风,脾失健运,生痰湿,风痰瘀结,阻塞经脉,致筋肉失养,眼球转动不灵。
该疾病各个证型、各个时期,不管“外风”“内风”,风邪贯穿于全过程,所以各个时期均应用“治风”以制胜。我们治疗后天性麻痹性斜视予牵正散合四物汤加减,方用白附子、炒僵蚕、全蝎、当归、白芍、生黄芪、川芎、生白术、茯苓、地龙、甘草,治以祛风散邪,活血通络。其中白附子燥湿化痰止痉,祛头面之风;全蝎为搜风之要药;炒僵蚕取络中之风;地龙加强通经活络;当归、川芎、白芍养血补血;加用生黄芪、生白术、茯苓补气健脾;甘草缓和药性,又可防止白附子、黄芪太过温性。疾病初期可酌加羌活、防风以加强驱除外来之风;脾气虚弱、气短乏力明显者可重用黄芪、当归,加用升麻;外伤可加赤芍、丹参等活血药物;糖尿病患者阴虚为本,阴精生化不足,可加黄精、麦冬、天花粉等滋阴养血。相较于单纯的西医营养神经治疗,结合牵正散加味能取得更好的疗效[2]。另外,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病因复杂,必要时需借助现代医学临床相关检查排除相关疾病。
1.3 眼睑痉挛:眼睑痉挛,中医属“胞轮振跳”,该病名首见于《眼科菁华录·卷上·胞睑门》“目胞不待人之开合而自牵拽振跳”。现代医学认为发病原因常为精神紧张、眼肌疲劳、面瘫后遗症等,常规治疗有针灸、手术以及注射肉毒杆菌毒素等,但效果不理想。
《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认为本病“气分之病,属肝脾二经络,牵振之患。人皆呼为风,殊不知血虚而气不顺,非纯风也”。中医认为本病病机为肝脾血虚,日久生风,虚风内动,牵拽胞睑而振跳;或久病、过劳等损伤心脾,心脾两虚,气血不足,风邪乘虚而入,筋肉失养而跳动。除“风邪”外,本病还与肝、脾相关。故其本虚为肝脾血虚,标实为感受风邪。临床中血虚生风证为眼睑痉挛中最常见的证型,我们运用牵正散合当归活血饮加减以养血祛风解痉。方用当归、白芍、僵蚕、川芎、防风、熟地黄、生黄芪、白附子、全蝎、炒甘草。方中当归、川芎、熟地黄、白芍养血柔肝;生黄芪益气养血;白附子、全蝎、炒僵蚕平息内风;防风疏散外风。另一型为心脾血虚型,此型久病致气血耗损,风邪乘虚而入,筋肉失养而拘挛目困,劳累后加重。该型运用牵正散合归脾汤加减以祛风补养心脾。方用白术、茯苓、黄芪、当归、酸枣仁、白附子、炒僵蚕、全蝎、甘草。其中白术、茯苓、当归、黄芪、酸枣仁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白附子、全蝎、炒僵蚕平息内风。归脾汤补益心脾,气血生,筋肉得血所养,再加牵正散祛除内风,气血流畅则困动自止,诸症可消。在治疗中遵循“辨证论治、标本缓急”原则,运用“标本同治”,在健脾养肝同时,使用牵正散息风以“治标”,从而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吴某某,男性,6岁。2019年5月21日初诊:主诉:患儿半年前出现双眼频频眨动,喜揉眼,伴畏光、痒涩不舒,偶有挤眉弄鼻。裸眼视力:右眼1.0,左眼1.0,白睛微红,黑睛干燥无光泽,2%荧光素液检查黑睛下方生星翳。纳差形瘦,大便偏硬,舌淡、苔薄白,脉细数。中医诊断:目剳(脾虚肝旺证);西医诊断:干眼综合征。治法:清肝健脾。方用:全蝎2g,炒僵蚕、白术、茯苓各8g,黄连、生甘草各3g,焦山楂、鸡内金各6g,谷芽、麦芽各10g。5剂。每日1剂,早晚水煎服。二诊:患儿胃纳改善,二便调,揉眼次数减少,畏光、痒减轻,白睛微红,2%荧光素液检查黑睛下方星翳,原方加菊花8g。7剂。三诊:患儿胃纳可,无揉眼,眨眼频率明显减少,白睛不红,黑睛干涩,黑睛下方星翳弱阳性,上方加太子参、木贼草各8g。7剂。四诊:患儿眨眼频率基本正常,无其余不适,荧光素液染色检查黑睛阴性,胃纳可,二便调。停药后1月、3月复诊未复发。
按:患儿平日挑食,喜食甜食、肉类,不喜吃蔬果、蛋类,饮食不节,脾胃受伤而脾虚。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肝血不足,血虚生风,虚风上扰胞睑;脾虚失运,痰湿蕴于内,化火成风。脾不足,肝有余,脾虚肝旺,使眼睑频频眨动。一诊用牵正散(去白附子)清肝风,加黄连、白术、茯苓、焦山楂、鸡内金、谷芽、麦芽,健脾除湿,消食导滞,恢复脾胃功能。二诊时胃纳改善,畏光、痒涩虽减轻,但仍有症状,加用菊花以助清肝明目。三诊痒涩症状明显好转,但黑睛下方仍见少许星翳,黑睛干涩,故加用木贼草、太子参以养阴生津退翳。四诊患儿眨眼频率已正常,荧光素液染色检查黑睛阴性,胃纳可,二便调,舌淡红,患儿病情已临床治愈。
风邪致病发病快,变化多,而且风邪是外感病的先导,寒、湿、燥、热邪都可依附风邪而入侵人体,因此风邪为患很多,治疗较为棘手。牵正散中白附子祛风痰,定惊,治抽搐;全蝎独入肝经,息风止痉,通络止痛,为搜风之主药;炒僵蚕清虚,性平和,在牵正散中除助全蝎加强祛肝风外,还能祛络中之风。另外,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全蝎、白僵蚕、白附子具有改善肌肉痉挛、改善血液循环、修复神经、调整机体免疫、改善机体反应的作用[3-5]。
儿童眨眼症、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眼睑痉挛3种眼病,虽为“异病”,但存在相同病因病机,皆与“风邪”相关,故我们运用牵正散方加减祛风通络以“同治”,即所谓“异病同治”,皆取得良好疗效。可见,在临床中治疗疾病时,辨证论治极为关键,要充分认识疾病的病因病机,才能认识到疾病的本质所在,从而处以对应方药,取得良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