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晓琼 林士毅 倪小芬 胡 珦 胡 臻#
1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浙江 温州 325000
2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浙江 温州 325000
浙江省国医名师胡臻主任中医师临证38年,治学严谨,博采众长,学验俱丰,以擅治慢性肾脏病、脾胃病、糖尿病及疑难杂症而著称。本文试对胡臻主任中医师学术经验进行总结,简述如下。
胡臻,主任中医师,教授,浙江省国医名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对外交流与合作分会委员会常务委员。1984年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历任中国援助纳米比亚医疗队队长、温州市第二医院中医科主任、温州市中医院副院长、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医系主任、温州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期刊社社长、巴西巴拉那州卫生研究院客座教授、泰国东方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等职。荣获浙江省先进援外医疗队队员、全国高等教育学会“来华留学教育模范个人”、中国民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等称号。所著《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医学全英文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浙江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1 挖掘中医传统精华,确立升阳医学体系:“升阳疗法”是中医药学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其理论自成体系,并且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胡臻通过近四十年的上下求索和国内外医疗实践,遍历上自《内经》《伤寒论》,下至金元四大家和明清诸家,深悟中医大法,尤尊升阳医学体系。
2.1.1 开展气化理论研究,提出辨证新八纲和治疗新八法,奠定升阳疗法理论基础:胡臻主任中医师从《内经》“阳化气,阴成形”的理论出发,开展对气化理论的探讨,从生理来看,人之生,气聚成形,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气散形毁,气归自然。气的聚散离合等运动变化是维持人体生长壮老已各个生命过程的基本要素。从病理来看,人体的疾病来自不正常的气化作用,导致“寒热燥湿”的病理变化,以及气机运动失常而出现“逆陷闭脱”的病理变化,以此确立了“辨证新八纲”,在治疗上提出了“燮理阴阳,疏瀹气机”治则,以及“温、清、润、燥、升、降、宣、固”的“治疗新八法”,并施用于临床实践,取得独到的疗效[1]。在胡臻所著的《中医气化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对中医的气化理论作了深入的探讨,并用案例阐述了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与价值,为升阳疗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2.1.2 注重临床推理技巧,倡导创新思维,为升阳疗法提供科学思维方法:胡臻认为,中医临床推理包括了哲学思维方法、临证推理方式和临床思维技巧3个层次架构。根据中医临证哲学思维方法方面所包含的天人观、时空观、太极、中庸等哲学观和范畴在中医理论建构和临床思维中的影响,并借用现代哲学、思维科学、科学方法论加以分析和改造,将之提升到现代系统理论和思维科学的水平。他主编的《Clinical Reasoning in Chinese Medicine》《中医临床思维路径与实践》,为中医升阳医学的临床实践提供了科学思维方法。
2.1.3 注重临床实践,倡导升阳疗法,发挥好升阳风药的独特作用:胡臻在提出中医气化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升阳疗法”。他认为“升阳”是中医学中的一个特定术语,这里的“升”是指上升、升发,包括了向上运动的状态和过程,“阳”特指清阳之气,实际上是处于运动状态中的清气,因为清气的运动主要表现为向上的过程,具有阳的属性,常被称为清阳之气,所以“升阳”即升发清阳之气。在临床上,针对机体气机不升或气机下陷而引起的病证所采取的治疗方法统称为“升阳疗法”。在治疗上,一方面重视调理脏腑功能和气血的运行,特别是激发脏腑之气升发宣散的作用来治疗疾病;另一方面重视风药的运用,风药在方剂学中主要是用于疏散风邪、解除表证的药物,其治疗的部位在表,而风药在升阳疗法中用于升提、发越机体的阳气,其治疗的部位在里,故称之为升阳风药。胡臻主任中医师对于升阳风药的概念、分类、作用特点与机理、配伍规律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升阳法及其临床应用,包括升阳化湿等六十余法的临床主证主方以及临床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所著的《中医升阳疗法》一书中还记录了大量的升阳疗法医案。他通过对升阳医学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旨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对丰富中医学术内涵,探索中医自身发展的道路,提供有益的借鉴。
2.2 探索中医现代化发展道路,始创“具身医学”理论体系:具身医学(Embodied Medicine)[3,4]是胡臻主任中医师提出的一个崭新的概念,具身是指具体化的,与身体密切相关的,也就是基于身体或涉及身体。生命是与具体的身体密切相关,人的生理和病理始终与具身结构和活动形式保持着内在关联。具身医学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体征以及临床症状来揭示疾病规律,把握疾病本质,提出治疗方法,整个过程以医疗大数据库为依据。可见,具身医学是以信息化手段揭示疾病现象本质的医学,是整体程序的个性化医疗。胡臻认为,具身医学强调辨证的重要性,证是基于对疾病现象的概括,反映了疾病的本质。在中医学中,朴素的具身医学理念的应用已历数千年之久,如东汉末年的医圣张仲景在其所著的《伤寒论》中运用六经的概念,从临床表现出发,成功地定义了充满具身思想的“六经辨证体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个疾病模型的建立是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历经千百年医疗实践的总结。具身医学是结合中医整体程序和个性化诊疗思想与现代科学新思维而形成的医学新模式,拓展了认知生命的特殊领域,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揭示生命的现象以及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开拓了医学新的视野,有着相应的优势和广阔远景。
2.3 挖掘中医文化基因,开展“瓯越民俗医药”体系研究,推广“温州胡氏草茶”:胡臻认为,开展对民俗医药的研究不仅只是挖掘古人防病治病的方法技艺,更是为了传承中医文化基因。其多年来积极开展瓯越习俗与中医文化的相关性研究,主编出版《温州草茶文化与中医药》《瓯越民俗医药与中医药文化》《温州谚语与中医药文化》等民俗医药文化的专著。作为温州胡氏草茶的“代表性传承人”,胡臻主任中医师将家传非遗的草茶单方验方用于当代医疗实践,如花麦肾(金荞麦)治疗肺部及气管支气管感染,白茅根治疗慢性肾炎的血尿、蛋白尿,薄荷治疗过敏性鼻炎等。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胡臻深入一线病区,带领学生开展中医治疗,在其配方中也大量使用了温州胡氏草茶的草药,如金荞麦、板蓝根、白茅根、重楼等。瓯越民俗医药经过历代相传,沿袭成俗,成为广大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民众的卫生保健事业起到了特殊的贡献。
3.1 升阳排毒方:黄芪30g,葛根、山药、茯苓各15g,紫苏叶、白芍各12g,党参、猪苓、山萸肉、绵萆薢各10g,柴胡、羌活、升麻、僵蚕、蝉蜕、大黄、白术、当归、川芎各6g,甘草3g。此方为胡臻治疗慢性肾脏病的基础方,功效升清降浊,益气通络。方中以柴胡、羌活、葛根、紫苏叶、升麻等升阳风药激发太阳膀胱经之气以升阳;配黄芪、党参、山药、白术以鼓舞脾胃升降之机以升清;伍茯苓、猪苓助膀胱气化功能以利水;合僵蚕、蝉蜕、川芎理经络气血之滞以化瘀;加大黄、绵萆薢以通腑导滞而降浊;兼山萸肉、当归、白芍补肝肾以助化源而补虚;甘草调和诸药。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累及脏腑所表现的寒热、虚实以及夹痰、夹瘀等不同情况,分别给予加减用药:偏于肾阴虚者,改党参为北沙参,加生地、玄参;偏于肾阳虚者,加附子、干姜;兼瘀血者,加莪术;兼外感者,加金银花、荆芥、防风;兼嗳气、泛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者,加黄连、砂仁;兼口干口苦者,改党参为北沙参,加麦冬、川石斛;水肿较重者,加车前子;血尿明显者,加大蓟、小蓟、白茅根。
黄某,女,82岁。2022年6月13日初诊:患者2020年3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肾功能:肌酐245μmol/L,尿酸494μmol/L,尿素16.1mmol/L,血常规:红细胞3.58×1012/L,血红蛋白75g/L,血钾5.42mmol/L。西医诊断为慢性肾脏病,高血压病,高尿酸血症,动脉硬化,肾性贫血,骨质疏松症。先后给予非布司他、呋塞米、复方α-酮酸片、碳酸氢钠片、非洛地平缓释片、贝前列素纳片、叶酸片、人促红素针、美托洛尔缓释片、阿法迪三、利美特颗粒等治疗,肌酐维持在170~200μmol/L。2022年4月肌酐升高到278μmol/L,经西医继续治疗2月无下降,患者家属寻求中医治疗。首诊:患者双下肢浮肿,神疲乏力,困倦畏寒,胸闷心悸,胃脘胀满,纳少,夜寐尚安,大便日行2~3次,呈糊状,舌红、苔薄少,脉沉弱。肌酐290μmol/L,尿酸494μmol/L,尿素 13.1mmol/L,血钾 5.59mmol/L,尿常规:尿潜血+、尿蛋白++。治拟升清降浊,益气通络,方拟升阳排毒方加减:黄芪、山药、白扁豆各30g,茯苓、猪苓、绵萆薢各20g,葛根、生白芍各15g,紫苏叶、生白术、北沙参各12g,山萸肉、生地各10g,羌活、僵蚕、蝉蜕、当归、川芎各6g,甘草3g。14剂。水煎服,日服2次。二诊:患者神疲乏力改善,其他症状如前,舌红、苔薄少,脉沉弱。守原义出入,上方加炒枳壳12g,桂枝3g。14剂。加炒枳壳与白术配伍成枳术丸以健脾消食,加桂枝取春泽汤之意以化气利水。三诊:患者双下肢浮肿改善,心悸、胃脘胀满已愈,胃纳增加,舌红、苔薄白,脉沉弱。上方去五味子,14剂。四诊:患者双下肢浮肿已消退,诉畏寒,舌红、苔薄白,脉沉弱。肌酐161μmol/L,尿酸318μmol/L,尿素9.9mmol/L,血钾4.82mmol/L。上方加淫羊藿10g,14剂,嘱其继续中药治疗。
3.2 升清降糖方:黄芪、山药、地骨皮、桑白皮各30g,葛根、茯苓、知母、山萸肉各10g,干姜、黄连、甘草各3g。此方为胡臻主任中医师治疗2型糖尿病的基础方,功效双补气阴,升清降糖。此方以黄芪为君,配山药、茯苓健脾益气,伍以桑白皮、地骨皮、知母、山萸肉、黄连养脾阴、清燥热,以葛根鼓舞太阴经气,激发脾土升降之机,干姜反佐,既助脾阳升清,又防寒凉太过,甘草调和诸药。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累及脏腑所表现的寒热、虚实以及夹痰、夹瘀等不同情况,分别给予加减用药。该方的特点为升降之药相伍,动静之品相须,升清气以健脾运,资化源以滋阴液,起到了双补气阴、和调寒热、攻补兼施的作用。
陈某,男,78岁。2021年6月24日初诊:患者2型糖尿病10余年,规律服用降糖药,近半年血糖波动大,空腹血糖6~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7.6%,口干喜饮,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头晕耳鸣,双目干涩,纳可,食后脘胀,夜寐欠安,便溏,1~2次/日,舌红、苔白腻,脉细弦。治拟双补气阴,和调寒热,方拟升清降糖方合酸枣仁汤加减:黄芪、山药、地骨皮、葛根、生牡蛎各30g,炒酸枣仁12g,茯苓、山茱萸、炒白术、龙齿各10g,炒枳壳、知母、紫苏叶、川芎各6g,黄连、干姜、生甘草各3g。14剂。水煎服,日服2次。二诊:患者倦怠乏力、食后脘胀、夜寐欠安改善,其他症状如前,其口干喜饮较严重,舌红、苔薄白腻,脉细弦。守原义出入,上方加干石斛15g,麦冬10g,五味子6g,14剂。患者病程日久阴液已亏,加石斛、麦冬、五味子以滋阴液。三诊:患者口干喜饮明显缓解,便软,1次/日,舌红、苔薄白,脉细滑。空腹血糖较前平稳,在5~9mmol/L波动。守原方,14剂。
3.3 升阳益胃加减方:生白术、白芍、麦冬、炒枳壳各12g,黄芪、茯苓、党参、黄芩各10g,柴胡、法半夏、紫苏叶各6g,黄连4g,桂枝、干姜、甘草各3g。此方为胡臻主任中医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础方,功效升阳健脾,养阴益胃,平调寒热。胡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初起以寒凝、食积、气滞为主,属实证,病情进一步发展,则郁而化热,表现为肝胃不和、寒热互见,邪气久羁,消耗正气,则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久病入络则变生瘀阻,而为营血不足、胃络受阻之虚实夹杂证,基本病机是脾失健运、胃阴亏虚,气机升降失常。升阳益胃加减方为小柴胡汤、黄芪建中汤、半夏泻心汤合方加减而成。小柴胡汤调和肝脾,黄芪建中汤建中升阳,半夏泻心汤平调寒热。
刘某,女,61岁。2020年5月11初诊:胃脘胀痛,食后加重,嗳气,口干口苦,双目发胀,四肢酸痛,胃纳差,夜寐尚可,大便调,舌红、苔黄腻,脉细弦。胃镜: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胃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慢性炎症+,活动性-,萎缩++~+++,肠上皮化生++~+++,HP-。治拟升阳健脾,养阴益胃,平调寒热,方拟升阳益胃加减方:白术30g,生白芍15g,炒枳壳、麦冬、莪术各12g,黄芩、黄芪、党参各10g,北柴胡、法半夏、旋覆花、紫苏叶各6g,黄连4g,干姜、桂枝、甘草各3g。14剂。水煎服,日服2次。小柴胡汤调节少阳枢机,柴胡用量少取升阳之法,欲降先升,半夏、旋覆花以降为主,紫苏叶升降相依,和胃降逆;痞满则中气已虚、寒热错杂,黄芪建中汤建中补虚,半夏泻心汤平调寒热;病久入络,气阴两虚,莪术活血化瘀,黄芪、麦冬益气养阴。二诊:诸症较前缓解,以胃脘胀痛为主症,舌苔转薄白腻,脉弦细。守原义出入,上方去旋覆花,加砂仁、香附各6g,14剂。三诊:胃脘胀痛缓解,舌红、苔薄白略腻,脉细滑。守原方14剂。患者持续服用原方加减至11月,复查胃镜:慢性胃炎(萎缩?),病理:“胃窦”黏膜慢性炎伴肠上皮化生,慢性炎症反应++,活动性-,萎缩-,肠化+,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