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洁
(江苏省句容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镇江 212400)
在开展园林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园林植物的健康成长,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园林工作的作用,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1]。在这一过程中,园林工作人员已经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园林植物管理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病虫害的防治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开展高效的园林制度病虫害防治工作,能够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危害,保证植物健康成长,减少资源消耗,实现园林绿化管理水平的提升。
园林植被不但可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美丽的自然环境,同时还可以实现较好的经济性。园林植被在成长过程中经常遭受各类病虫害的影响,一旦预防不及时、管护不严格,必将使园林植被遭受病虫害,使园林植被问题加剧,从而直接造成园林植被生长不好,甚至导致整株或周围成片植株枯死,严重影响城市园林绿化景观建设效益,从而给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同时,因为病虫害会严重影响园林植被的正常生长,进而影响到城市的园林生态安全,所以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十分重要。做好园林中植被景观病虫害的防治管理工作对巩固园林绿化成绩,建立现代生态型园林城市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在现阶段,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简单地进行病虫害的控制以及消灭。由此可见,在开展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守生态原则,实现植物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开展合理的病虫害防治工作。
在对园林病虫害进行控制时,应根据其原理考虑园林生态环境中的不利因素与有利因素,进而按照生态学原理促进绿色防控技术的实施效果,从病虫害、天敌、植被等方面制定相应的生物防治措施。与此同时,可利用不同生物的多样性特点,以对立关系创造出稳定平衡的园林生态结构,并以生态系统促进各个物种的相互制约,为有效达到平衡状态应以生态控制为基础,促进绿色防控技术发挥效应。
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园林植被管理人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这就需要在具体工作中,需要工作人员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大自然的控制,在保证病虫害能够消除的同时,减少对人们生活财产的破坏。
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对整个自然界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这就需要在制订病虫害防治方案时,从园林植物的整体规划出发,尽可能地减少病虫害所产生的破坏,遵循综合原则的要求。
对于植物来说,通常表现出一定的易感性,这也是病虫害产生的一重要原因。在生存环境因素的作用下,不同植物所面临的病虫害问题存在较大差异,这就需要在进行病虫害治理时,要做到因地制宜,更好地解决其自身遇到的问题,提升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相较于自然界中的植物来说,园林植物表现出一定的观赏价值,这就要求在进行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效益原则[3]。对于园林植物来说,要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三者相结合,在具体的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多方面的效益,提升病虫害的防治水平。
在园林实施生物多样性控制时,应对园林周边生物采取多样性控制措施。例如:可增加园林温度、湿度,改变园林内质保护天地,并减少化学防治,以此不断提高园林产量、质量。其园林植树应以园林遮萌度20%左右为宜,并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树种进行种植。例如:可选择复合型树种,并合理种植一定数量的果树[1]。
首先,对病虫害防控的预测工作不落实。目前中国城市的园林植被种类比较多,但并未建设起完备的病虫害预防系统,导致一些病虫害在大面积出现时人们才重视其防治问题。其次,检疫工作不落实,造成病虫害的传播泛滥。城市中在园林植被景观栽培时,由于选用的苗源较为普遍,且检测工作量过重,因此造成无法对苗源进行细致的检测,同时独苗的品种又相当多,且每个独苗所带有的病虫害可能都不相同,因此检测技术很难满足市场需求。一些检测人员也只是走形式,直接发放“检疫证书”进行检查工作,造成防治措施不落实,无法对病虫害进行有效的消灭,并任由其传播蔓延。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需要专业化的技术人员,仅仅凭经验是难以达到防治的。我国城市园林绿化比其他国家起步晚,因此绿化专业知识相对薄弱,严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另外,苗木来源于全国各地,所携带的病虫害种类繁多,监控难度过大,极大地加重了病虫害防控工作的难度。在病虫害发生时很难真正了解其原因,不能对植物所携带的病虫害进行有效监控。
化学防控以其见效快、操作方便、造价低廉、防控适用范围较广等优势,成为了当前中国城市绿地病虫害发生防控的主要技术手段。而生物防治利用生物种类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某种或一类生物控制另一种或另一类型的生物,从而不污染环境。生物防控技术是杀虫剂等传统化学方法预防病虫害所无法比拟的技术。但由于我国有关单位对生物防控技术的必要性、长期控杀效果以及防控技术了解还不够,因而导致相关部门对生物预防的政策措施支持力度不足,使生物专业防控技术组织并不健全,缺乏专门的防控技术,同时无法适应产业内对生物学预防技术的需要。
园林植被病虫害预报与决策是植保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石,关乎到城市景观植物保护、病虫害防控的全面工作。必须适时、正确地监控城市园林植物危害及生物防治状况,才能为科学合理制定防治对策提供有效依据。但当前中国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生态病虫害防治预测与预报水平相较于农业和林业仍处于严重滞后状态,主要体现在:缺乏可延续性、没有系统性,以及实验室培养条件、测报技术手段等方面较为滞后。而预防管理工作又常常是按照以往的成功经验开展,因此难免错失最佳预防时间,导致防治效果不理想、药剂浪费严重等不良现象的出现。所以,政府应迅速成立全国园林植物害虫测报网络组织,由成员单位共同建立测报站点,由专门人员组织病虫害研究,将信息定期报告汇总,由专门负责数据汇总、整理,并提出科学的病虫害发生防控措施方法。
(1)在目前的自然界中,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完整的食物链,在进行病虫害防治时,可以借助生物天敌,利用食物链之间的关系来进行防治。工作人员应该针对各种害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害虫天敌进行治理,对害虫的产生进行有效抑制[4]。对园林植物来说,其呈现出封闭性的特点,通过采用生物天敌的方式进行病虫害防治,就需要对已有害虫的天敌进行保护,同时组织繁殖害虫天敌,或者从其他地区进行害虫天敌的引入。与此同时,在进行害虫天敌引入时,需要重视其繁殖情况,避免对生态平衡产生影响。
(2)从目前的调查研究来看,在进行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利用自然界中菌类可以发挥良好的效果。在现阶段的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经常会采用这种方式来进行防治,比如毛虫杆菌、青虫菌等,通常采用喷洒的方式,将其喷洒在需要防治的植物表面。但是在采用菌种来进行病虫害防治的时候,需要做到因虫制宜、因地制宜,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相应的菌种,实现病虫害防治效果的改善。
(3)在进行灭虫的过程中,激素防治已经成为了应用最为广泛的手段之一,目前全世界研发了1 000多种相关化合物,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从我国目前的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来看,目前已经有20多种昆虫激素投入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激素获取的方式比较复杂,主要包括直接提取以及人工合成两种手段,前者主要是从昆虫中进行相关激素的提取,然后借助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合成;后者则是收集相关激素,然后进行人工合成,从而产生昆虫激素,在园林植物病虫害治理中发挥应有作用。
(4)对园林植物来说,不仅需要重视生态效应,还需要充分考虑其观赏性。为了避免病虫害的大范围传播,在选择植物品种时,可以选择一些抗病品种,比如抗病杨树、香石竹以及金鱼草等。通过借助其自身所具备的抗病性,对病虫害的发生进行控制,实现病虫害防治效果的改善。对每一种植物来说,都有着生产环境的需求,如果生产环境受到影响,则会导致自身的成长性受损,进而造成病虫害的侵蚀。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采取合适的栽培技术,选择适宜的环境进行种植,提升植物自身的抗病能力。在进行植物栽培之前,需要开展完善的环境调查工作,从植物自身的属性出发,保证其与环境的适应性。除此之外,应合理搭配植物,在保证植物搭配美观度的同时,减少相同病虫害植物的聚集,进而最大程度降低病虫害产生的危害。通过采用轮作的方式,降低寄生植物的影响,避免出现统一病虫害侵蚀不同种类植物的情况,同时可以实现土壤肥力的提升。
园林植被病虫害防控工作是一个系列化、复杂度高的工作,要求相应的管理与防治管理者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性技术与素质,所以要进一步加大对风景动植物的管护力量,以减少病虫害防治困难,就必须进一步强化管理队伍建设工作。首先,就必须开展对管理者的专门培训,以提高园林植被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同时,采取定期培训的方法,规定相应的管理者都必须参加,以便切实提升管理者的园林植被病虫害防治技术。其次,针对外部病虫害防治威胁要做好监测检疫的工作,以预防外部生物和病毒对风景动植物的直接影响。这就需要相应的行政主管部门,进一步提升对我国进出口的监测检疫业务的管理水平,并从严把握,以拓宽监测检疫的适用范围,更加完善检测检疫的制度,避免病虫害流入当地。最后,政府要严格规范监管各大园林绿化企业和单位,并强化对其引导与教育,进一步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指导思想,切实做好对园林植物的保护管理等工作。
在进行园林景观的设计中,规划部门应在充分考虑植被配合美观效果的基础上,重视植物病虫害的预防,因为它会改变景观最终的总体效果。调查该区域容易出现的害虫种类,大多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及优质乡土品种,可增加园林植被景观的成活率。园林是一种小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遵循生态共存、竞争的根本规律。所以,在选用植被景观中,进行各种植被的组合,通过生物群落的生物防治等方法来加以治理,不但能够增加园林的美观效果,同时也能够通过各种植被的特点,来实现园林病虫害发生的控制,进而提高园林的综合经济效益。
林木在冬季休眠期或者栽种以前,就必须进行施底肥。在林木生长期进行追施肥,可以根据林木的生长状况来实行。在施肥之前,要依据林木的生长发育状况和土层的肥力进行,通常来讲,针对乔木树种口径低于15 cm以内的,依照每3 cm施肥0.5 kg的国家标准来进行;而针对口径超过15 cm之上的,则依照每3 cm施肥1 kg 的国家标准来进行。对一些正处在青壮期,或者扩大了树冠、具有观花能力或者看果的植物,也可以适度提高施肥量。但是不管乔木或者灌木,都必须要先开挖好施肥沟,并且沟槽的外径也应当与林木的冠幅一致,深和宽一般来说保持在25~30 cm。施肥品种的选用,需要按照植物种类、林木的生长发育时间以及土地肥力状况来决定。对于早期苗木正在扩大冠幅的阶段,一般适合使用氮肥。而对于有观花性和观果性的林木,需要采用磷和钾。还需要注意采用微量元素和根外施肥技术。对于有机肥需要中等腐熟后进行,在晴天进行根部施肥,同时也要在土地较干旱的时期进行施肥,以确保土地控制好含水量,在施肥后,及时浇水,以避免过肥害。
针对整型与修枝时间要求而言,林木通常都是全年修理一遍,而对乔木则要一年修理2 次。要按照树木的生长发育特点与功能要求,来制定修理的时间原则。对乔木与灌木的修理要达到以自然树形为重,对观赏性树种按照林木的生长发育状况加以整型,并把树冠修剪成一定的样子。对休眠期树木进行修理时,要达到以整型为辅,以轻修枝为重。落叶类林木中开花的花芽类型林木,在开花时落后予以修理,其他的应该在落叶以后到发芽期以前开始修理。对常绿树种以及耐寒力比较差的林木,在严冬时期不要予以修理,通常都应在早春的时期予以修理。对林木成熟期的修剪,要以调节自然树势为重,只能稍微加以修剪。对有伤流的林木需要在夏季、秋季的适当时间完成,并按照林木的生长发育特点和适当的气候条件加以疏枝、摘心和疏蕾等。
落叶乔木的修剪,重点在于修剪徒长、交错、病虫、并生或下垂的枝条和烂头。对乔木种类的修剪,必须达到枝干茂密和生长发育均衡。对开花树种的修剪要促进短枝和花芽的产生,按照花木生长发育的习性将老枝的齐根剪去,把新枝留住,并按照“先上后下,先内后外,去弱留强,去老留新”的原理加以修剪。对攀援类树种的修剪必须能够促进其多叉的分枝,这也增强了对攀援类树的攀缠能力。对不同程度的攀援类树,要经常开展翻蔓和对枝条的清理,同时对老弱的葡萄藤加以疏删,以留下新枝。在修剪的同时,黑面应该是平的,让修剪裂缝保持在水平,并根据培养方式来对剪裂缝芽加以选择。针对较粗壮类的枝条采用分段截枝方法,避免将葡萄藤扯裂,同时涂抹杀菌剂。但注意在使用的时候务必确保安全。
注药法是把能杀死所有害虫的化学药剂全面注射在树干中,在树干的周围进行钻孔注药,使整个树干上布满杀虫剂的高效杀虫成分,无论虫子吸食树上的哪一种部位,都能够很轻松地把所有虫子杀死。这种防治方法简便高效,而且省时、省杀虫剂、不污染空气,既使周围环境不遭受杀虫剂的污染,达到了环保效果,又不危害害虫的天敌,预防害虫的功效甚佳。这种注药法,能够预防不易消灭的天牛、介壳虫、螨类等具有刺吸式口器害虫的危害[5]。注药的时间可选择树木从萌发后至落叶前的所有时间,其注药时间范围相对宽泛。园林病虫害的预防方法还有不少,都是行之有效的防治办法。对于病虫害的防治,重要程度还是在于人工方法上,对园林的管理者要求非常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有机敏的反应能力,不管病虫害有没有产生均能进行防治。要有条不紊地做好日常管理[6-7]。
综上所述,在开展园林植物绿化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重点放在预防方面。在进行治理的时候,需要制订合理的方案,提升防治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结合园林植物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防治策略,为园林植物的科学化管理提供可靠保障。